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运华 谭方亮
广东仲元中学创办于1934年,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邓仲元所创办的一所纪念中学。八十年来,仲元中学以其悠久的办学历史,执着的创业精神,卓著的办学成绩,屡获社会称颂。近年来,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历史、文化,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创建了“君子之风”德育课程体系,将仲元精华、儒学精髓、时代精神三者融为一炉。它和学校“养浩然之气,扬君子之风”的办学理念一脉相承,是学校“德、毅、博、健”校训的核心价值反映,体现着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和办学策略,以浓郁的文化氛围、理性的育人思路、独特的精神力量,引领着全校师生。
一、“君子”的内涵
“君子”的概念源自《论语》。几千年前孔子提出“君子”的概念作为理想的人格标准,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一种道德观念和文人志士的一种情怀。我校倡导的“现代君子”,是在历史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并蕴涵现代人素养的“君子”,具体的内涵包括七个方面。
1. 志存高远。君子应超凡脱俗,应具有超凡之志。当代学校培养的人才首先应该有鲜明的新时代的荣辱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做到胸怀大志,心忧天下。
2. 知书达礼。包括文化知识、行为操练、为人处世的忠心和信义的修养。学生刻苦求知、博览群书,既是实现个人宏图大志的途径,又是培养君子人格的前提。
3. 忠恕守信。“君子坦荡荡”是对君子人格深厚涵养的称赞,反映出一种厚德容乃大、包涵天地间的宽广胸襟。君子为人之道,集中表现为“忠恕”二字。“忠”,是对国家、社会、父母、朋友的诚心;“恕”是“忠”的延伸和扩展。
4. 重义轻利。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与利相对,利是指对个人有利的事,义就是指对众人有利的事。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应该倡导“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的君子作风,形成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5. 勇而无畏。勇是指见义而为的勇气。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见义勇为,是君子的基本素质,见义不为,非君子应有的道德素质。君子要勇于参与社会竞争,追求自强与进取。
6. 正大光明。孔子的一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常被人们用来说明领导者以身作则的必要。君子本身就应是人群中的楷模,君子应当自尊自重,言行如一,俭以养德,光明磊落。
7. 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说,作为君子,要善于与别人和谐相处,善于调和矛盾冲突,但自己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大流。
二、“君子之风”德育课程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主题,并特别强调要“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校以科学发观和新课改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德育工作,在已经积累的德育经验和形成特色的基础上,立足学校实际和发展需要,寻求以实施德育课程化校本研究为抓手的德育创新与突破,确立了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充分发挥课程建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功能,构建了系列德育课程,在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背景下进行了一次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全新尝试。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君子之风”德育课程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主要分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
1.“君子之风”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通过校园“景”的风格和教师“行”的风范去影响学生,以“君子”统摄整个校园的时空风情和人物,突显出“仲元人”的风骨。跨过仲元中学校门前的小桥,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氛扑面而来,宏伟壮阔的仲元中学校门,高矗挺拔的钟楼和巍峨威武的邓仲元将军铜像,守护着这座书香飘逸、学子心驰的求知殿堂。邓仲元铜像是1934年著名雕塑家李金发先生所作,原矗立在广九车站邓仲元殉难的地方,后移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中的邓仲元墓中。仲元中学的这尊铜像是按照李金发先生的原作以1 ∶ 1的比例塑造的。这座铜像高十英尺,身着军装,右手叉腰,左手扶指挥刀,在绿树掩映之下显得颇为英武。铜像寓意“仲元人”以“铁血精神、兴世安邦”为己任,扬君子之风,育兴国之才。其一身正气的威武形象,激励着一代代的学子们奋发向上。
仲元铜像后面有湖,名曰“明德”,遍植莲藕。方其仲夏漪澜,菡萏摇曳,芙蕖满池,暗香流溢,“莲叶何田田,雨戏莲叶间”,好一派沁人心脾的美景!将莲与仲元联系到一起,明德湖的荷花托举起邓仲元将军的伟大形象,这幅浑然天成的画图就足以激励仲元学子磨砺自己,做“救世兴邦”的坦荡君子,热血青年!
本着“让每一块墙壁说话,每一寸土地育人”的思想,寓“君子”教育于校园环境之中,培养有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校园内各种建筑标识都充分体现了君子风范。学校统一布置楼道和场室内外的文化建设,相关的标语、名言和字画等均围绕“至善文化、君子风范”的特色布置。宏伟壮阔的校门,意在培养学子胸怀天下的领袖风范;仲元文化长廓旨在引导学生牢记学校的悠久历史和弘扬爱国、爱民精神;明德湖畔朱熹的“观书有感”及“春风石”“敬师亭”,意在教化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运动场区开设的“惜晖园”“健之园”,提醒学生要强身健体;现代教育中心两个单体建筑,形成一个“正气浩然”的巨人形象;正对学校大门口威武的邓仲元将军铜像寓意“仲元人”以“铁血精神、兴世安邦”为己任,扬君子之风,育兴国之才;校史室中展示杰出校友如科学家彭加木的卓越成就与照片,激励师生不断开拓进取。
2.“君子之风”显性课程
“君子之风”德育显性课程与我校“德、毅、博、健”的校训相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君子之德”即仁爱友善的品行;“君子之智”即开拓创新的思维;“君子之勇”即坚韧不拔的意志;“君子之艺”即和而不同的个性。具体内容如下图表所示。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课程综合统一体。在德育过程中,二者凸现不同特质与表征:显性德育课程主要是通过知识灌输、说理教育等方式加以实现,带有理论色彩及强制特征,而隐性德育课程则依靠环境育人的精神作用机制来实现德育目标,如利用情感陶冶、舆论监督、环境暗示、行为模式、人际交往、情绪感染等途径影响德育客体,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君子之风”德育课程建设成果
经过几年的努力,结合学校历史及现状、师资、资源以及学生的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对“君子之风教育”德育课程实施的途径、内容、方法、评价进行了探索,课程建设既促进了学生成长,也促进了教师发展,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1. 学校文化得到彰显
在“君子”理念影响下,全体师生焕发出一种超越寻常的风貌,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把学校当成家来经营。
近年来,学校有两位老师进入“广州好人”榜、两位老师被评为“广州市劳动模范”、一位老师被评为首届番禺“师德标兵”。学生彬彬有礼、明理达志,学风、校风焕然一新。生活中,纠纷少了,互助多了;行为上,不文明的现象少了,好人好事多了;学习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多了。同时,“君子”风范也走出了校园,学生在家中能主动为父母分忧,在社会上自觉传递正能量。“君子之风教育”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在番禺区甚至广州市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穿越这所中学的滚滚风尘,总有一种精神贯穿始终,总有一种情怀连绵久远,总有一种‘浩然正气的君子风范让后人景仰、敬重、惊叹……”《中国教育报》2014年11月27日教育展台栏目以“君子摇篮”为题用了两版宏幅介绍了我校办学成就及“君子之风”特色,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2. 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学校君子之风课程的实施,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了学生视野,发展了学生特长。合唱、模联、辩论、话剧、漫游、科普、舞蹈、竞技体育等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甚至走出了国门,充分展现了仲元学生“君子”的风采。2014年6月至2016年8月学生在市级以上竞赛获奖达2358人次,其中国家级奖励达603人次。2016年高考,学校重点本科上线率68.5%,本科上线率达98%,位居广州市各区属中学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