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舟 张志远
摘要:经济新常态下,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基于对江苏省238家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的调查,文章全面分析了江苏省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融资环境建设的现状及在融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梗阻。提出了通过建立合理的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内源融资体系、完善外源融资和政策性融资体系来消除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梗阻。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内源融资;外源融资;融资梗阻;融资策略
一、引言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稳中有进,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作为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基石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以融资难为主的金融困境,直接关系到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战略的建设。近年来,江苏省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总体规模不断壮大,总体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达8.4万家,同比增长14.2%,全年实现总收入达6.2万亿元。江苏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近年来,江苏省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其中融资难是关键问题之一,表现为内源融资规模偏小、外源融资门槛较高以及政策性融资渠道窄等。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直接影响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严重阻碍江苏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进程,延迟两个率先目标的早日实现。
本文以江苏省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为研究对象,归纳和总结出制约江苏省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因素,探索出有利于江苏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对策和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江苏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为了解江苏省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在融资方面的情况,笔者设计了问卷,分为四部分: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的基本情况、企业融资情况、企业的融资难原因以及企业对解决融资难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等。在此基础上,对江苏省238家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最终筛选出有效问卷206份,有效问卷占比91.15%,具体分布见表1。
(二)江苏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融资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在融资环境严峻的基础上,为了扶持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江苏省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1. 在补偿机制上,江苏省各地出台了相应的法规政策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
如2013年2月,为缓解初创期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江苏省科技厅与江苏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江苏省天使投资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帮助处于起步阶段的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解决融资难困难。同时,各市也积极开展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服务的工作,以镇江市为例,2011年,镇江市财政、江苏银行、镇江新区财政各出资500万元,设立总额为1500万元的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截至2014年5月底,“资金池”已批授信企业37户,授信额度11130万元,达“资金池”的5倍以上,同时,累计发放贷款已达8880万元。
2. 在政府鼓励与支持方面,江苏省政府对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
经过多方努力,2011年江苏省被评为全国首个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省。2014年,根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当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显示,江苏省上榜民营中小企业共有96家,其中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共75家,占江苏省上榜企业的78.1%。
同时,江苏省也积极开展科技企业的申报、评估等工作,并不断优化各类扶持措施。
3. 在完善金融市场方面,江苏省政府通过鼓励设立科技银行,缓解了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题
2010年9月,中国农业银行无锡科技支行正式挂牌创立,成为江苏省首家以科技金融创新为主旨的科技银行。截至2015年9月,农业银行已相继在全省10个地级市设立了10家科技银行,占江苏银监局已批科技支行总数的1/4,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2014年,为科技型企业打造的专属产品“金科通”成功入围江苏银行业二十大品牌候选名单。
(三)江苏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融资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梗阻
江苏省各级政府、银行等金融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是仍然有许多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融资不能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主要表现如下。
1. 内源融资规模较小、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内源融资,即公司内部融通的资金,包括企业主自有资金、企业盈余等。在对江苏省企业的调研中发现,企业创办之初融资途径首先是以自有资金为主的内源融资,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在企业初创期,自有资金成为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其次是银行贷款和股东投资。然而,纵观江苏省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内源融资方式具有明显缺点:第一内源融资规模较小,第二是内源融资无法满足企业某一阶段急切的资金需要,第三是江苏省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以民营为主,内部组织制度不够健全,盲目融资容易引起较多问题。
2. 外源融资方式门槛高、成本高、期限短
根据此次调查结果,当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遇到融资问题时,超过一半企业会选择通过银行贷款。但是,银行发放贷款通常需要企业提供一定规模的资产作为担保,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大多资产少、规模小,难以提供可抵(质)押资产,且企业发展风险性高,因此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调查结果显示,64.25%的企业将融资难的外部原因归结为银行信贷准入门槛高,如下图2所示。其次是融资渠道有限和贷款手续复杂,分别占51.21%和48.31%。
自2010年9月中国农业银行无锡科技支行成立以来,科技银行为江苏省解决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科技银行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同样遇到了诸多问题,如缺乏金融创新能力、成本高、发展模式比较单一等。而在证券市场融资方面,相对于发展初期的科技型企业来说,创业板设立的准入门槛依然很高。
3. 政策性融资方面,渠道同样相对狭窄
近年来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关注越来越多,但是根据调研结果所知,江苏省大部分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对国家及地区扶持政策仅仅大致了解,有大致20%的企业极少关注甚至完全不了解。
除此以外,我国政策性融资的融资体系本身还不健全。一是目前江苏省与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相关的法规多为国家宏观层面,缺少地方性的规章制度及实施细则;二是政府基金的资助额度较小,使得部分企业在前期研发中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三是政策性融资过于繁琐的申请程序和苛刻的审批条件让广大企业望而却步。
三、新常态下破解江苏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梗阻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合理的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内源融资体系
江苏省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面临的融资难的情况十分严峻,企业首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通过拓宽内部融资渠道达到融资目的并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第一,企业应当建立规范合理的管理制度,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制定科学的管理方针。
第二,应当规范企业自身的财务制度,既有助于提高内部资金的使用效率,还能够在需要贷款时及时提供详细的财务报表以得到银行的青睐。
第三,企业不应局限于传统融资理念,要充分发掘内部融资渠道。
(二)不断完善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外源融资体系
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自身资本有限、融资渠道单一,应鼓励各商业银行结合高科技企业的特点制定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的模式,提供个性化金融产品。
第一,建立专门服务于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的、多层次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首先鼓励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出资设立小型科技金融机构,逐步建立起专门服务于高科技中小微型企业的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其次,江苏省中小金融机构应坚持“服务于中小微型企业”的市场定位,使其贷款业务朝着相对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第二,鼓励商业银行深入社区、工业园区开展金融服务。政府应支持商业银行在科技园区设立专门科技金融服务的支行,以此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信贷支持的力度。
第三,优化金融产品,建立良好的金融创新机制。截至2014年初,江苏省发明专利申请、企业专利申请等指标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也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拓宽融资渠道的创新方式。
(三)完善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政策性融资体系
江苏省各地方政府应结合本地情况,制订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配套政策。
第一,应加大利用财政税收政策扶持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同时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做好为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第二,支持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高新技术的应用。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共建研发机构,联合开发项目。
第三,完善资本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撑。我国政府应该合理简化科技型企业上市程序,为更多优质型企业打通融资血脉。
第四,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大力推进江苏省信用体系建设,为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玉荣.科技型中小企业各生命周期阶段的特点及融资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4).
[2]廖传惠,杨渝南,陈永华.互联网金融、公共科技金融与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J].科学管理研究,2015(02).
[3]文学舟,张静.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深层原因探析[J].商业研究,2006(10).
[4]茹莉.破解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J].经济纵横,2013(09).
[5]杨安华,赵昌文,白广斌.基于信贷配给模型的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提升机制研究[J].管理学报,2012 (07).
[6]朱广其.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及金融支持——基于微型金融的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2014(12).
[7]马秋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解决对策探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3(02).
*本文系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项目“新常态下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对策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面向小微企业的信用担保机构制度约束及破解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3BGL0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