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2016-05-14 18:07杨木易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8期
关键词:情操人格中华民族

杨木易

所谓历史,是人类社会对已经发生的事件或行动,有系统的记录、诠释或研究,当代的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总结前人的历史经验、教训中取得进步与发展。因而赋予初中历史教学的任务就不是将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知识填鸭式的简单灌输于学生,也就是说我们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不仅仅是充当一个教书匠,完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充当一个中国悠久历史和良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教育者,注重历史学科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方面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作为一名在一线的历史学科教师和德育工作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认识到要将历史学科的教学和德育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品质,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首先,要改变当前应试教育模式下,因为中考压力,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将得高分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的功利性观念。其实,不管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如何,作为一名教师,心中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我们的本质工作不仅是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要育人,只有塑造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我们的工作才做好了。诚然,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有一定的难度,但当我们怀着名利心去面对学生之时,如何能理直气壮的要求学生的道德情操有所提高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要做教学工作中做好德育工作,首要的就是全面提高我们自身的道德品质,以良好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

其次,历史学科相比于其它学科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每一篇课文、每一段文字、每一张图片都渗透着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坚强不屈、不畏艰难险阻的意质品质,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观,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合理的运用教材,能对我们在教学中渗透德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学生要受得了挫折、耐得住寂寞;用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告诉学生要有一往直前的勇气和信心,用苏武牧羊的故事告诉学生要有一颗坚定的爱国之心,用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历尽艰难险阻重归祖国的故事告诉学生中华民族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等等。每一篇课文、每一段文字、每一张图片都是我们进行德育教学的利器。

最后,因为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囊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做为一名历史学科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与时俱进,跟得上时代的潮流,不仅对已发生的历史事件要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评价,对当今社会正在发生的历史事件也要有一个符合唯物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评价,并对学生有一个正面的引导。如从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落伍于世界,到现在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民富国强,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屡屡失败的近代化的探索到中国共产党挽民族危亡于既倒使学生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嫦娥奔月到明朝万户升空的探索再到如今神舟系列进入太空了解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想象力和进取精神的民族;从孔融让梨到如今的“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让学生知道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和优良的传统。从“家书抵万斤”到如今世界近在眼前,感受科技进步带给我们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个人所接受的德育教育是一个极为缓慢而长期的过程,伴随着其一生的时间,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德育教育仅仅依靠教师和学校教育、仅仅依靠学生在学校的短短几年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家庭和社会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也责无旁贷,只有几个方面全力配合好了,才能为更好的将学生培养成一个拥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无止尽,学无止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猜你喜欢
情操人格中华民族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