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弟群
摘 要:朗读,是学习语文回家的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阐述,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加深情感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教学中,教师要突出朗读的主体地位,让朗读成为语文教学的主旋律。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有感情地朗读训练,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朗读;品读;方法
一、教师示范引领,激起学生朗读的涟漪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不仅学生读,教师也要读,达到师生共读,通过教师有感情地示范引领,学生领悟到朗读的乐趣,获得审美体验,从而爱上朗读,这对阅读教学作用显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你倾注感情去朗读时,可以迅速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学生模仿能力较强,教师能抑扬顿挫、有声有色地朗读,能从语速、停顿、重音、语调等方面作示范引领,倾注作者感情,让学生身临其境,长期训练,学生朗读自然游刃有余。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客观、多变、及时、有激励性的点评,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感悟。教师可以从学生朗读的技巧、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点评。
“教师的范读可以把文章的神情理趣在声调中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叶圣陶先生对教师的范读这样阐释。
朱永新所开发的“晨诵”,用诗歌开启新的一天,在于通过晨诵,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汉语,让他们的生命在每天的第一时间得以舒展,灵魂得以灵动,传达出一种愉悦、饱满的精神,并以此开启一天的学习。在具体实践中,我们精选历代经典和当代美文,冠以“读中华经典,做少年君子”美名,教师范读、师生共读、学生诵读,正是由于教师的引领,激起了学生的朗读热情,因而校园的早晨书声琅琅,一派生机。
二、走进情境,陶醉学生的朗读神经
有感情地朗读,绝不是大声地“喊”读,一定是身临其境的“美读”,是对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的深刻领悟。如,在教学《海燕》一文时,学生反复领悟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搏击风浪的形象,让学生在朗读之前考虑需要什么乐器配乐,当读到海鸭、海鸥、企鹅时又怎么读,然后教师适当地“抛砖引玉”,学生身临其境,情感得以迸发,按照感受去朗读,去感悟文本,去感受言语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达到“观乎其微,现乎其情”的境地。
1.品读、美读,悟出作品情感
文学来自生活,我们朗读文章也不能脱离生活。在语言品味鉴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带着情感朗读文章,从情景描写着手,确定文章的情感基调。比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让学生感受百草园给作者带来的无穷乐趣,带着一种欣赏、赞美的口吻去读,同时又让学生体悟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乏味与单调,读的语调截然不同。这样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品读、美读,对于作品的把握和形象分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读代讲、以读助讲,减轻教师负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剧本台词式的朗读
大多数课文可以开发为课本剧,让学生自己担任导演,自己撰写台词,自己创设氛围,自己组团表演,教师适时给予学生舞台,让学生表演朗读,这样不仅能理解文章主题,分析人物形象,还能锻炼朗读能力。剧本台词式的朗读,朗读声音的大小、语气语调、面部表情随文章情节的变化而变化,有些学生能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朗读。
三、花样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朗读的形式力求多样化,长期形式单调的朗读会让学生没有了兴趣,教师应采取花样朗读,根据每一种文体特点确定朗读形式。如集体读、逐个读、同桌互读互评、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适当地举行一些读书会、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能分享成功的喜悦,让朗读成为一种爱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多读书,读好书,拓宽学生朗读的视野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教师要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除阅读课标推荐的篇目外,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以拓宽学生的朗读视野。
“生活不可一日无书,语文不可一课无读”,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朗读,让朗读成为学习语文回家的路。一位一线老师在教学中做出这样的总结:语文是有声的课堂,通过声音传递作品的情感、人物的形象,语文不需要无声地进行题海战,那可能培养的是书痴,学生能带着情感读好一篇课文,还需要教师挖空心思来灌输无所谓的知识吗?
参考文献:
高珊.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建设,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