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现状及引导策略探析

2016-05-14 08:37刘如
文教资料 2016年8期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引导策略大学生

刘如

摘 要: 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内容日趋丰富且目的积极多元,日益呈现出娱乐消遣与追求身心健康相结合、群体交往与追求新兴样式相结合、讲究品位与主体意识增强相结合的特点。民办高职院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过程中要注重需求导向,提升校园文化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校企合作,创新载体样式扩大吸引力参与面;有效管理,提高校内文化场馆设施的利用率;团队支撑,健全学生文化团队培训辅导机制。

关键词: 民办高职院校 大学生 业余文化生活 引导策略

业余文化生活,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上,闲暇时间中个人所拥有、选择、追求、创造的精神活动、精神满足和精神状态,是人的发展的本质存在方式。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1],同时是“文化的生物”[2],正是这种精神属性,决定了业余文化生活对高职大学生的重要性;而且文化生活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启蒙和教化,享受和愉悦身心,益智和发展个性,社交和创造。为充分掌握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现状,笔者选择了江苏省范围内若干所民办高职院校进行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并有意识地选择了部分样本学校的学生管理人员进行座谈,以期弥补问卷调查之不足。

一、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现状分析

(一)业余文化生活的内容日趋丰富。

对于“你的日常业余文化生活主要有哪些?”这一问题,受访大学生的选择从高到低的依次排列是:“上网”(63.6%)、“逛街”(58.2%)、“串门聊天”(33.4%)、“健身锻炼”(22.9%)、“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10.7%)、“读书看报”(8.4%)。对于每天各项文化生活所花时间,调查数据显示,近一成大学生表示“基本不上网”或“上网个把小时”,近五成大学生每天上网达三小时以上;近四成大学生基本不看书报,一成左右的大学生每天读书看报两小时以上;近三成人基本不参加体育不锻炼。

(二)业余文化生活的场所校内为主。

从业余文化生活的主要场所看,民办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大多还是以校内生活为主。在调查“学校所在地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等公共场馆你会去吗”这一问题中,52.1%的大学生回答“很少去”,36.2%的大学生回答“基本不去”,11.7%的大学生回答“经常去”。对于“学校所在地举办的文化活动(如演唱会等)你会参加吗”,58.5%的大学生回答“偶尔参加”,34.6%的大学生回答“没参加”,6.9%的大学生回答“经常参加”。对“校内的各类文化体育设施场地你会去吗”,43.7%的大学生回答“很少去”,37.1%的大学生回答“基本不去”,19.2%的大学生回答“经常去”。

(三)业余文化生活的消费比较适度。

从业余文化生活的消费情况看,民办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处于适度消费状态。在调查“你每月用于业余文化生活的消费大约是多少”这一问题时,36.0%的大学生回答“50至100元”,23.3%的大学生回答“50元以内”,11.3%的被访者回答“100至200元”,17.3%的被访者回答“200元以上”,12.0%的被访者回答“基本不支出”。对“你对自己文化生活消费的想法如何”,57.3%的大学生回答“根据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适当消费”,24.6%的大学生回答“业余文化生活必不可少、愿意花钱”,11.9%的大学生回答“业余文化生活可有可无、能省则省”,6.2%的大学生回答“目前还是依靠父母的资助,没能力消费”。

(四)业余文化生活的目的积极多元。

在调查“你的业余文化生活目的有哪些”这一问题时,被访大学生的选择从高到低的依次排列是:“追求快乐,促进身心健康”(61.0%)、“增加知识,提高自身素养”(55.5%)、“融入群体,扩大人际交往”(51.3%)、“拓宽视野,增长见识”(49.7%)、“娱乐消遣”(48.5%)、“提升个人文化艺术修养”(45.3%)、“其他”(16.1%)。对“你认为业余文化生活与你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质量有关系吗”,33.6%的大学生回答“很有关系”,57.6%的大学生回答“有一些关系”,8.9%的大学生回答“没关系”。从当下业余文化生活的满意度看,民办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对自身业余文化生活是比较认可的。在调查“你对自己目前的业余文化生活现状的满意程度如何”时,10.1%的大学生回答“满意”,55.9%的大学生回答“比较满意”,29.8%的大学生回答“不太满意”,仅有4.2%的大学生表示“不满意”。

二、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显著特点

(一)娱乐消遣与追求身心健康相结合。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尤其是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也日趋完善,新时期的大学生已不满足单纯的上网聊天等娱乐消遣式的业余文化生活,很多人开始追求文体结合、身心愉悦的休闲文化。调查数据表明,61.9%的大学生表示业余文化生活的目的是追求身心健康,七成多人每天都进行各种不同的锻炼。无论是早晨抑或傍晚,各民办高职院校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馆等场地内基本都有学生在充分利用,各类健身活动如火如荼,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许多大学生依托校内团委、学生会、各类社团或自发组成开展各种临时性的赛事,在娱乐中健身,在健身中娱乐。

(二)群体交往与追求新兴样式相结合。

过去,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很大程度上以宿舍或班级为基本单位,随着民办高职院校公共文化场所的日趋完善,更多大学生开始走出宿舍融入群体。问卷调查中,近五成大学生表示喜欢参加群体性文体活动。现在既有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性的公共交往空间,更有图书馆、体育馆等非组织性的交往空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日益成为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最主要的业余文化生活样式,许多人在网络上聊天、看小说、看影视剧、购物、查资料乃至做代购的微商,享受网络带来的全新文化生活。走访座谈的过程中,许多大学生表示:现代生活须臾都离不开网络。

(三)讲究品位与主体意识增强相结合。

调查中,我们看到,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和知识更新的加快,民办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对学习知识和技能越来越重视,一些人纷纷通过学习培训、各类报告会等形式学习知识,提高就业技能和创业本领;部分大学生热衷于学书画、学摄影、学音乐,以期增添自身的艺术情趣和艺术享受。过去,大学生对学校或系部举办的文化活动,一般往往抱着“你来演,我来看”的观众心态,是一种被动式的文化生活。调查表明,随着大学生文化自主意识的提高,要求参与、互动的意识越来越强,“学生文化学生办”已经成为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发展的趋势。在许多民办高职院校组织的活动中,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从“观众”变成“演员”,有的还成了“主角”。问卷中,七成多大学生表示希望参与文化活动,不仅仅当观众。调研反映出一个现象:凡是能参与的、能自主把握的项目,大学生欢迎程度就高;反之,欢迎程度就相对较低。

三、丰富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实现路径

(一)需求导向,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校本针对性。

民办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大学生的文化需求为服务导向,以学生喜欢不喜欢、高兴不高兴、参与不参与作为标尺,尽可能适应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大学生的愿望要求,真正树立为大学生办文化建文化的正确文化观,让大学生享受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3]。民办高职院校要尝试在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中探索“点单式”配送机制。从调查情况看,在样本民办高职院校以往举办讲座的内容、文艺演出节目等方面,与大学生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校园文化建设的产品与服务要实现供需对路,必须充分了解大学生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配送效果会更好。民办高职院校可以由学工处或团委牵头,把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中的各类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概况以菜单式形式一一罗列出来,让大学生自主“点单”选择,这样有利于发挥大学生参与或享受校园文化的自主性,提高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满意度。

(二)校企合作,创新载体样式扩大吸引力参与面。

调查表明,民办高职院校董事会都有极其丰富的企业文化,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这些企业文化、职业文化最适合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审美习惯,与他们有近乎天然的亲切感[4]。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紧紧依托校企合作,充分挖掘和大力弘扬优秀企业文化、职业文化,使其成为丰富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和引领先进思想观念的有效载体。民办高职院校要组织专家学者对董事会及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职业文化进行系统挖掘梳理,通过普及讲座、普及读物、知识竞赛、展示馆、陈列馆、文化长廊等形式,对优秀的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等进行传承弘扬。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往往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往往为民办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所熟悉、喜爱,再加上文化元素,就能够吸引学生;要通过顶层设计、科学布局、合理引导,在民办高职院校各系部内部以企业文化、职业文化为核心逐步形成“一系一品”“一院一品”的校园文化繁荣景象。

(三)有效管理,提高校内文化场馆设施的利用率。

目前,各民办高职院校的公共文化体育场馆设施都比较完善,大的有图书馆、体育馆、礼堂等,小的有文体活动室、健身路径、文化舞台等,可以说,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场馆设施体系已初步建成。从调查情况看,怎样利用场馆设施、最大效益地发挥作用、提供优质的服务是大学生的愿望和呼声。要建立场馆设施的科学运行管理机制,完善各类场所运行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运行管理的内容、程序、职责、目标、考核,等等,用制度促进校内公共文化体育场馆设施运行的长效化、规范化。如,制定图书报刊阅览室开放借阅制度、活动室开放管理制度、广播室播放管理制度、文化活动信息发布制度,等等;再如,依托学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可以按月或季在学生公寓楼内进行图书期刊巡回流转配送,配送过程中注重性别、专业背景等需求,设立图书期刊配送菜单,让学生点书点期刊,有的放矢地配送,发挥校内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的最大效益。

(四)团队支撑,健全学生文化团队培训辅导机制。

大学生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主体,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不能仅靠民办高职院校的学工处、团委、学生会和各类社团,根本的长远的还是依靠最广大的学生群体自身;不能仅靠学校或相关学生管理部门的“送”,还要在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中“长”。这个“长”要有优良的文化“种子”,“种子”就是校园文化团队,它来源于学生、扎根于学生、服务于学生,所以它有生命力。民办高职院校董事会和各级学生管理部门要在培育校园文化学生文化团队上做好组织引导工作,在业务技术上进行培养,在内容创作上给予指导,在演出展示上组织协调,还要组织学生文体团队进行巡演、汇演、大赛等,并建立相应激励政策[5]。学生文化骨干是学生文化团队的热情支持者,也是业余文化活动的直接组织者。所以,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部门要工作重心下移,阵地前移,通过培训、辅导,努力提升学生文化团队的专业水平,更好地带动更多大学生开展业余文化活动,适应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德]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姚海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Z].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5]赵中建.学校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民办高职院校引导策略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民办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实践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对职后培训激励制度分析
“互联网+”时代民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探析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捕捉灵动话题,催生日记写作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