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红
【摘 要】如今,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社会文化生活日趋活跃,导致学生的责任感教育问题愈发突出。文章旨在说明政治、语文、英语等部分学科校本课程在学生责任感教育方面的作用,以及这些学科应如何进行校本课程教学才能更好地发挥效能,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责任感,更好地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关键词】校本课程 责任感 渗透
“传道、授业、解惑”是各学科老师的基本职责。在我们所开设的课程中,大部分老师“授业,解惑”都做得比较好,但“传道”方面却有欠缺。这显然不利于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和提升,更无益于新一代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形成。校本课程,课时不多,但却可以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有大作为。本文将就政治、语文等部分学科如何做好学科渗透,并有效开展校本课程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谈几点想法。
一、发挥政治学科主阵地作用,在校本课程中突出责任感教育,强化学生对责任感及责任感缺失所造成的危害的认识
如何让当代中学生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以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始终是学校德育工作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中学德育大纲》中指出,思想政治课是“以课程教学为主要形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武装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可见,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在责任感教育方面理所当然应发挥主力军作用。
然而,一方面,由于社会形势的发展,外来思想和生活方式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加之学生自身思想的多元化、复杂化,导致责任感教育面临很多难题;另一方面,思想政治课本身至今仍缺乏系统、凸显、有效的责任感教育的内容,并且在我们的教学中还一定程度地存在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空洞乏味等问题,也使得责任感教育形势紧迫。
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课在责任感教育方面的作用,我觉得在思想政治校本课程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思想政治校本课程进行责任感教育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在选材和设计中充分体现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方向,从而使其内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航仪”,是凝聚共识、维系和谐的“稳定器”。在校本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激励学生树立并坚定为社会、为国家有所作为的理想信念。比如,在我校本学期开展的《热点追踪》校本课程中,为了更好地践行这一理念,我们选用了诸如《道德观察》《社会能见度》《老梁观世界》《法治在线》等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能够体现或倡导文明、和谐、诚信、友善、公正等社会正能量的视频文件,结合设置相关问题在课堂展开讨论或让学生谈心得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二)思想政治校本课程进行责任感教育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责任感及其作用的认知水平。
分析“你觉得现在中学生责任感不强的原因是什么(多选题)”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发现:46.12%的学生认为是自身“三观”造成的,72.3%认为是社会风气造成的,43.1%认为是大众传媒的误导造成的,把原因归结为家庭和学校教育不够重视占比达52.41%。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思考思想政治课及其校本课程的作用。我们必须用心思去思考,创设情境去启发学生,充分发挥课堂优势,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责任感,为什么要有责任感。这应是我们培养学生责任感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三)思想政治校本课程进行责任感教育要重视“养成教育”。充分利用其渗透性和寓他性,通过开展多样化且具有成效的活动,使学生在亲身感受和潜移默化中形成并强化责任意识。
调查显示,对中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的多种形式中,有70%的学生选择了社会实践活动,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了讲座、时事学习等方式。所以,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应切忌乏味说教,要敢于让学生走出去,让他们进行小调查,或参加公益活动、勤工俭学、生产劳动等,使之更直接感受承担责任所带来的愉悦和充实感,将有利于促成学生自觉的担责行为。
(四)思想政治校本课程进行责任感教育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挖掘家乡的名胜名人,增强对家乡进而对国家的责任感。
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来自不同地方,其家乡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名胜古迹或名人事迹。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对所属地加强关注和了解,收集尽可能丰富的资料,并制作成DV、flash短片或制作手抄报等,与同学进行交流。这样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动手能力,在增强责任感方面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二、发挥语文基础学科作用,在校本课程中提升学生责任感
语文在民国时期叫“国文”,意思就是中国的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中有关责任感的内容非常多,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秋瑾“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些先贤都怀揣着对国家、对民族极大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用鲜血书写着生命的乐章,很显然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的极好内容。用得好,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责任感的文化认同,还可以有效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潮的影响。
我认为,在进行语文校本课程的责任感教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突出以情感人这一优势
凡文学作品都包含丰富的感情色彩和内涵,感染力很强,极易使人产生共鸣,这与理性教育凸出的思想政治教材区别很大,也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我们要用足、用好这一特点,开设诗词鉴赏、朗诵、文学作品新解等校本课程,让学生触景动情,自觉主动地受到感化。
(二)充分利用作文教学活动
写作是学生参与性极强的思想教育方式。文以言志,文也塑志。一个人的志向存在心里,既不说出口也不诉诸笔端,必会随着时间消失。相反,如果把志向说出来了也写下来了,这些文字就会成为鼓舞人不断前行的动力。因此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开展一些以“责任感”为主题的诗歌、散文等征文竞赛,给学生创造“明志”的机会,激发其责任感。
(三)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
文学作品因其历史局限性,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的读者、不同时期的作品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所以在这一点上语文不像其他学科对错分明。我们要注意恰当处理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批判、西方文化的吸纳和拒绝,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挖掘正能量,增强责任感。
三、发挥历史、地理学科校本课程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知悉历史,崇尚英雄,了解热土,向往“圣地”
许多宗教都有“朝圣”。有些人为了“朝圣”费尽心力,甚至倾其所有,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有强烈的宗教信仰。我们的责任感教育也要努力在学生心中树立丰碑,使他们的心中有一片“圣地”,这个任务无疑交给历史和地理老师最为合适。让历史上英雄的壮举启发学生应承担的责任,让历史上英雄的足迹引领学生走向心灵的“圣地”,这就是历史、地理学科校本课程的职责。
在历史、地理的校本课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英雄史作为历史责任感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几乎所有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英雄史诗。这些英雄生前惊天动地,死后的精神仍在激励后人,引领方向。这些历史英雄无一不是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无一不是舍小我、顾大局的典范。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是福建人,其《与妻书》对妻子情之切,对国家爱之深,百年之后读之,依然那么令人震撼。
(二)把“圣地”作为地理责任感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比如喜马拉雅山、“五岳”、长江、黄河等是我国的自然“圣地”,黄帝陵、炎帝陵、孔庙是我国的人文“圣地”,井冈山、延安、瑞金则是我国的革命“圣地”。这些有形的地理上的“圣地”,有助于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心灵的“圣地”,形成“圣地”意识。
(三)反对把历史当成故事讲,也反对把故事当历史来讲
历史没有假如,更没有戏说。特别是在学校,面对正在成长的学生,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用正面、严谨的历史史实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四、发挥心理学科的调节作用,在校本课程中培养学生“敢担当”的责任感
心理学已经对责任感进行了研究,比如“三个和尚没水喝”所体现的是责任分散效应(或旁观者效应)。心理学家约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内让72名不知真相的参与者分别以一对一和四对一的方式与一假扮的癫痫病患者保持距离,并利用对讲机通话。当假病人大呼救命时,一对一通话的那些组,有85%的人冲出工作间去报告有人发病;四对一那些组,仅31%的人采取了行动。这一实验成功地解释了现实中旁观者的无动于衷和见死不救的现象。所以,心理学课程需要重视对学生责任感心理的调节与引导。
心理学校本课程具体操作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了解担当责任的心理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责任认知力
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决不是背记道德条例或强迫纪律,而是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即一切德育的中心就是要坚持发展道德认知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责任认知力,使学生明白,自己因承担责任而付出代价的同时,也会得到社会和他人的承认,享受到荣誉,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由此使学生克服其畏惧心理,化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
(二)坚持正面引导,指导学生以积极心态面对不利因素带来的心理负担
成绩不理想,有的学生心理负担较重,个别甚至产生极端行为;有的学生则抱无所谓的态度,认为成绩不好是老师教得不好,或是家庭环境不好,自己没什么责任;还有些学生,当个人、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时,不能正确对待或惶恐无措。所有这些认识,都需要我们从心理学角度予以帮助和引导,让学生增强自信,重塑“三观”,以稳定、积极的情绪促成良好状态。
五、发挥英语学科的语言优势,借鉴、吸收国外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在校本课程中通过介绍国外对责任感教育的关注度,以及责任感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激发学生对责任感的认同
一些西方国家非常重视责任教育。《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的报告中明确要求全美“所有学生都要参与提高和显示良好公民意识、社区服务与责任心的活动”。英国有同美国接轨的倾向,要求学生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和能够考虑别人的需要,强调处理六个关系:处理好与最亲近的人的关系、与社区和社会的关系、与人类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与非人类的关系和与上帝的关系。而处理好这些关系的关键就是行为主体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英语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积累了许多优秀文明成果,我们学英语不能只是背单词和记语法,更要懂得学习他国的优秀文化,并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因此我认为,在英语学科责任感校本课程中要善于挖掘教材因素,以英语国家凸显良好社会责任感的人和事作为主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因中西方文化背景有差异,有些内容通过译文可能只知其意,若要悟得透彻,则需要细腻品味其中的文化细节。比如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讲中,“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这一简洁的句子却充分体现了他立志服务国家的心情,也正是这样一份责任感使他赢得了美国甚至全世界人民永恒的尊敬。
六、发挥音乐美术学科的熏陶作用,在校本课程中使学生发现责任感的美,用艺术的力量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人类自从诞生起,就与艺术相伴。音乐、美术的主旋律从来都是颂扬那些对国家对民族有责任感的人。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激励着亿万优秀中华儿女投奔到抗日前线;一幅水墨画勾勒出历代文人淡泊明志、忧国忧民的情怀。音乐、美术校本课程的责任感教育应从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意识出发,通过举办音乐欣赏、书画鉴赏、歌咏比赛等文化活动,让学生在享受美时感觉责任,思考责任,成就责任。
另外,我们还可以发挥数、理、化、生、信、体等学科“知识促进能力”的作用,在校本课程中侧重于传授学生具备承担责任所必备的知识,培养其强健的体魄和较高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懂程序,能操作,会求助,掌握承担责任的实际本领。
可以说,所有学科都和责任感的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用心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充分运用校本课程这一平台,使知识的掌握与责任感的教育达到有机的统一,自然的渗透,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力尽师者之责!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学德育大纲[Z].1995.
[2]兰月秋,吴俊.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责任感的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10(05):75-76.
[3]李超.青少年不可不知的德育修养常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
[4]李新章.重塑责任感[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
[5]蓝维.中学德育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张宗海.西方主要国家的高校学生责任教育与启示[J].高教探索,2002(03):37-39,54
[7]周薇.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N].南方日报,2014-09-24.
[8]2014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8月在京召开 [EB/OL].http://www.02edu.com/jianghua/sixiangxuanchuan/648220.html,2014-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