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贾利敏
摘 要:本文就校内生产性实训体系建设进行分析研究,指出通过对生产性实训项目的主体准确定位、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引入企业化的运作模式、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及建立合理的成本核算和利益分配均衡制度等措施,解决教学系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数控专业 实训 现状分析 改进方法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探索出了一条校内生产性实训的路子,也深刻感受到,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对于数控加工专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对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开展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导致实训不能顺利进行。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存在的问题
1.校内实训教学要求达不到产品质量要求
产品质量要求不允许出现废品,而学生作为校内实训的练习者,可能会加工出不合格的产品。按教学成绩考核来衡量,只是就某一项扣分而已,但按产品质量来衡量就是废品,影响经济效益。
2.生产效率不高
参与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学生,其技术水平、熟练程度不高,工作效率低下。法定节假日、公休日、各种学生活动及考试等,也会影响生产任务的按时完成,影响合同履行,影响学校信誉。
3.成本和效益的问题
对合作企业而言,将产品放到学校加工,就是看好学校的设备资源和学生廉价劳动力,以获取更高的利润。如果上述条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就很难将项目进行下去。
对学校而言,校内生产性实训必然增加如设备折旧、耗电、耗材等教学成本。即使能获得一定的收入作为补偿,但当因废品率、生产效率等原因导致实训入不敷出时,看似不错的项目也会无疾而终了。
4.各方面对生产性实训的认识不同
数控工程系现在主要是完成企业的生产任务,而企业受制于成本,且根据学生生产效率低、废品率高的实际情况,只能开出较低的费用标准。即使是这样,也经常因延误工期而影响交货时间。
教学系除了给指导教师一定补助以外,剩余部分用来支付加班时学生的伙食补助费,经常入不敷出;有的指导教师感觉付出和收入不平衡,产生消极情绪;部分学生也受“金钱主义”思想的影响,参与生产的积极性不高。
二、改进建议
1.明确目的、准确定位
校内生产性实训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技能教学水平,尽量增加学生实习训练的机会。教学系从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出发,适时调整实训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块内容,根据企业生产周期,灵活地安排各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训教学计划,承担不同产品要求的加工任务。
2.建立合理的指导教师评价考核制度
调动实训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做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工作重要手段。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训教师评价考核制度,让有生产组织和管理能力的教师得到发挥,调动其积极性,并带动其他教师的参与热情。
3.遵循市场规律,引入企业化运作模式
生产性实训的产品来源于企业,要与企业本着“互利共赢”原则做好项目签约。要把学校在设备、产能、科研、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与生产结合好,逐步扩大生产规模,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逐步完善集“产、学、研”为一体、承担多种功能的综合实训基地。
4.通过科学管理解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问题
(1)质量可按产品加工工艺过程由不同年级分别保证。将零件按照加工工艺要求进行分解,粗加工由一年级完成、半精加工由二年级完成、精加工由三年级完成,精度要求更高的则由技师班的同学完成。在一个班级中也可以“分层”,即由班级中技能水平相对较差的同学完成粗加工、由水平较高的同学完成半精加工、由水平高且稳定的同学负责精加工。
(2)提高效率可采取普通设备与“高尖端”设备结合使用的原则来实现。如在生产中有的零件需要用普通铣床完成部分项目的加工,可以让低年级学生用普通铣床进行粗加工,技师班学生用数控铣床或者加工中心设备进行精加工。
(3)提高实训教师的技能水平保证产品质量和效率。指导教师先行一步,深入企业,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交流、学习,了解企业产品的加工工艺、装备等,结合现有的设备及生产条件,多尝试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为提高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率打好基础。
5.建立合理的成本核算与利益分配均衡机制
兼顾各种利益关系,建立一个完整的生产性实训成本核算和利益分配体系。将生产耗材、实训教师的费用、学生的补助等计入生产成本;将场地、设备以及设备的维护和水电等计入教学成本。为鼓励项目开展工作,生产实训获得的利润、对外产品加工、技术服务获得的收益,按照一定比例提留,用以激励师生广泛参与生产性实训项目,逐步达到提高师生技能水平的目的。其余部分可转化为实习经费追加,用以改善实训条件。
综上所述,准确定位生产性实训项目的主体、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引入企业化的运作模式、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及建立合理的成本核算和利益分配均衡制度等措施,解决了绝大多数问题,使生产性实训步入了良性运转的轨道。
(作者单位:淄博市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