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行为习惯对西藏农牧区小学生的影响

2016-05-14 12:41嘎松曲措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9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小学生教师

嘎松曲措

【摘 要】教师是小学生心中的楷模,是小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校园生活的陪伴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西藏农牧区小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师生实际并不平等,教师的言行在农牧区小学生心目中又具有象征或符号意义。那么,农牧区小学生们当然会“在乎”教师的态度,教师的态度也必然会对农牧区小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关键词】教师;西藏农牧区;小学生;行为习惯

1教师行为习惯对西藏农牧区小学生的影响

首先,教师的衣着行为习惯对农牧区小学生的影响。教师的基本仪表是要端庄得体。但是有的老师不注重自身形象,平时穿衣不扣扣子,尤其的夏天,行为习惯穿拖鞋进教室。偶尔一两次倒可以理解,但是如果长期这样形成行为习惯,给农牧区小学生的印像就是很随意,不严谨。在农牧区小学生中的威信自然就打了折扣。反之则恰恰相反。我以前从教的学校有个体育老师,带班主任,人长得高大帅气,衣服总是穿得很讲究。其他班的小学生衣着总在强调要整齐整洁但成效不大。但是他这个班的小学生,无论男生女生衣着都非常整洁。这无不说明教师对农牧区小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教师的语言行为习惯对农牧区小学生的影响。语言文明是教师道德的基本要求。推广普通话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语言的艺术性又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良好的语言表达行为习惯能激起农牧区小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之心。如果老师在与农牧区小学生交流的时候,能让小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严格要求是对他的关爱,我想顶撞老师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相反,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常常带脏字,即使小学生偶尔听到,也会从心里产生鄙视。教师上课的行为习惯对农牧区小学生的影响。我们有些老师习惯一走进教室就开始讲,从不喊“上课”“同学们好”。看起来似乎只是形式,但是事实上有这种形式与没有这种形式的教学效果差别很大。喊一声上课,可以让农牧区小学生更快的集中注意力到课堂上来,肢体的肃立对思维的回归是有牵引作用的。在简短的问候对话之中缩短师生的距离。久而久之,农牧区小学生能感觉该老师治学的严谨,在该老师上课来了之后不会再懈怠,也能养成一种尊重教师的心理行为习惯。教师友善、宽容、公正公平、善于倾听、尊重、平等、忍耐、同情与理解、热情、真诚、坦率、正直等良好的态度特征能为农牧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农牧区小学生会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体察到教师的态度,久而久之,教师良好的态度及方式潜移默化地在农牧区小学生的身上起作用,影响小学生相应性格的形成。

2西藏农牧区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2.1热情主动,民主执教

教师首先要学会做人,尊重农牧区小学生,民主执教。当我们对农牧区小学生做了对不住的事时,我们有时或许为了所谓的面子问题而难以向小学生启口道歉。其实我们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做到敢于真诚地承认错误,会受到学生更加的尊重,而且农牧区小学生也会仿效这样的做法。教师乐观、豁达、幽默、平和、善于与人相处、有忍耐心等是教师良好的情绪特征。其中情绪稳定与否,善不善于自控,是一个人性格最突出的表现。教师工作的对象是身心尚不成熟的青少年,时时处处都会遇到一些有情绪色彩的事情,需要教师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2.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间的人际关系犹如神经中枢决定,制约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农牧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组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师,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小学生观。首先,教师要从内心相信每个农牧区小学生都有其所求都有当好学生的愿望,以博大的胸怀,诚挚地热爱每一个学生。其次,教师的关爱要贯穿于课上,课下,以及与学生交往接触的一切教学过程中。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精神饱满,热情高,表情丰富,体现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吸引农牧区小学生,让农牧区小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2.3加强师德教育,规范教学行为

教书育人者,德字为先。有才无德,难当育人重任,因为才华不往正地方用。德才兼备,才是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2.4倡导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古人讲,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它可以使师生之间相互欣赏、相互尊重,这是教学活动得以完成的动力源泉。所以要在教师中大力倡导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比如农牧区小学生的各项活动都要求任课教师抽时间参加,艺术节教师必须参加演出。平时要求教师利用自习课深入班级,熟悉农牧区小学生,解惑答疑,加深了解,增进感情。

2.5建立健全有效课堂的评价机制和制度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识增强了,有效课堂才有可能成为现实。而提高教师有效教学意识的保障是制度和机制。悟出此理之后,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受益匪浅。

2.6端正态度,树立信心;建立情感,明确目的

教学工作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是具有塑造灵魂,陶冶情操,促进农牧区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重任。首先要让农牧区小学生在思想上战胜自己,树立信心,精神饱满地去迎接新的挑战。课堂上用亲切的笑容去创造愉快的课堂气氛。农牧区小学生回答问题时,每有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用鼓励的目光看着他们,用微笑鼓励他们,循循善诱地给他们讲学习的目的与意义,向他们说明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大学,是为了把自身培养成有能力担起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重担的栋梁之才的需要。

2.7重视情感因素,激发农牧区小学生学习动机

情感是一种力量,它具有激发农牧区小学生求知欲和心理催化的作用。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喜欢哪一位老师,就会对这位老师所担任的课程感兴趣;不喜欢哪一位老师,就偏不好好学习他所教的课。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是一种感情迁移现象。因此要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农牧区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无论性格多么怪、多么偏激的农牧区小学生,都要随时注意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尽可能发现其在学习方面的闪光点。比如,发言声音洪亮,作业写得工整,成绩有所提高等都给予适当的表扬鼓励。批评时考虑场合,注意语音的适度,特别要尊重事实,使之心悦诚服。

2.8尊重农牧区小学生,关心差生,促进转化

从关注农牧区小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看,在小学阶段,我们必须特别重视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我们没有否定知识的重要性,但两者相比,行为习惯是根。作为教师,我们千万不能做拔苗助长的事情!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尤其要重视农牧区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现在的农牧区小学生由于受家庭的过度保护,许多农牧区小学生的意志品质薄弱,当学业下降、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或受到家长、老师的批评指责时,不能正确地看待眼前的挫折,往往表现出焦虑、消沉甚至出现抵触、离家出走等过激行为,其中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农牧区小学生的意志品质差,而教师有意识地以自己的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等性格特征感染农牧区小学生,就能促进农牧区小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3结束语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行为习惯也是如此。行为习惯是养成的,教师作为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不仅把知识教给了农牧区小学生,无形当中也在养成农牧区小学生的个人行为习惯;而这些都取决于教师本身。所以农牧区教师首先自身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先解决教师的个人问题,农牧区小学生的问题才能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万云英等编:《当代国外教学流派》.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13

[2] 匡后丽.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简评[J].湖南行政学院报.2009:55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小学生教师
最美教师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