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翠英
【摘 要】“有效朗读”必须推动阅读教学深入展开;必须在丰富积累,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上发挥作用。有效朗读指导的策略很多,如:1. 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2. 明确朗读的目的;3. 理清朗读的层次;4. 传授朗读的技巧;5. 教师适时范读引领。
【关键词】有效朗读;指导;策略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语文课堂上要多朗读并不难,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朗读的质量并不都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阻碍着朗读作用的发挥,影响了朗读教学的效果。所以,在朗读指导中,首先应解决“朗读的有效性”问题。
一、正确理解“有效朗读”
阅读教学中,怎样的朗读才是有效的?笔者认为,目标达成度高的朗读,就是有效性强的朗读,否则,就是无效或低效的朗读。那么,朗读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呢?从阅读教学的整体要求和一般规律来看,朗读教学的目的,不外乎有以下两点:
1. 朗读教学必须推动阅读教学的深入展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怎样培养?唯一途径就是读。《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有感情地朗读”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显然,最好的检验方法是朗读。
首先,朗读为了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章情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叶圣陶先生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可见朗读在阅读理解、体会中的重要性。当学生对文本不甚理解时,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和感悟;当学生不太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时,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揣摩、品味,拉近与作者的情感距离,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交流,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样就推动了阅读教学的目标的达成。
其次,朗读能够实现情感的升华。许多文章在表达思想情感时,或直白激越,或深沉含蓄,或平实隽永……需要我们用心去品读、去体会。但对于阅历浅显、情感单纯的小学生来说,所能体会到的文章情感,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肯定有差距,会打折扣。怎样弥补这种不足,唯有朗读。在朗读中检查感情体会的程度,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加深体会,升华感情。全国青年教师阅读观摩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王玲湘老师,执教《伯牙绝弦》一课在指导朗读上就注重学生感情的体验,引导学生一次强过一次的感情朗读,把知音去世,伯牙破琴绝弦的悲痛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思想的领悟得到升华,启迪学生珍惜友情,呵护友情。只有这样推动着阅读教学逐步深入展开的朗读教学,才是有效的朗读教学。
2. 朗读要在丰富积累,培养语感,提高说话和写作能力上发挥作用
古语说:熟读成诵。读,就是朗读,诵,则是背诵,是积累。多朗读,积累的就不仅是词语,还有语法、修辞。在诵读中,词语、语法、修辞等语言因素内化成自己的语感,而且说话和写作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如果经过较长时间的朗读训练,还达不到以上要求,那么,这样的朗读就是无效的。
二、有效朗读指导的策略
1. 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文章的感情基调即文章总的思想态度是文章的灵魂。朗读必须准确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就像走路选对了正确的方向。比如《桥》的基调是崇敬悲壮;《晏子使楚》是轻松诙谐;《再见了,亲人》是深情留恋的;《临死前的严监生》是夸张富有戏剧性的。只有老师把握好了基调,才能在课堂营造情感氛围,并引导、感染学生把握好情感的脉搏。
2. 明确朗读的目的
朗读,作为一种教学行为,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指引。那种目的不明确,为了读而读的朗读肯定是无效的。每一次朗读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设置。或读顺句子,为品读做好准备;或带着问题读,加深对文句的理解;或入情入境地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或理解内化后的读,充分表现自己的情感体验。
行为目的,还具有很强的检测与激励作用。朗读是否好,只要用目的的达成度去衡量就可。所以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心中必须明确每次朗读的目的,并引导用目的的达成去评价、激励学生的朗读。窦桂梅老师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为了让学生读出“有感情”,就引导学生进行即时评价。
3. 理清朗读的层次
朗读层次有两个方面的意思:第一个意思是,朗读的具体要求,划分为正确——流利——有感情三个层次。正确,是以正音为主的基础层次;流利,是以熟练为标志的发展层次;有感情,是以艺术再现为目的的最高层次;第二个意思是,教师落实朗读指导达成朗读目标,要分步推进。朗读的过程是识字、理解、体验、积累、展示的过程,能把课文朗读正确、流利,并能体验文章的情感,读出感情,培养积累、迁移、运用的能力,这就需要在朗读指导过程中注重层次性。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全面正确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第二步,在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词语,能根据课文内容驾驭朗读的速度,读得流畅,有较为正确的停顿、语音、语调、节奏和适当的情感体验。第三步:意境表情朗读,能恰当地运用自己的有声语言和表情,表现文章的情感、人物的特点和自己的理解,这是朗读的最高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形成“初读感知——再读理解——三读欣赏”的朗读指导模式,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深层含义,积极表现自己的感受,提高语文素养。
4. 传授朗读的技巧
学生朗读是否能够达到要求,一要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体验是否到位,二要看学生是否有能力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目前存在的比较普遍现象是,即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体验到位,但仍读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缺乏朗读技巧。我们反对过分强调朗读技巧指导,但老师要传授必要的朗读技巧。学生只有懂得运用适当的朗读技巧,才能更准确更传神地将自己的理解体验传达出来,并促进学生喜爱阅读,增加积累,增强语感。
朗读技巧很多,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基本技巧主要有:语速、语调、语气、停连、轻重、节奏等。每一种技巧的处理又是复杂的。如语速,场面、人物心情、性格特征、叙述方式等不同,朗读速度就不同,而且在朗读中,语速不能一成不变。要指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感情起伏和事物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朗读速度。再如,重音的处理。所谓重音,指的是,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词组或音节,它需要重读。但有时重音却需要用轻读来强调。比如,“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一句中,“又沉沉地入睡了”作为描写场景的重点短语,朗读应该加以强调,但在朗读时却要深沉、轻缓,似乎不要惊动这个喧闹过后疲倦地入睡了的水上城市,给人无限的遐想,又有余音缭绕之美感。
朗读技巧很多,必须在具体的句段朗读中给予指导,切忌脱离朗读教学独立进行技巧训练。而且技巧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5. 教师适时范读引领
于漪老师曾说:“教师本身对文本的理解有多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会有多深。”教师范读,是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体验以最直观、最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学生以激发和感染。教师如能在范读中“读之以情”,学生就会“感之以趣”“趣之以读”“读之以思”,因此,范读本身又对学生“授之以法”。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澎湃的气势,就会化解成股股清泉流进学生稚嫩的心田,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另外,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教师范读,除了声音的传递外,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都成为一种信息,即时直接地传递给学生,促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流动的过程中孕育、生成。让学生在体验中模仿老师的朗读,在朗读中丰富积累、培养语感。所以说,教师的范读是对学生最直接的朗读示范指导。
当然,如果教师本身因先天条件或身体条件等不适宜朗读,则可用录音、多媒体来代替,或由学生来范读。
总之,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朗读必须有效,有效必须指导,而指导有效朗读的策略还有很多。这里只是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实践和思考的粗浅体会,更多、更具操作性的东西有待同行们的共同探讨,笔者亦将继续“求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王宇红.朗读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