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职业院校德育活动课是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中心,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情感体验,有利于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能力,以造就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和劳动者。
【关键词】德育活动课;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创造力
创造力是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因此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目标。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早在1943年,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主张,因此创造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内在心理能力,而且是可以培养的。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在各个课程中有所体现,其中德育活动课具有不可忽视的优势,它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中心,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情感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能力。
一、创造力的含义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或任务,产生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具有新颖独特成分产品产品的一种能力品质,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是创造力的主要构成因素。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创造力主要是指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新思路、新见解、新做法,以及小发明、小制作、小作品等,它能使学生获得一种满足感和自我价值感。
二、德育活动课与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想象力越丰富,就越较少受已有知识经验的制约,从而发挥创造潜能。德育活动课通过组织各种科技、文艺、体育等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和生活经验,为发展良好的想象力创设了条件。同时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的大脑皮质处于兴奋状态,能够充分地进行大胆、奇异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激发其创造潜能。
三、德育活动课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德育活动课“以活动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1、德育活动课——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
发散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在较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设想和答案。德育活动课可以通过讨论、辩论赛等形式,鼓励学生在限定时间内找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答案。
2、德育活动课——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变通性
发散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维的灵活性,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突破常规。德育活动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实践活动,引起学生的探究反射,使学生离开原有思维定势,使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
3、德育活动课——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独创性
发散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学生表现出超常、非逻辑性的见解。德育活动课已由“一言堂”变为“群言堂”,教师不在独占课堂,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和主体,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与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并及时肯定和表扬,有利于学生出现超出常规的独创。
四、德育活动课与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创造性人格是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对促进个体的成才和促进创造成果的产生起导向和决定作用,是理想、信念、情绪、情感、意志、道德等非智力素质的总和。学生的智力素质主要依赖于智育的培养,而非智力因素主要依赖于德育的培养,尤其是德育活动课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1、德育活动课——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好奇心、求知欲是创造发明的萌芽,需要给予保护和激发。霍尔曼曾列举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学有:强迫学生依从、教师权威、禁止自由学习、教师嘲笑学生的错误、不容学生嬉戏等。沉闷、压抑的课堂气氛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抑感,进而妨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而德育活动课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愉快宽容的课堂气氛,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其创造力;其教学内容是依据社会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而编制的,具有基础性、时代性、趣味性等特点,与学生的成长、成才密切相关,是学生最为关心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促进其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创造热情。
2、德育活动课——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创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的创造活动,并使创造活动朝着一定目标努力的内部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是创造活动的直接推动力。德育活动课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进行教育,引导学生不断追求造福人类、攀登科学高峰目标,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成为他们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学生的目标越高,理念越远大,信念越坚定,其创造动机就越强烈,越能创造出具有一个社会价值和意义的新产品。
3、德育活动课——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和情感
个体的认识活动受情绪和情感的影响,情绪、情感具有动力功能和调节功能。积极的情绪、情感推动个体去克服困难、达到目的;消极的情绪、情感,阻碍个体的活动,甚至引起错误的行为。可见,情绪和情感对创造力的发挥有着重要影响。德育活动课的内容包括学生情感教育,帮助学生识别、理解、调节、表达情绪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情商,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情绪、情感,有利于其产生灵感和进行创造。
4、德育活动课——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即对实现目的有方向、有信念地坚持的一种心理活动。创造性活动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意志活动,个体创造新颖、独特、有价值的产品,需要有独立性、果断性、顽强性、自制性、坚持性精神,不断提高自身意志品质。德育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方法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意志品质,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活实践活动,根据自己的认识与信念,独立采取决定和寻找答案,不随波逐流,独立性不断提高;在与同学交流、讨论过程中,能及时又深思熟虑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果断性不断提高;顽强性是指个体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勇气,德育活动课常常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陷入冥思苦想、左右为难的处境,这有利于培养其顽强精神;德育活动课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和选择性,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的行动,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和诱惑,最终实现学习目标;意志的坚持性是指个体长时间地保持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的行动,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5、德育活动课——塑造学生的良好性格
创造活动本身的艰巨性、长期性、探索性决定了创造者应具有勤奋勤俭、友爱合作、自信自强、助人为乐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德育活动课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其中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塑造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从而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受教育者。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 造力心理学[M].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2] 张 艳, 杨惠敏. 大学德育课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5(2).
[3] 许家美, 王建峰. 德育活动课程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探究[J]. 教学与管理[J]. 2015 (11).
【作者简介】
安妍(1984—),女,汉族,黑龙江庆安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工作单位: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