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基于口语自身简散性和暂留性的特点,通过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了停延在口语中的特点和功能。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语音停延
停延在表面表现出来的是语流中的间歇,通过填充式停延,在声音与声音之间增添“嗯、啊”等词语或句子,形成语流的中断;或者表现为语音空白。在深层结构中,停延也促进了话语之间的连续性。在言语产生过程中,说话者会有意识的选择言语中介,如语气、词语、句式,在意识到自己说错话或者言语连接发生困难的时候,说话者一般会通过停延来重新思考,建构言语计划等。
一.停延的分类与功能
1.停延的分类。本文将停延分成两类:生理停延和心理停延。生理停延一般是自发的,无意识的停延。心理停延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停延,反映了说话者在会话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2.从心理角度研究停延的功能。前人的研究大多数都主要关注停延的语用功能。然而,在会话过程中,有两个最重要的参与方,说话方和听话方。会话的目的在于说话者想听话者传达自己的观点,或者说话者希望得到听话者情感上的认同和安慰,或者达到以言行事的目的。因而在会话中,停延的作用还体现在:自我肯定、寻求认同和寻求帮助。
(1)自我肯定。在说话者对自己所表达的内容十分确定的时候,在进一步阐释之前会略加停顿。从语言艺术层面而言,这样可以表现得从容自信;从会话目的来讲,可以让听众充分记忆、理解会话,停顿可以起到增强对听话者的影响;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说话者自我认同的表现。例如:我这身体,|大家都知道,|再熬十个通宵也不怕啊。
“我这身体”后的停延,表现了说话者对自己的自信。然后“大家都知道”这一插入语,更加增强了说话者自我肯定的意识,是说话者对自己的话语信息的确定,对自己情感上的认同。
(2)寻求认同。社会认同,是个人拥有关于其所从属的群体,以及这个群体身份所伴随而来在情感上与价值观上的重要性知识。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都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为了使自己的价值得到认可,说话者有时会通过有意识的停延,来寻求听话者情感上的认同。
(3)寻求帮助。说话人在说话时,可能因为思维中断或没有找到合适言语来进行表达,所以通过停延的方式寻求听话人的帮助,以便能够准确表达想要表达的内容(屠国勇,2014)。
二.语音停延与句法结构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人们通过节奏停顿的暗示,来把握结构层次,进而将不同层次成分之间的关系与大脑中储存的有限的结构模式相匹配,确定结构关系(吴为善,1990)。
(一)语音停延与句法结构
1.停延与句法结构一致。停延与句法结构一致就是言语交际过程中,语言停延的地方恰好是句法结构划分的地方。如双音节l 一1音节:窗户、树木、农民……
2.停延与句法结构不一致。由于节律,上下文语境等因素的影响,停延的位置破坏了句法结构,使得原来完整的句法结构常常发生靠前的韵律跨界组合,如:“每天看本书”,句法结构是“每天丨看丨本书”,节律结构是“每天丨看本丨书”,后者可以说反映了一种“表层节律组块”。理想的状况当然是两种组块互相一致,但是不一致总有其规律和动因,也需要分析研究。
(二)心理学对停延的解释
1.短时记忆与停延。认知的观点就是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感觉、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而语言等心理过程。但是从认知角度阐述语音的理论比较缺乏,但语音与认知之间却又存在着联系。
短时记忆和注意力的限度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常数(陆丙甫,2009)。受其启发,短时记忆和注意力限度的理论也能用于解释一定的语音现象。在口语交际中,其语言特点具有暂留性,受短时记忆最大容量7加减2的制约,停延的出现会让人们合理的分段,以便处理会话信息。
经验表明,汉语中韵律短语的长度大多为4-8个字,也就是说,汉语句子中大概每隔3-6个词就会出现停顿(谌卫军,2001)。
2.心理预测与停延。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以达到对行为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为目标的。在言语交际中,会话参与者是有意识的,受到控制的参与到对话之中。一方面,虽然停延会影响到语义表达,但是由于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词语具有一定的预测性,所以,说者的一些破句法停延在不影响语义的前提下,听者也是可以接受的。另一方面,说话者运用有意识的停延,审查已经发生的话语对听话者的影响,预测怎样进行新的交际。
三.结语
停延、节奏、韵律是一起作用于语音的,语音的心理属性将进一步影响停延、节奏、韵律等在交际中的实际运用情况,补充心理语音学的理论和研究。
注 释
[1]吴洁敏.停延初探——现代汉语音律特征研究之一[J].语文建设,1990,03:11-16.
[2]吴为善.节奏停顿与语义理解[J].汉语学习,1990,06:12-15.
[3]罗树林.三音节聚合词语结构、语义特征及词汇化现状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14,01:76-83.
(作者介绍:查茶枝,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