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郁达夫小说中的隐士情结

2016-05-14 05:56雷育斌
青春岁月 2016年8期
关键词:郁达夫小说

【摘要】郁达夫是我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其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郁达夫的隐士情结以及他小说中的隐士情结是研究郁达夫及其小说的一大亮点。文章一是从郁达夫的出生、经历等因素出发,对郁达夫本人的隐士情结因素进行探讨;二是从小说中的人物、风景、住宅等方面出发来分析作品中体现的隐士情结;三是通过隐士情结对郁达夫的作品风格、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所造成的美学效果来研究其美学意义。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可以很好地解读郁达夫的小说主题以及他本人的消极避世思想。

【关键词】郁达夫;小说;社会黑暗;消极避世;隐士情结

郁达夫作为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星,对后世的影响自然是不可估量的。他的小说可分为多类,但无非就是青春性不得满足的哀怨、对黑暗现实的控诉以及生活困顿这三大类,他的小说与他本人的经历联系在一起,验证了他小说创作主张“创作是作家的自叙传”。关于他创作的研究,前人多是研究他的“零余者”形象以及郁达夫小说与鲁迅小说的对比、他小说的叙事风格等等,对于他的避世情结和他小说中的隐士情结少有涉及。文章主要研究郁达夫的隐士情结、郁达夫小说中的隐士情结及其美学意义,从这三个方面来了解一个对现代文学有着重要影响的郁达夫。

一、郁达夫的隐士情结

隐士情结,是指当人们被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逼得无路可退的时候,便想起做了隐士。隐士情结植根于每个人的内心,它不仅代表着超然不羁的人生态度,也宣泄了在重重压力下平凡人潜意识里渴望暂时的逃离或藏匿的本能希冀。郁达夫一生坎坷漂泊,加上他文人所特有的敏感,纷乱的国家,在外求学所遭受到的压抑……从而形成了一个孤僻,自卑,高傲一体的郁达夫。

郁达夫的隐士情结,可以从其家庭因素,个人因素以及社会因素来论证。郁达夫出生的时候,家里由一个书香世家落魄成贫民家庭,家境困难。他父亲在他小时候就去世,家里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年龄相差大,所以并不与他一同长大,以至于自小就孤独,从而养成了他孤僻的性格。因为生活的孤寂,使他对大自然怀有很深的感情和期待。郁达夫一生的遭遇可谓坎坷,且他出生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亲身体验了一个弱国子民所遭受的屈辱史,加上他强烈的爱国情感,文人所特有的敏感以及自身的性格,更使他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举步艰难。他作为一个能“九岁题诗”的天才,却在学成归国后“见弃于国家,报国无门”。这都不得不加深了郁达夫对现实的失望。所以,孤僻的童年、一生坎坷的经历以及“见弃于国家,报国无门”是郁达夫隐士情结产生的主要原因。

二、郁达夫小说中的隐士情结

研究郁达夫小说中的隐士情结是本文的一个重要部分,郁达夫的小说中总会这样那样的隐藏有某些想逃离混乱凡世,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郁达夫小说中的隐士情结从他小说中的主人公,环境描写以及其他方面来探讨郁氏小说中的隐士因素,还原一个因时代风暴在激流中有着退隐之心和游山玩水的郁达夫。

1、居住环境的与世隔绝

(1)《沉沦》中的居所

诗意化的描写和发自心底悲鸣的主人公是《沉沦》的一大特色。A神宫是《沉沦》中“他”在被挤到与世人绝不相容的境地、尝尽国弱子民的凌辱之后搬进去居住的。那里的与世隔绝,用其房东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人搬来住,大约因为冷静不过,不过十天,又都搬走了。A神宫是一个独立于繁华的所在,两扇柴门,一条曲径,一片梅林,一间平屋,从住的山顶往远处看,可以看到一大片草原,平原里的稻谷,都尚未收割起……“那风景正同看密来的田园清画一般”,“他”居住于其间,看早起的旭日,于梅林曲径中边散步边朗诵,实在是一件美事。而在《沉沦》中,除了A神宫这样的人间仙境,还有其他如诗如画的风景描写。“他”的故乡富春江风景常新,“他”的书斋临着小窗,这些美丽如画的风景以及居住场所,都深刻地表明了作者对这样生活的向往。

(2)《迟桂花》中的居所

“佳山十里桂花香”是对《迟桂花》中诗意化环境的总括。《迟桂花》是郁达夫比较满意的一部小说,也是世人评价极高的一部小说。叙述角度的转变是小说中一个很突出的特点。首先是以翁则生的角度讲述自己最近的生活以及邀请作家参加他的婚礼;二是作家来到翁家山后从“我”的视角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并且依据时间的顺序行进。叙述始终聚焦于我的视野。翁家山的一切如电影般出现在我的视野里,青葱的山和如云的树,于一个“西下夕阳东上月”的时刻,来仔细玩赏这样的景色,闻着满山的桂花香。而翁则生的一家也是通过作家的视线缓缓带出来的,他们生活在一起,没有风波,处处互敬互让,整天欢声笑语,真是“山美水美人也美,花趣树趣情更趣”。

这样一分析可以说,叙述聚焦于叙述者的视野和内心,在客观上也就刻画了自我性格。作品中写到“这样一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山中住民的生活秩序,又使我对他们感到了无穷的敬意。”这一句话不仅道出了作品中作家最理想的生活和愿望,也是现实中郁达夫对现代生活反叛的结果。

2、才高志远与污浊现实的对立

(1)瓢儿和尚秦国柱

秦国柱是《瓢儿和尚》中的主要人物。主人公因受了一次不可思议的袭击之后,就逃到了这山明水秀的杭州城里,日日只翻弄些古书旧籍,游山玩水,访古探幽。小说中虽没有直接道明为何弃官而做和尚,但从他说的同乡佳人己属于沙托中可探知一二,沙托利是唐代一个进京平乱的番将,将一美人柳儿据为己有,后人用沙托利表示权贵,说明了秦国柱弃官做和尚的原因是因为无力抗争权贵,对用势力压迫人的行为的厌恶,从而厌世。一座寺庙,一个和尚,挑水诵经,于乱世中找到自己的心灵净土。《瓢儿和尚》一开始就使用反讽,奠基了整部小说的基调,为下文引出瓢儿和尚那象征成功的刀疤看起来像哭一样等埋下伏笔。小说使用对比、反讽等手法,使小说充满张力,更为瓢儿和尚看似美好的隐居添上了一层悲剧色彩。使读者对这黑暗的社会感到失望和愤懑,也使我们更能深刻的感受作者的心境,怪不得这篇作品一向被人看作是郁达夫消极遁世思想的体现了。

(2)《茑萝行》中“我”的遭遇

茑萝是一种花,《诗经》有云:“茑为女萝,施于松柏”,意为茑草女萝枝蔓长,缠绕攀附高松上。李太白也曾云“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意为妻子对丈夫的依赖。题目“茑萝行”本就是一种意喻,在郁达夫的《茑萝行》中虽未曾出现“茑萝”二字,但是结合写作背景和作品意境,可以看出小说是借茑萝的依附之意感叹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孤寂、生计无着以及毫无依附的残酷际遇。叙述学认为,叙事中最基本的机制是“交换”,交换同时也是维持人类持续前进的机制。《茑萝行》可以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我”讲述自己如何体验社会的黑暗,如何揭示社会不公的过程。第二部分是讲诉我如何将在社会上受到的伤害转移到妻子身上,而孩子的到来是小说矛盾发展的高潮。从平衡的角度来看,既然主人公在社会上集聚了那么多的伤害,那么根据人物心理和故事的平衡原理,“我”就需要将这些伤害释放出来,与主人公关系最亲密的妻子就成为发泄的对象,而释放之后得到的平静,妻离子散就成为必然。小说的主题很明确,就是通过“我”的人生际遇反映社会的黑暗。社会如此黑暗,就是作者郁达夫退隐之心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

三、隐士情结的美学意义

郁达夫创作中的隐士情结,来源于时代桎梏之下的病态呻吟,是对所谓“国民性”的沉痛失望,是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这也使他的小说风格既充满诗意化又充满颓废化,既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社会现状。郁达夫的隐士情结以及他小说中的隐士情结所造成的美学意义是多方面的。

1、压抑与清新相结合的作品风格

郁达夫喜欢写人生道路上不幸的人,社会生活中的零余者,写他们的挣扎、痛苦、失望、贫病以及死亡。本文前面也提到郁达夫隐士思想是充满矛盾挣扎的,他自己本人本身就没有放得下世俗的一切,他既对这黑暗的现实充满控诉,又怎么能心静如清风般写出一个真正的“世外桃源”和一个“终南山”下种豆的老翁?所以在他的小说中,既有欢快的一面,也有低沉的一面。《瓢儿和尚》朝云暮霭,像是脱尽对人生的烦恼,但是字里行间却缓缓透露出作者本人的哀痛,那安逸的佛门境地,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改修了,这样的笔调配上那样的人生那样的美景,读起来竟让人忍不住想痛哭;《茑萝行》更是如泣如诉,字字是血字字是泪……综上可以发现郁达夫真算是古往今来第一大失败的隐士了,他的小说既给人希望又让人失望,一反纯田园风和纯世俗风,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使他的小说韵味十足。

2、挣扎与痛苦的人生状态

区别于旷达的人生态度,郁达夫所诠释的几乎没有一个完满的人生。郁达夫本身就生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报国苦无门,婚姻非自主……所以在他的小说中,主人公不是患病就是贫困潦倒,就是家庭貌合神离就是不见融于社会。而这又与隐士情结有什么关系呢?郁达夫的小说人物画廊一是要表现现实的黑暗和残酷,如《杨梅烧酒》中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只能窝屈于一间小小的教室,学无所用。这都是小说中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知识分子所特有的“神经质”的行为,体现出了一个在国家中完全被抛弃的怀才不遇的书生形象。二是要表现因对现实不满而选择游山玩水,不问世事,或表现对那样一种与繁华的洋场生活不同的乡间生活的向往。由此分析,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这样的苦难人生与郁达夫隐士情结的关联的。中国历代的隐居之士,多是因对官场和现实感到不满才会选择做一个独善其身的隐士,过一种晨钟暮鼓、登高赏景的生活。他们看起来潇洒自在,内心实是苦闷无比的,郁达夫小说人物的苦难人生既是他隐士情结产生的原因,也是其隐士情结产生的结果。

四、结语

郁达夫小说富于情绪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来源于作者的忧郁,他对社会的文人式夸张情绪的激愤,包括留洋在外感受的屈辱,回国经受疾病煎熬……化为他小说中自悼自伤自虐的文字。而在本文对其小说隐士情结的研究中,从他本人的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等方面来研究作者本人隐士情结产生的根源,从而为在后面对郁氏小说中的隐士情结找到依据。而在对郁达夫小说的隐士情结的研究中,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包括居住环境、主人公思想行为以及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的主人公。从这三个方面都可以看出隐士情结。而对郁达夫小说隐士情结的研究,可以使读者对郁达夫本人以及小说创作有更深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 白居易. 白居易全集[M]. 珠海: 珠海出版社, 1996:395.

[2] 温儒敏. 郁达夫名作欣赏[M]. 北京: 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6:490.

[3] 孔 丘. 诗经楚辞[M].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7:206.

[4] 朱金城, 瞿锐园. 李白集校注(二)[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583.

[5] 温儒敏. 郁达夫名作欣赏1版[M]. 北京: 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6.

[6] 吴建华. 郁达夫研究1版[M].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7] 曾华鹏, 范伯群. 郁达夫评论1版[M]. 上海: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3.

[8] 李兰江. 学生阅读经典——郁达夫1版[M]. 上海: 文汇出版社, 2001.

【作者简介】

雷育斌,女,硕士研究生学历,单位:广西师范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写作学(文学写作)。

猜你喜欢
郁达夫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报刊小说选目
倾斜(小说)
贵人
从《故都的秋》看郁达夫与北京的关系
《郁达夫手稿:〈她是一个弱女子〉》
文学小说
郁达夫的棉衣去哪儿了
郁达夫的棉衣去哪儿了
不在小说中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