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艳
摘要:亲属称谓词是主要用于亲属之间表示称谓的词。汉语的亲属称谓词系统相较于其他语言,非常复杂,同时还存在着拟亲属称谓以及亲属称谓词的泛化现象,是外国人学汉语的难点之一。教学时,在重点讲解常用称谓词的基础上,应加强不同语言间称谓词的对比,同时可进行偏误预警。
关键词:亲属称谓词;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对比;偏误预警
中图分类号:H1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8006203
亲属称谓词是建立在血缘和婚姻关系之上的亲属之间用于称谓的词。亲属称谓词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与本人关系的名称,在各种语言中具有普遍性。亲属称谓词在民族语言中自成体系,相对稳定,这些称谓词不仅表达了人们之间的亲情关系,从中亦可窥见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1]。
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相对于其他语言而言,非常复杂,确定关系的要素包括血亲与姻亲、直系与旁系、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这些要素纵横交错,形成了复杂的亲属网络系统,在每一个网络的结点都有一个具体的称谓词,不可谓不细密精确。
亲属关系首先可分为血亲和姻亲,而血亲又有宗亲、外亲之别,宗亲指与自己同姓的亲属关系,包括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儿女、孙子孙女等;外亲指与自己有血缘关系但不同姓的亲属关系,如外祖父母、母亲的兄弟姐妹、自己的表兄弟姐妹及其子女、自己女儿的子女等。姻亲是指由于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属关系,包括自己的配偶以及配偶的父母和兄弟姐妹、自己兄弟姐妹的配偶、父母的兄弟姐妹的配偶、堂(表)兄弟姐妹的配偶等。由于以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当下大多数家庭普遍是独生子女,导致亲属关系不如从前复杂,加之人们的亲属观念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在逐渐淡化,当代的称谓词系统有逐渐简化的趋势。汉语三代以内的亲属称谓词如下页图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亲属称谓词之外,汉语还存在一种亲属关系词。两者的区别是,亲属称谓词是用来称呼的,而亲属关系词则是用来表明亲属之间关系的,如“妈妈”是亲属称谓词,而“母子”或“母女”则是亲属关系词;“姐姐”是亲属称谓词,而“姐弟”或“姐妹”则是亲属关系词。在一些有关个人社会关系的表格填写中,往往要用到亲属关系词。其他亲属关系词还有“姑嫂”“姑侄”“婆媳”“兄妹”“父女”“父子”“舅甥”“连襟”“叔侄”“兄弟”“妯娌”“祖孙”“姨甥”“祖孙”“夫妻”“翁婿”“叔嫂”“伯娣”,等等。此外,还存在几个主要用于口语中的亲属关系词:“哥儿们儿”指家里的弟兄们,也用于男性朋友间的互称;“姐儿们儿”指家里的姐妹们,也用于女性朋友间的互称;“娘儿们儿”是长辈妇女与晚辈的合称,“爷儿们儿”是长辈男子与晚辈男子的合称。
由于汉语称谓词系统较为复杂,学习者接受起来很不容易,因此教学时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点讲解常用亲属称谓词
据调查,现代亲属称谓词有三百多个,以下为常用的血亲称谓词:
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爷爷、奶奶、孙女、姑妈、姨妈、叔叔、舅舅
常用的姻亲称谓词有:
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嫂子、小姑子、大姑子、弟媳(妹)、姐夫、妹夫、大舅子、小舅子、儿媳妇、女婿、伯母、婶婶、姨父、舅妈
在汉语的亲属称谓词中,除血亲和姻亲之外,还存在一种拟亲属称谓词。在中国人的日常交往中,人们往往比照亲属的年龄、辈分、身份等特点,借用亲属称谓词称呼对方,这种模拟亲属关系来称呼非亲属的称谓词就是拟亲属称谓词,比如称与自己父亲年龄相仿的男性为“叔叔”“李叔”等,称与自己母亲年龄相仿的女性为“阿姨”“刘姨”等,称年龄比自己稍大的女性为“大姐”“张姐”等,称年龄比自己稍大的男性为“大哥”“王哥”等。这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是分不开的。
值得注意的是,常用亲属称谓词中,“儿子”与“孙子”也常被用作辱骂之词,相应地骂人者则以“老子(我)”和“爷爷(我)”自称。这与中国传统社会以父系为中心的宗族观强调宗族传承、长幼尊卑以及重男轻女密不可分。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传承一个家族香火的是儿子和孙子等后嗣,而女孩长大后则要嫁人,是别人家的,因此被排除在家族承继者之外,正因为如此,“女儿”和“孙女”则不用作辱骂之词。在有着漫长历史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儿子、孙子对父亲和爷爷必须绝对服从,言行必须恭敬谦卑,因此,骂人时若称对方为自己的“儿子”和“孙子”,则是对对方的极端蔑视,同时将自己抬升到可以成为对方祖宗的地位以抑人扬己,借以打压别人的气势,显示自己的强势。
改革开放以来,汉语亲属称谓词出现了泛化的现象,一些亲属称谓词作为构词语素,与其他语素一起构成的词不用于称谓,而用来指称在职业、相貌、经济等方面具有某种特点的一类人,主要集中于少数几个亲属称谓词上,如“哥”“姐”“嫂”“叔”“妹”,出现了诸如“的哥”“的姐”“军嫂”“房叔”“靓妹”等词。
语义泛化了的“哥”“叔”都用于表明男性性别,此外,两者还区别了不同的年龄段:“哥”表示年轻男子,“叔”一般表示中年男子。“哥”字词中,“哥”前的语素有的表示职业相关信息,如“的哥”;有的表示突出的特征,如“犀利哥”“淡定哥”“帅哥”。“叔”字词中,“叔”前语素一般只表示引人注意的方面,如“房叔”“表叔”,整个词具有讽刺色彩。
语义泛化了的“姐”“嫂”“妹”除了表示女性性别之外,也显示了年龄段的差异:“姐”“嫂”不如“妹”年轻;而在“姐”“妹”与“嫂”之间还存在是否已婚的不同:“姐”不突出婚姻状态,可以是已婚的,也可以是未婚的,如“富姐”“房姐”;而“妹”一般情况下则表示未婚状态,如“槟榔妹”“靓妹”等;“嫂”表示已婚状态,如“军嫂”等。在“姐”字词、“妹”字词中,“姐”“妹”前的成分有的表示职业信息,如“空姐”“的姐”“打工妹”“槟榔妹”;有的表示突出的方面,如“富姐”“房姐”“淡定姐”“户口姐”“微笑姐”“电眼姐”“靓妹”。在“嫂”字词中,“嫂”字前的语素有的表示丈夫的职业,如“军嫂”“警嫂”;有的表示自身的职业信息,如“空嫂”“育儿嫂”。
二、与其他语言进行对比
亲属称谓词在各种语言中具有普遍性,但是在每种语言中的复杂程度以及彼此的对应关系不尽相同。为了使学习者正确领会汉语亲属称谓词的内涵,将学习者的母语与汉语进行对比的方法比较常用,如汉英两种语言的亲属称谓词的差异通过下表可一目了然:
汉英常用亲属称谓词对比表
英语汉语grandfather祖父、外祖父grandmother祖母、外祖母father, mother爸爸、妈妈brother, sister哥哥、姐姐、弟弟、妹妹uncle伯父、叔叔、舅舅、姑夫、姨夫aunt伯母、婶母、舅妈、姑姑、姨妈nephew侄子、外甥niece侄女、外甥女brotherinlaw大伯子、小叔子、大舅子、小舅子、姐夫、妹夫、连襟sisterinlaw大姑子、小姑子、嫂子、弟妹、妯娌、大姨子、小姨子、舅嫂cousin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亲属称谓词的词义分割是不同的,英语的范围大于汉语,因而此类词数量小,指称宽泛,语义模糊强,除区分辈分外,亲疏、内外、长幼、甚至性别都可忽略不计。比如用brother可以称呼哥哥和弟弟,用sisiter可以称呼姐姐和妹妹。而在汉语中各种因素的区分则要细密得多,比如同是兄弟姐妹,不仅区分性别还强调长幼,若兄或弟或姐或妹不止一个,则还要在他们或她们中按年龄大小排序,如大哥、二哥,二弟、三弟,大姐、二姐、三姐,等等。英语中一个cousin相当于汉语的“堂兄”“堂弟”“表哥”“表弟”“堂姐”“堂妹”“表姐”“表妹”八个词;aunt相当于汉语的“姑母”“姨母”“伯母”“婶母”“舅母”五个词。汉民族对亲属称谓系统如此细密的语言分割,与强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族制度密切相关,而英语亲属称谓系统的单纯,与他们简单的家庭结构不无关系。
汉语有堂亲和表亲之分。“堂”为“同堂”即内亲,“表”者“外”也,表亲即“外亲”。 西方人宗族观念不强,所以英语的亲属称谓词体现了父系亲属与母系亲属的平等。西方人强调人格平等,无论长幼都可直呼其名,以表亲近。因此英语中亲属称谓词远没有汉语这么多,使用频率也没有这么高。
拟亲属称谓词的使用能有效地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但在英语中,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因为英语的亲属称谓词一般只限于家庭内部。在汉语中,出于礼貌,人们常用“爷爷”“奶奶”来称呼素不相识的年长者;若是在国外,一位当上了奶奶的年长女性被陌生人称作Granny,会觉得受到了冒犯。一种文化中被当作礼貌的言行在另一种文化中未必同样适用。 汉语的亲属称谓词数量众多,词义区分细密,学习者不易掌握,加强不同语言之间的对比,有助于清楚地了解这种差别,从而在生活中正确地使用。
三、偏误预警
对学习者而言,复杂而陌生的汉语亲属称谓词系统使他们难免出现一些偏误,因此有经验的教学者可指出一些比较常见的典型偏误,以起到预警的作用[2]。
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汉语的亲属称谓词分为用于当面称呼的面称和不用于当面称呼的背称两种。“丈夫”和“妻子”是背称,当面一般称为“老公”和“老婆”或直呼其名或使用其他爱称;“父亲”“岳父”“公公”也是背称,当面都要称呼为“爸爸”;“母亲”“岳母”“婆婆”也是背称,当面都要称为“妈妈”;“小姑子”“小姨子”也都是背称,当面要称为“妹妹”或直呼其名;“大姨姐”和“大姑姐”也是背称,当面要称为“姐姐”;“小叔子”“小舅子”也都是背称,当面要称为“弟弟”或直呼其名;“大舅子”“大伯子”也都是背称,当面称为“哥哥”,等等。如果当面使用背称,则有失得体性。
拟亲属称谓词一般用于普通阶层中间,目的是为了拉近交往者之间的距离,但若使用不当则会让对方感到不快,反而可能会影响彼此的关系[3]。比如,如果称呼年龄较大的教授为“大爷”或“大娘”(大妈) 则是非常不得体的,有失对对方的尊重。这是需要提醒学习者的。
另外,为了加深学习者的理解,可在课堂上进行情景模拟练习,学习者扮演亲属角色,相互进行介绍;也可模拟非亲属社会关系角色,练习日常社会交往时应该正确使用的称谓词。
参考文献:
[1]崔希亮.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2):34—47.
[2]高燕.对外汉语词汇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63.
[3]卫志强.称呼的类型及其语用特点[J].世界汉语教学,1994,(2):10—15.
The Teaching of Kinship Term for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GAO Yan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Chinese Studi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Chinese kinship terms are mainly used between relatives, which are very complicated compared with other languages. There also exist pseudo kinship term and kinship term generalization, so kinship term is one of the difficulties of Chinese learning for foreigners. The commonly used kinship terms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difference of kinship terms among different languages should be compared, and errors of kinship terms should be early warned.
Key words:kinship term;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language comparison; error warning
(责任编辑: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