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利
摘 要 探究式教学在肯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维活动来获得知识。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 培养兴趣 观察能力 实验技能 分析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98-02
物理的探究式教学,必须遵循认识发展规律,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学得好、用得活。
一、运用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重视引言课的教学。引言是学习物理的总动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内容提出一些常见而有趣的问题:成熟的苹果为什么会掉落地面而不会飞向天空?平静水面为什么会产生倒影?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并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促使学生产生“愿听其详”的心理渴望,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也可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些简单有趣的实验,如课本中介绍的鸡蛋不随纸板飞出而掉入杯子中的惯性实验;用平口玻璃杯、水和硬纸板来验证大气压存在时的“覆杯托水”实验;给盛有刚烧开水的烧瓶浇冷水时,烧瓶里的水重新沸腾的实验等。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物理奥秘的强烈愿望。
其次,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有着密切联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特别注意挖掘与物理学相关的生产生活实际,结合学生身边的所见所闻,活化物理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如在学习重力知识后可以提出问题:在山坡上如何把树种得竖直?在讲光的反射和折射后,可以提出问题:我们看到河里的鱼所在之处,是它的真实位置吗?平面镜成像既不放大也不缩小,为什么用手掌大的镜子却能照见整个人的头部呢?在学习杠杆知识后,可提出问题:家里的杆秤用久秤砣磨损后对测量结果有何影响?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在教学中重视物理知识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不断了解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觉性,促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提高教学效率。
最后,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丰富而生动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运用探究式教学,进一步加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教学
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是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好物理必须掌握的关键知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基本上是从物理事实中分析总结得来的,教学时要坚决废除注入式教学,运用探究式教学,遵循认识发展规律如“托里拆利实验”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探究:①玻璃管为什么要先灌满水银?②玻璃管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住管口的手指时,管内水银柱下降的原因是什么?③最后管内水银柱保持一定高度(约760mm)不变的原因又是什么?通过这样设问、设疑,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击破了教学难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对物理现象、原理及规律的教学,应多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探究,才能调动学生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在“大气的压强”一节教学中,教师用平口玻璃杯、水和硬纸板来验证大气压存在时,可以这样进行。先往玻璃杯倒满水,盖上纸板后问:若用手托住纸板后把杯子倒置过来,再放开托住纸板的手,水会洒下来吗?多数学生想当然地认为水一定会洒下来的。教师接着再问:水真的会洒下来?请仔细观察。接着放开托住纸板的手,让学生观察到水和纸板都不会掉下来的结果,这时学生既觉得不可思议又不得不在事实面前口服心服,必然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烈。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对“水为什么不会洒下来?”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地探究,同时要求学生课余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感受实验成功时带来的乐趣。这样既能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技能。
四、运用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问、设疑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手段,设问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思维活动,设疑能促使学生面对“矛盾”而去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正确又有针对性地设问、设疑,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改革日新月异的今天,探究式教学仍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教学方法,正确运用探究式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