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平
[摘 要]根据几种传统学习模式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创设性地在常规学习小组的基础上提出了“学生教研组”的学习方式,并详细讨论学生教研组的定义、意义、开展过程、效果以及开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学生教研组 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70070
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些现象:教师认为已经很透彻的简单知识在考试时却成为了“重灾区”;学生听懂了知识点,在面对变式题时却无从下手;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牢,非常容易遗忘和混淆……如何认识学生,把握好教学的“度”,这是现实教学方式无法解决的难题。只有学生自己才清楚他们学到了什么,需要学什么,适合怎样的学习方式。因此,笔者尝试通过各种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研究习惯,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以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为代表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图1)指出,教师通过文字、声音、视频、图像、示范的教学效果远远低于学生自己小组讨论、练习、做中学、应用和交流所取得的效果。
以皮亚杰、布鲁纳、维果茨基、维特罗克等人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图2)指出,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学习者在学习中应该具有主动性和构建性,强调学习的具体性和真实性。
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提出一种“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的创新学习方式——学生教研组。通过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编组,形成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学生教研组,让组员参与学习的研究过程,在研究中学习并将学习的成果与同学交流,从而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一、学生教研组的定义
学生教研组是一个以小组为单位的通过小组之间以及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来帮助自己和他人共同提高的学习单位。它类似于教师的教研组,是一个学生对自我学习进行思考和研究的小组构成。它既是一个组成单位,又代表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学生教研组内含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1.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是教学的目的
当今是知识爆炸、信息洪流的社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独立面对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又是时代发展对人的能力要求。
2.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教研组开展的手段
随着考纲和课标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教育的目的已不仅仅是培养一个执行能力强的人才,而是要培养具有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因此,要让学生参与对知识的思考和研究,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和研究能力,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从根本上掌握知识,内化为能力,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适应环境的变化,做出正确的应对。
3.小组合作是学生教研组开展的形式
学生教研组的目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技能的掌握。然而,个体的学习是片面的、狭窄的,学而不思只会形成知识的孤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互通有无,相互完善,从而扩大知识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小组合作是学生教研组开展的基本形式,是学习和研究能够开展的基础。
二、学生教研组的意义
1.学生教研组的开展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目前,国内外对学生学习的研究主要分为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却没有人尝试将三者交叉融合的地方整合起来,学习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动不够活跃,交流不够深入。学生教研组概念的提出,将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强化学习的交流和互动,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校教学方式的创新。
2.学生教研组的开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传统的学习模式主要体现在个体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即使是小组合作学习也是简单的任务驱动,很少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教研组的学习不仅注重学生的个体学习,而且还要求学生分享学习经验,传递知识和方法。学生在分享和交流过程中会得到同学的意见反馈,收获到赞赏和认同,会激发更大的学习兴趣和能量。
3.学生教研组的开展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的教研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更好地传
授知识,提高教学效益。学生教研组的开展也是一样,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来掌握知识,通过小组交流来完善知识体系,通过班内学生自主教学活动来传递知识。在这一系列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
能力、团队意识、合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责任意识、科学精神等核心素养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学生教研组开展的过程
1.小组的分组方法
以高中理科班为例,首先,按照综合成绩和个人能力将学生分成实力相当的六人学习小组;其次,按照学科将全班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六个教研小组;最后,根据学科成绩结合学生自己意愿将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分配到各个教研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都参与一个教研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的组员推选一名小组长(学习组长),每个教研小组由组员(教研员)推选一名小组长(教研组长),设一名教研大组长(学习委员),负责各学习小组和教研小组活动的统筹协调工作。
2.小组研究的内容
学生教研组开展的内容主要体现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学习环节以及每周、每月、每学期三个时间点。
在课前预习环节,由该学科教研组长提前两天向教研员安排预习内容,教研员自主预习,整理提纲,分析重难点知识、重点听讲内容。上课前一天小组讨论交流,并整理出详细的学习清单,包含知识点提纲、关键知识、重难点等。教研组长将学习清单与学科教师交流,确定最终材料。教研组印发学习清单,分给学科组长。学科组长分发并督促学习小组成员预习第二天的知识。各学习小组的学科教研员负责对组员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在新课学习过程中,教研员要对教师的讲授内容与自主课前预习内容重新进行整合思考,发现、提出问题,并及时整理补充,以资料的形式印发给全班学生或者在当天的教研活动中向全班学生讲授。学习小组长对小组的学习状态、问题进行调整和管理,确保学习过程的有序和高效。
在课后复习环节,教研小组需要对课后作业、测试练习进行整理,找出易错题型、易考题型,并查阅资料找出相关的同类型试题,整理后由教研小组长与学科教师交流,确定最终材料。教研组印发学习材料,交给学习小组长,由学习小组长督促组员完成学习材料。各学习小组的学科教研员负责对组员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每周五教研组会,各教研小组讨论交流,分析全班对该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汇总成教研报告,交给科任教师,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全体学生对各教研小组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各个教研组改正和提高。教研组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习资料中选出拔高、巩固、基础三套练习题目,分发给不同基础的学生练习。同时,各学习小组的学科教研员负责收回练习卷,批改,并对本学习小组进行知识讲解和释疑。
每月末,教研组对当月学习情况做出分析报告,提交给学科教师;对当月知识点进行归纳、梳理,将当月出现的易错题、易考题按照一定的原则归纳整理,形成复习材料。教研组长将复习材料印发给各学习小组长,小组长分发复习材料并督促组员完成复习任务。各学习小组的学科教研员负责对本学习小组学生进行知识讲解和释疑。
每学期末,教研组对本学期的学习情况做出分析报告,提交给学科教师;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点、常考知识点、重难点等做出分析,由教研组长与学科教师交流确定后形成复习材料。教研组印发复习材料,交给学习小组长,由学习小组长督促组员完成复习任务。各学习小组的学科教研员负责对组员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3.小组研究开展的形式
教研组会:每天晚上七点到七点十五分,各教研小组汇总当天的情况,讨论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计划和学习内容,制定第二天学习清单,印发给全班学生。每周五晚上七点到八点,全体教研组讨论本周的学习情况,分析问题,形成研究报告,交给学科教师,整理知识点、易错易考题,印发给学生。
组间交流:每晚(周五除外)七点十五分到八点,各教研小组分别派出教研员到讲台对当天的问题、重难点知识、学习安排等进行五到八分钟的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明确学习任务。
教研小组的评价:每月一次由全班学生和教师共同选出三个优秀的教研小组,并发给流动红旗,每个获得流动红旗的小组成员将获得操行分加分,该小组获得一次在周练或月考参与出题的特权;每学期评选优秀教研员、优秀教研组长等,颁发荣誉证书,并获得操行分加分;对于做得差的教研小组,每月由班主任以及科任教师召集小组成员召开会议,分析问题,找出解决措施,并加强监督,及时指导小组进行改进。
四、学生教研组开展的效果
笔者在所教班级进行对比试验,经过高中三年理论与实践的改进完善,发现开展学生教研组活动的学生相对于没有开展学生教研组活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以下效果。
1.学习的积极性更高
开展学生教研组活动的学生在教研任务的驱动下,学习的目的性更强,能更主动地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由于小组之间的有序配合,以及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使学生更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更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
2.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强
开展学生教研组活动的学生,在各学习环节都走在其他学生的前面。他们自主预习,独立思考,将新知识内化掌握;在听课环节注重知识的分析和理解,重视知识体系的建立;在作业完成时善于思考,会搜集错题并分类整理;在课后复习时,要帮助其他同学梳理知识,答疑解惑。因此,他们在长期的先看、先学、先练学习模式培养下,自主学习能力更强。
3.拓展创新的能力更强
拓展创新能力是个人发展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长期任务。学生教研组在每天、每月、每学期的教研组会中,会交流学习经验,分享学习方法,整合学习资料等,他们综合大家共同的经验,再与全班学生分享,实现全班知识面和理解层次的提升。学生教研组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了思维的碰撞,很容易拓宽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激起他们思考和创新的火花。
4.研究问题的能力更强
开展学生教研组活动的学生面对新知识、新题型能更快地从题中的条件中寻找到关键知识,建立知识模型,轻松应对各种学习问题。同时,教研组成员会在全班分享学习的经验,答疑解惑。这一过程要求他们将知识研究透彻,能够应对其他学生各种可能的提问。在长期的研究学习过程中,他们养成了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多换一个角度思考的习惯,在知识的研究方面具有更强的能力。
5.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高
教研组成员的学习模式概括起来就是学习、研究、交流、合作等。通过以上学习环节的锻炼,在教研组内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更专业的表达和演讲能力,更突出的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面对问题和困难时更有解决的方法和信心。实践证明,相同层次的两个班级,采用学生教研组形式的班级比未采用学生教研组形式的班级在高考中一本上线率高15%,本科上线率高30%。
五、学生教研组开展的注意事项
在学生教研组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笔者经过多次的改进与完善,才得以执行下去。以下是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监督指导要及时
学生教研组活动开展的初期,学生会对这一概念感到迷茫,如果不及时指导,会导致教研组的开展有形无神。此时,教师要及时指导,有针对性地告诉学生要做什么,怎么做。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教师的指导要逐渐转化向学生提问,需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教师每周与组长沟通,了解小组的学习情况、组员的心理动态,出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防止组内结构松散,组员之间交流不畅,组员个人消极懈怠等情况发生。
2.小组排名,鼓励竞争
没有排名和优劣之分的团队永远没有活力。因此,我们要对教研组的成绩和能力进行排名,通过评选优秀教研组、优秀教研员、优秀组长,颁发流动红旗、荣誉证书、加分等措施鼓励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激发各小组的潜力,保持组间与组内教研活动开展的活力。
3.选好教研组长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教研组长的选择是否正确决定教研组活动的开展能否顺利进行。因此,教师要向组员推荐优秀的具有领导能力的教研组长,同时也要结合组员的意愿,综合两方面的情况确定各个小组的组长人选。对于领导能力有欠缺的组长,要及时指导,加强帮助,如果确实没有办法帮助,就应该及时地以适当的方式更换组长。小组成员之间有矛盾、意见,要及时调解,建立和谐的小组关系,确保小组健康运行。
六、总结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大幅度提升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教研组模式的提出是为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的一种尝试。经过理论和实践的碰撞,证实了这种模式是可行的和高效的,能够真实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教学效益。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