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燕
一、案例描述
小苏,男,六年级学生,第一学期十一周时从湛江转来我校。据了解,小苏3岁时父母离异,现在跟母亲一起住在外公外婆家。母亲一直未再婚。一年前,小苏在学校与老师发生矛盾,产生了强烈的转学念头,但母亲不同意,他就提出想跟父亲生活。父亲在湛江,于是小苏转学到湛江某小学,但半年后他又不愿意上学了,之后才转到我校。科任老师反映,小苏所有作业都不完成,数学测验时故意做一题不做一题,有时间也情愿发呆。他的英语成绩特别差,每次听写都不合格,更别说测验了。对单词的听写,英语老师平时采取小组比赛的方式,让小组同学间互相督促。由于小苏平时从不背单词,每次都拖小组后腿,他所在的小组成员都对他颇有微词,甚至向老师提出将他调离本组。小苏是转学生,本来就跟同学不熟,如今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了。他与母亲关系冷淡,放学一回家就在自己房间玩电脑,很少主动与母亲交流。对于母亲的询问,他都是应付式的一两个字的回答。近段时间,他总是找借口不来上学。
二、案例分析
(一)自卑孤僻,独来独往
小苏高高瘦瘦,皮肤白净,五官端正,在我们很多人看来,他外形可以说是帅气,但是他却认为自己的面孔和体型比别人难看。上课时,经常咬指甲,目光不怎么敢与老师接触。下课期间,小苏很少与同学交流,除了上厕所,基本不离开座位,上学放学也都是独来独往。他转学近一个月后,我曾问他认识班上哪些同学,他回答说只有同桌和坐在前面的两个同学。不难看出,小苏防御心理较强,不愿与同学交往、谈心,情愿独来独往,久而久之便产生孤僻心理。
(二)学习兴趣缺失,成绩差
由于在家庭里得不到完整、温馨的亲情,在学校里担心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小苏一方面显得自卑,缺乏自信,另一方面又显得非常固执、要强。这种看似矛盾的性格表现,实际上正是许多离异家庭子女常见的性格上两极化的体现。同时,离异家庭子女容易自暴自弃,缺乏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具体表现为分心、畏缩、懒散、有始无终。小苏觉得成绩对于他而言,没什么意义,所以,他对学习没有热情,没有兴趣,上课时常发呆,课后作业也不完成,成绩越来越差。而在课余生活中,小苏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唯一的爱好就是玩电脑游戏。
(三)自我价值感低
在单亲家庭,孩子的监护者如果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或无暇给孩子以温暖和爱护,忽略与孩子的交流,必定造成亲子关系冷淡。而作为单亲孩子,当他看到父(母)亲情绪不好时,也不敢贸然与父(母)亲交流,这势必会影响亲子交往的融洽程度。在与小苏母亲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小苏母亲虽然离异近十年,但她并没有从不幸的婚姻中走出来,而是一直处于分离的焦虑、悲伤中。小苏的母亲是个比较要强的人,因为带着小苏,她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再婚对象。小苏从小就知道母亲的辛苦,他觉得如果没有他的存在,母亲会过得更好、更开心;另一方面,他又很怕母亲会不要自己,所以表现出一副对母亲厌烦的样子,其实这是一种自我防御。小学高年级,是孩子自我价值感开始发展的阶段,安全感和爱的缺失,必然导致小苏自我价值感偏低。
三、辅导与建议
(一)坦诚相待,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
平等相待,坦诚相见,是消除学生戒备心理的有效方法。其实在小苏转学来的第一个星期,我就已经关注他了。凭着心理老师的专业嗅觉,我知道中途插班的学生肯定是有“故事”的。于是,上心理课时,我特意请他站起来回答问题,虽然他的回答只是沾到一点点边,我还是尽量引导他往正确的方向思考,并向他表示肯定和赞许。课后,我还特意问他是否能适应这边的学习生活。正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感受到了我的关注和关心,所以信任我,这是良好辅导关系得以建立的关键。
(二)激发学习兴趣,建立自信
我找来了小苏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一起讨论激发小苏学习兴趣的方法,帮助他找回学习的信心,并确立了几个对策:帮助小苏寻找学习的意义,了解学习的重要性;想办法创设机会让小苏展现自我价值,让他在活动中提升自信,找到自我价值;各科老师注意发掘小苏的优点,抓住契机,及时表扬,哪怕是非常微小的闪光点,也可以放大表扬,从而树立他的信心;关注小苏的课堂表现,课后询问他知识掌握的情况,利用课余时间辅导他。
(三)化解同学之间的矛盾,感受集体温暖
我与英语老师商定,在单词听写小组评比环节,由于小苏之前学校使用的教材版本与我校的不同,故降低对小苏的要求,其他同学90分优秀,小苏只要达到75分就算优秀,如此既能给予小苏一定的适应时间,也缓解了他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同时,我让班上几个开朗的同学主动接近小苏,在学习上帮助他,主动邀请他参加游戏,让他感受同学的友爱和帮助,尽快融入班集体。
(四)改变家庭氛围,加强亲子沟通
家庭是孩子的依靠,是孩子心灵的港湾。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坦诚地告诉小苏母亲,她的焦虑、悲痛情绪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苏,甚至让他觉得自己是多余的,是自己拖累了母亲。我建议她振作起来,学会宽容和遗忘,重新乐观地面对生活,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同时,加强亲子沟通,既要关心孩子的生活,更要注意孩子的内心变化,要把自己对孩子的母爱表达出来。比如,在聊天的过程中,回忆小苏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趣事,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让小苏感受到他的存在给妈妈带来很多的喜悦,自己并不是多余的。
通过几次辅导,在各科老师的共同关爱下,小苏渐渐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和归属感,虽然学习荒废太久,难以在短时间内有实质性的改变,但重要的是他的学习和生活都逐步走上了正轨。
对孩子特别是单亲子女要做到养育并重,不仅关心孩子的生活,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学习、交往,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和不足,正确引导,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庭教育潜移默化,需日积月累,绝不可时紧时松,更不可听之任之。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石龙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