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来君
【摘 要】近几年小学生事故发展较为频繁,小学生的安全问题已经普遍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于是出现了“圈养”现象,管理思维对管理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圈养”现象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学学校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失误,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小学安全教育管理摆脱“圈养”思维途径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圈养思维
不可否认“圈养”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小学生安全事故发升的频率,但却阻碍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无论是活动时间还是空间都受到了限制,这无疑降低了小学生的独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保护意识,且“圈养”行为还存在侵犯小学生合法权利的问题,如极大地缩小了活动时间与地点,这无疑激发了小学生叛逆情绪,增加了小学生消极生活的态度。可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良好的小学安全教育管理摆脱“圈养”思维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圈养”现象形成原因分析
“圈养”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涉及四点,首先社会原因,社会对于偶然发生的一些安全事故的宣传过多,加之媒体报道的推波助澜,无疑增加了大众的重视与惊慌,且社会对其缺乏充分的保障;其次家庭原因,一些家长对孩子的保护欲过强,宁可缩小孩子的活动时间与空间领域,认同学校安全管理“圈养”行为;再次法律原因,即使当前出台了大量与未成年人安全的相关法律,但在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缺乏良好的划分,使学校无法合理处理与解决校园较为繁杂的问题,于是便借助“圈养”进行解决;最后学校自身原因,学校安全管控价值较为偏激,易产生错误理念,即认为将孩子紧抓在手中就不会出现安全事故,这无疑促进了“圈养”现象的普及。
二、小学安全教育管理摆脱“圈养”思维的主要途径
1.培养学生与家长的认同感
小学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我们需要有效结合“管”与“理”,重在“理”上。关于学生管理不应仅局限于管理限制,忽略小学生的良好发展,学校需要在充分了解与掌握关怀的非制度化管理思想的基础上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以理性的角度看待学生成长,以一定的教育规律进行管理。学校作为一个具备开放性的系统,紧闭式的管理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学校获取社会的认可与理解。学校做的理应是,从内部角度而言,需要切实关怀学生的健康成长,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探索学生,发挥教育机智,有效融合教育性与管理,以及主动联系家长与社会,互动沟通小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多方的义务问题,以获得家长与相关部门对小学安全教育管理摆脱“圈养”思维的支持。
2.端正安全管理理念
从安全管理角度而言,小学学校需要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以及突出教学的艺术性与展现学校的人文关怀。夸美纽斯曾明确指出:“孩子们易依据行动理解与学会行动,依据谈话理解与学会行动,依据写字理解与学会写字。”孩子行为方式不需要过于理性,灌输的知识不需要过于死板,这样才能激发小学生的兴趣,我们应学习夸美纽斯所说的理念,提升小学生的注意力,这无疑需要让他们对身边的认知事物感兴趣,充分光亮。光亮,指的是教学活动是丰富多彩、快乐参与的。可见,管理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真正想法与兴趣爱好,选择他们较习惯的方式进行教育与管理,从而端正安全管理理念,以及促进安全防范意识的提升。
3.遵循适当的学校管理原则
针对安全管理的重视与强调,小学学校需要创建较为合适的安全管理原则,最大限度地提供学生充足的自由空间,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从安全管理角度而言,学习需要坚持引导为主,规章制度为辅,以及创建合理的保障体系。小学生的安全保障既是学生的义务与责任,也是社会与政府的义务与责任,如学校可以推行与实施双重保护政策,即校放责任险与学生意外保险,且此保险需要由多方分担,主要包括学生、政府与教育发展基金会等,任何学校对于事故的赔偿限额是五百万元。这种保障制度的创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转嫁风险,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家长与社会单位等共同创建的保险体制下社会管理水平的优越性,从而真正帮助小学安全教育管理摆脱“圈养”思维。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自由与安全发生冲突时,学校需要不断创新与改革管理思维,依据人文关怀安全教育管理思维进行指导与管理,加之“圈养”思维的摆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不仅需要以小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出发点而且需要积极聆听家长的建议与意见,从而基于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帮助,真正促进小学学校安全管理和学生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安全教育探新路 应急管理进校园——鸡西市南山小学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调查[J].中国应急管理,2009(04).
[2]温志旺.居安思危危自小,有备无患患可除——刍议小学安全教育管理[J].基础教育研究,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