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丽梦
【摘 要】课程改革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努力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实现学生爱学语文,课堂气氛活跃的可喜局面。本文就教师如何改变角色、教学观、学生观三个方面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转变观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扮演的角色产生了巨大影响,语文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顺应语文课改的教育理念很多,下面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进行探讨。
一、教师扮演的角色要转变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声筒,照章行事的盲从者,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形象,而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及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积极的反思、研究的实践者。我国传统的教育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教师仅仅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注重教师知识的单向灌输,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转变自身的形象,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关注学生主体,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有意义地学习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教师应当很好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如何选择研究的题目,如何拟订研究活动的计划,以及研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等等。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走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二、教师的教学观念要转变
国家制定新课程标准和推出语文新教材教学观学生观,对教师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阵痛。教师要实现滞后性思维方式向超前性思维方式转换,习常性思维方式向创造性思维方式转换,封闭性思维方式向开放性思维方式转换,就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实现由“做一辈子老师”向“一辈子学做老师”的转变。
在以人为本的课程观下,课程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不变,从一而终的模式。有的只是在“适应学生未来发展需要”课程理念上的不断发展,不断延伸,不断完善,可以这样说,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有什么样的课程来配置,也惟其构建课程的“多元立交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要,教师惟有终身学习。
三、教师的学生观要转变
小学阶段作为义务教育的起点,是学生未来茁壮成长的根基,小学语文教作为所有学科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并形成学生的素质底蕴有着很深的影响。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学生观,对学生角色,特质,差异的不同认知,会对学生们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老师让学生们有着独特的个性,展示自己的知识、兴趣以及想法,学生才能积极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活语言课堂的活力。
(1)基于新课改的要求,要针对不同学历教师进行专业的知识培训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的专业知识的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针对不同学历的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但要对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充分掌握,还应该灵活掌握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以及社会等其他方面的相关的知识,同时加强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同时,对于不同学历的语文教师进行更多的知识培训,有利于他们掌握到多方面知识,这对于实现学科间的知识互补,师生间良好关系的构建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增加教师间的交流,促进共同转变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求学生们之间要开展合作,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也应该加强合作。小学学校之中,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写作,也可以全面提高教学能力,促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同样的,教师也要应该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在良性的竞争当种不断地完善自己,这样有利于教师之间关系的和谐,也更加利于教师群体的进步。
(3)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我们要及时的了解学生真正的心理需要,并且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这样有利于满足学生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应该过渡地关注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同时要避免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歧视和不公平对待。
总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对语文教师的素质、能力的要求很高,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的定位一定要有一个新的认识,要积极开发、钻研教材,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一切都应当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与提高,注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英波.浅谈新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转变[J].中国校外教育,2016年14期.
[2]张笑户.浅谈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