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升
众所周知,由于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压力、学习心理等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初二、高二年级往往成为“事故多发路段”,常常会出现教育人士常说的“初二现象”“高二现象”,而其中的部分希望生(即一般意义上的后进生)也会在此阶段表现得更为扎眼,更加突出。新学年刚开学不久,年级组就有不少班主任纷纷反映班里一些希望生身上出现了比高一时更为严重的纪律散漫、学风滑坡现象。问题就是课题,管理就是服务,问题既然反映上来就应得到有效解决,而且还要尽量避免班主任单枪匹马又孤立无助的境况。经过一番斟酌论证,高二级组决定采用学习班的方式开展希望生帮扶的工作。
一、帮扶法则
为了实现帮扶工作的持续化和帮扶效果的最大化,年级组确立了希望生学习班“三三”法则。
第一个“三”为定期、定人、定点“三定”方式,学习班原则上每月举办一期,在每周一下午指定时间进行;学员为每班选派的3名以下希望生,学习班主持人由驻级行政和年级组长轮流担任;学习班在年级组指定室场进行。
第二个“三”为三大基本原则,即团队帮扶,立体评价和持续跟进。希望生帮扶团队涵盖年级行政、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干部、学员本人及其家长。立体评价为每周对学员评价一次,由班主任、任课老师、班干部、学员本人参与,评价内容为学员一周以来所取得进步及需改进之处,涵盖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学科作业等综合表现,该评价结果以《学习班登记表》形式书面呈现,并装订成册作为学习原始记录,同时也是月底约请家长来校共同帮扶的资料依据。持续跟进是指学员在未获批准离开学习班之前,每周接受一次立体评价,每周在指定时间、地点参与帮扶学习。
二、基本流程
第一步,每周周末由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干部等根据综合表现客观填写学员当周“已进步之处”与“需努力方向”。任课教师评价栏要求每周有不少于三个任课教师填写,同伴评价栏要求不少于三名班干部填写。为保证评价的客观真实,上述各方评价均要求评价人实名签字确认。
第二步,学习班采取“一对一”交流制度,即在没有其他师生在场的情况下,行政或级组长先让学员回顾总结自己上周的总体表现,包括进步之处和不足之处,接着展示《学习班登记表》多方评价结果让该生比对、核实、反省,然后让学员将个人评价填在学习登记表内,并签上个人名字。
第三步,如果所在班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干部对该学员上一周的综合表现比较满意,认为达到学习班结业标准,则由学习班主持人当场恭喜该学员完成学习任务;如未达结业标准,则通知该生下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继续参加学习。
整个高二阶段,年级组共举办了5期学习班,每一期每个学员均能通过团队全面、客观、严格的考核提前结业。虽有当月达不到结业要求,月底邀请其家长来校共商帮扶,且下个月继续参与学习的规定,然而结果表明,没有一个学员家长被约请到校参与帮教活动。进进退退、表现反复也是不少希望生的通病,据统计,在5期培训班中仅有一个同学分上下学期两次进入学习班,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希望生培训班的有效性。
此外,高二年级各班教师均普遍反映学员变化明显,无论是学科作业还是课堂表现在短期内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进步。
“鉴于××同学近期进步明显,经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干部等多方联合认定,××同学顺利结业!恭喜你!”学习班现场除了鼓励的眼神、紧握的双手,往往还伴随着进步的喜悦与自信的觉醒。
三、策略思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推究一下“顽石”们的沉沦史,我们就不难发现,希望生大都是学习上的失败者、考场上的失意者,更是评价方面的失宠者,他们大都经历过太多的失败、太多的打击,于是乎心理上不能承受之重,索性自暴自弃,自甘隐身不振。对于那些学习“弃儿”、班级“隐者”,我们不能不闻不问,只要策略对头,方法对路,我们同样可以唤回一个个积极的自我。
1.“在乎你”的评价。传统的以班主任为主的“一对一”说教固然有着距离感较近、针对性较强等优势,但也存在有势单力薄、形式单一、效果低下等“短板”。学习班发动年级行政、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干部、学员本人及家长等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全方位的监督、帮助必然营造出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良好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们更在乎来自于同伴的眼光,因为他们年龄相仿,兴趣相近,当来自于同伴尤其是各方面表现均优于自己的同学群体客观、正面的评价,包围希望生的不再只有鄙视的眼光、轻视的行为,取而代之的是鼓励的眼神,“在乎你”的话语。在这种氛围中,与希望生阔别已久的的信任、尊重等“缺失性需要”由团队提供,必然促使希望生应景唤醒归属感和向心力,进而产生转化的内在动机和动力。
2.“看得见”的评价。学习班采用全面、客观立体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既有师生客体的客观评价,也有学员个体的自我评价,在指出存在缺点的同时,更注意发掘进步之处。为了增强评价信度和效度,学习班特意设计了书面呈现、签字确认两大法宝。书面文字因其本身固有的直观性、持久性特点,更容易通过视觉刺激大脑,输送信息。而三位以上任课教师、班干部的评价本身具备团队客观,再加上签字确认的真实,以及学员个体真实性核对后的签字,都在力图创造一种“你的问题别人看得见,你的进步别人看得见,别人的评价你看得见,你的评价别人看得见”的评价。相较于传统的“背靠背”评价,“看得见”评价更容易产生评价共鸣和教育动能,在这种评价体系内,“久违”了的来自众多客体的真挚、客观的肯定如甘霖洒在希望生干旱已久的心田上。明显的事实是,很多希望生都在为了获得一种外部奖励或肯定而进行努力的转化,一旦在这种努力过程中获得了令他满意的体验,他们就会把进步本身看成是愉快的工作,这种从转化内部获得的动能必将更加快速而有效地促进希望生的进一步转化。
3.“跟得上”的评价。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一个人除了基本的生存和安全需要之外,还有归属和爱、受尊重的需要,以及体现自我价值,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学生评价往往存在主体不够多元,周期相对较长,结果使用滞后,因而导致评价效果大打折扣等问题。希望生学习班除了体现多元评价,更在时效评价、及时使用方面下足了功夫。每个周末让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干部及时就学员在本周的优劣表现进行及时分类点评,下周一即让学员看到这些客体评价,并引导学员结合自身表现进行客观评价。每周一次的动态评价、及时反馈,跟得上学生变化的步伐,能让学员更及时感知到“自身的每一点进步(哪怕是一点点)别人都能及时看到”,因而会经常性产生获得他人关注、肯定的自我存在感、价值感和成就感,从而产生更多更大的转变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