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
摘要:少教多学是一种古老而新鲜的教学理念和策略,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少教多学”,常存在重视数量上的多学,轻视质量上的多学;重视时间上的“少教”,轻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样两种误区。强化备课,为学生的“多学”赢得时间;强化导学案的编制,为学生的“多学”提供助力;改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方式是解决这些误区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少教多学;误区;问题解决;导学案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9-0009-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9.004
“少教多学”是一种古老的教学理念和策略,由于符合新课程改革强调的“学为中心”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受到很多关注,相关研究也很深入。就化学教学来说,在实施“少教多学”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一、化学教学中实施“少教多学”存在两种误区
1. 重视数量上的“多学”,轻视质量上的“多学”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使用导学案是一个普遍现象,在平时的听课中可以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利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导学案上设置的填空或者问题思考,然后让学生起来回答或者解释是一种常见的冠以“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表面上看一节课下来老师没讲多少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会了很多知识。细细观察,这里面存在问题:一些学生拿到导学案后,一听说要自主学习,就一边翻教科书或者参考书一边完成导学案,将自己知道的以及书上能够找到的答案机械地抄写下来,遇到不会的就空在那或者是利用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去成绩比较好的同学那寻找答案。学生的注意点主要在“将导学案中的空白填满”,以防止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时尴尬地站在那。至于质量上怎么样,思维能力提高了多少,那都是次要的了。这样的“少教多学”,教师是为了结果而教,学生是为了答案而学,真正做到“多学”了吗?
2. 重视时间上的“少教”,轻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先来看笔者在听课过程中遇到的一段情境:
教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一课时,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7,完成导学案上的第一板块,弄清楚什么是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式和单位。5分钟后我请同学起来说说。
这是在“少教多学”的化学课堂上常会遇到的一种情况:为了节约时间,以便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更充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抛出干巴巴的知识和问题让学生学习、讨论,至于与知识和问题有关的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则被砍的干干净净。一上化学课就是学习和讨论那些在学生看来离他们很远很抽象的知识和问题,化学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慢慢地被磨灭。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它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溶洞的形成、金属的腐蚀、急救药物发挥药效等等,这些例子都贴近学生生活,在正式进入概念的学习之前和学生聊聊这些内容,一定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重要性。如果对这些都不闻不问,就“速率”讲“速率”,还有多少学生真心愿意学呢?
二、问题的解决
1. 强化备课,为学生的“多学”赢得时间
“少教多学”中的“多学”绝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多学”,更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时间的保证下学会学习,逐步走向独立学习、主动学习、深度学习,即质量上的“多学”。而要实现这一点,没有充分的学习时间作为保障是不行的。教学过程中对一个有思维含量的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往往能够让学生沉浸其中,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思维进行碰撞,能力得到提升,进而实现质量上的“多学”。不仅如此,这种课堂上的深入讨论往往还会延伸成为课后学生自觉的思索和交流,其价值不言而喻。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压缩一些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来“节省”时间不仅不能实现“多学”的目标,反而会带来很多负面效应。学生充分思考时间的获得应该来自于教师的充分备课。在课前对学情、教材的充分分析和把握的基础上,大胆省去不必要的教,减少教的时间和空间,才能为学生的“多学”赢得时间。
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粗盐的提纯”为例:
“粗盐的提纯”这部分内容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初三化学已经学习过,经过中考后的一个漫长暑假,学生可能有所遗忘,需要帮助学生复习一下,但是没有必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可溶性杂质的去除”初中没有涉及到,这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由于“可溶性杂质的去除”问题的解决需要“盐的溶解性”知识作为背景,尽管初三化学学过,考虑到学生也可能有所遗忘,也要花点时间复习一下。更多的时间则应投入到对“除杂试剂的选择”、“除杂试剂的加入量”、“除杂试剂的添加顺序”等问题的讨论上。这样的处理是在充分考虑了学生实际情况、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要求等各方面的基础上作出的,一方面衔接了初中化学,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多学”赢得了时间。
2. 强化导学案的编制,为学生的“多学”提供助力
导学案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当前化学教学中使用的导学案存在严重的“习题化”倾向,在学生看来,所谓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就是自己或者是小组合作将导学案中设置的习题做完。这样的导学案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作用是很有限的。在编制导学案的过程中体现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意义,为学生如何学提供助力,体现学的思维过程,这是解决“重数量多而轻质量多”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是对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上,导学案要舍得花篇幅。重点内容不仅要有学的指导还要有反馈和评价,难点知识要注重设计逐层递进的学习内容,一点点地引导学生去突破,而不仅仅是孤零零地放一个诸如“【课堂讨论】”之类的环节在导学案上就完事。
以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为例:
表1是传统的导学案的设计,注重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学生按照实验步骤一步步操作记录下现象、写出方程式即可,对学生自主学习原电池的概念没有显著的作用;表2在注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设计了一系列基于观察结果的问题思考,在问题的设计上层层递进,让学生一步步地认识到原电池反应和普通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区别、原电池中电流产生的原因,进而对什么是原电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有比较清晰、深入的认识。这样的设计不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过多的解释,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就可以顺利掌握原电池的概念。当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没达到一个较高水平时,通过问题的设计指导和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为学生的思考提供方向,让学生一步步地去理解所学知识,这正是导学案“导学”功能的体现,也是解决“少教多学”中如何保证“多学”的重要方法。
3. 转变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的方式
以往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在课堂上提供一些资料,让学生去感受、体验,信息量小不说,学生还不一定感兴趣。时代在进步,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绝不仅仅限于书本和老师的讲授,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等等都是重要渠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本节课涉及的化学知识、化学技能和化学思想及其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去讲解,去谈体会、谈感受,这个过程不仅能够提升他们获取、筛选信息的能力,还能为其他同学带来他们感兴趣的与化学有关的信息,提升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更能让他们深刻感受到化学知识、技能和思想的价值和力量,让化学深入内心。
总之,“少教多学”中的“少教”绝不意味着教师少做,实际上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视并改变“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误区,在备课环节上多做,在教学设计上多做,才能达到课堂教学中的“少教”和学生的“多学”,才能让“少教多学”这种古老而新鲜的教学策略真正绽放出魅力。
参考文献
[1] 蒋新芳.“少教多学”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J].化学教学,2012,(1)
[2] 李滔.“少教多学”的学理探寻和质量保障体系建构[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