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燕
连续被打耳光、脚踹,整个过程中,被打女生始终没有还手。近日,一段陕西省洛南县一女学生在厕所遭同学群殴的视频在网络疯传,引发社会关注。6月3日,洛南县公安局发布通报证实这一视频的真实性,并称公安机关正在依法处理中。
近年来,校园欺凌案层出不穷。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的报告显示,从2013年到2015年,有关校园欺凌事件的公开报道数量呈上升趋势,仅2015年1月至5月媒体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就达40起。
如今的校园欺凌,带有更强烈的侮辱性
“校园欺凌,不是指你和我因为什么矛盾打了一架,而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对他人实施的肢体、言语或精神上的伤害和攻击,多发生在中小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童小军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方奕说,校园欺凌并不是近些年新出现的现象,但当前校园欺凌在手段和方式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校园暴力发生地有远离校园的趋势,校方难以察觉并实施监管;二是校园暴力案件通常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和预谋,突发性低;三是我国校园暴力出现了阴盛阳衰的新趋势,女性积极广泛参与并成为“主角”;四是团伙化倾向严重。“此外,如今的校园欺凌还带有更强烈的侮辱性,由普通的打架斗殴索要财物向以折磨为目的的凌虐发展。例如,把暴行拍成图片、视频,借助网络等新媒体扩散,这些行为会加大受害人的痛苦,给受害者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方奕说。
除了暴行本身,涉事学生的态度及心理也很让人担心。通过梳理发现,近年来网络上流传的校园暴力视频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方面是施暴者肆意地虐待受害者,并将其视为炫耀的资本;另一方面是受害者不还手,任施暴者打骂。
超三成受害者遭受欺凌后,患上心理疾病
“我从小就胆小软弱,自尊心非常强。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受到很多同学欺辱,尝试过反抗,但每次都受到更严重的欺负。后来,我甚至经常想象别人欺负我。最后我不得不辍学,连高考都没参加。”回想起10年前的情景,小伙刘意(化名)依旧心有余悸。
今年19岁的女孩王思雨(化名)也是一名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她说,在小学的6年时间里遭受了同学的孤立,以及殴打与辱骂。
“虽然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我总是没有办法释怀。只要想到这些事情,我就要崩溃,像有什么压在心里一样。这些不好的经历,当然也有我本身性格的关系,我在人际交往上可能有一定障碍,更习惯于一个人呆着。” 王思雨说。
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艺军表示,心理学上将校园欺凌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其中直接欺凌包括肢体欺凌和言语欺凌,间接欺凌则指通过散播谣言、利用人际关系、煽动他人恶意对待等方式,将受欺凌者排除在某个团体之外。
由中国传媒大学三名学生2016年3月联合撰写的《校园欺凌受害者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精神暴力在调查中的比例高达94.32%,这意味着绝大部分校园欺凌的受害者都遭受过不同程度的精神伤害。
《报告》显示,校园欺凌事件对受害者都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影响,将近一半的受访者至今仍旧受到消极的心理影响。首先,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多数受害者遭受欺凌后的主要心理危机,有54.6%的受害者有较严重的回避症状,他们会刻意回避有关校园欺凌事件的场合,试图从生理和情感上远离创伤。其次,校园欺凌事件发生至今,自卑、抑郁、恐慌等情绪仍旧伴随着部分受害者。另外,32.95%的受害者在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被确诊患有心理疾病。
精神医学专家、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对记者表示,不同的孩子被欺负后可能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有的孩子会生气、闷闷不乐。有的孩子可能会对施暴者产生怨恨,出现明显的报复心理,而且可能长期持有这种报复心理。他最初不能够这么做或者没有能力这么做,但这种报复心理如果长期存在下去,最后会形成反社会人格障碍。还有少部分人遇事总是忍者,但是他心里并没有释然,长时间的压抑会导致其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遭受同学欺负导致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一定要及早去治疗。心理医生会帮他做心理分析、心理辅导,让他去做心理调整,从而找到突破口,让他跳出这个心理阴影。只要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或者药物治疗,还是能够治愈的。” 杨甫德说。
校园欺凌背后,戾气从何而来
通过分析2015年1月至5月媒体曝光的40起校园欺凌事件,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分析指出,校园欺凌事件的成因中,“日常摩擦”以55%的比例居首位。值得注意的是,有7.5%的暴力事件由“偏激心理”引发。而《报告》则指出,同学关系不合、施暴者看我不顺眼、言语冲突等是欺凌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日常摩擦、同学关系不合、言语冲突、穿同款衣服等简单的小事,又如何会演变成为校园暴力事件?“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父母疏于管教孩子,学校的教育缺失、监管缺失,青春期的孩子过分叛逆,频现的社会暴力现象,某些音像制品、网络游戏等宣扬的暴力文化,都是校园暴力产生背后的原因。”方奕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暴力事件发生后,大多数受害者都曾默默忍受。沉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告诉家长或老师后不能得到应有的关爱。《报告》通过对这一群体的分析发现,60名受害者中,有23人在受害后未采取任何措施,从始至终忍气吞声,而剩下的37人全部是向老师或家长报告后无果,最终不得不独自忍受。
对此,杨甫德表示,对于家长来说,平时首先要多关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孩子情绪反应一定是有原因的。其次,要注意观察孩子的食欲和睡眠,如果没有特别的原因,孩子心情不好,肯定不想吃饭不想睡觉。最后还要注意孩子的言语,特别是孩子说“不想上学了”“某某真讨厌”时,家长应多留心。
专家提醒,一旦发现孩子有“受欺负”的迹象,千万不要用大人的思维去解决孩子之间的纠纷,应积极与学校联系,并与专业人士交流。告诉孩子“别惹他”“躲着他”是消极的应对方式,因为逃避、退缩恰恰强化了欺负者的欺负行为。
应对校园欺凌,事前预防更重要
据了解,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反校园欺凌法,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处理明显过轻。在媒体报道的近百起校园欺凌事件中,受到刑事处罚的寥寥无几。
专家建议,应对校园欺凌,应参照西方国家,制定相关法律,加大惩戒力度。除了法律的兜底作用,多位专家更强调建立事前预防机制。童小军认为,预防校园欺凌,目前可行的方法是建立一个专门做儿童保护工作的驻校社工队伍。“社工是致力于学生智力与学习之外,着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行为。驻校社工的工作还包括帮助召开主题班会,个案辅导,召集由欺凌行为双方参与的会议以了解其背后的根源,以小组形式培养孩子们处理压力、应对矛盾的社交技巧,培养自尊感等。”童小军说。
“若能在早期就发现欺凌问题,对其加以解决,那对受害者和施暴者双方都是一种保护,但中国现在缺乏早期监督和干预机制。”方奕说。此外,方奕建议,大数据时代,我国可以由教育管理部门或司法部门建立全国校园违纪数据库,并且根据全国的暴力数据统计,按照学校暴力的发生率进行安全分层,或者根据学校中的施暴学生比例进行学校安全分层。通过分层,对校园暴力行为严重的学校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作者单位:安徽淮北市纺织一厂幼儿园)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