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王维薇 张俊飚
〔摘要〕明晰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效率,有利于促进科技信息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发展。该文基于DEA测算我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效率,并比较分析部属和省属机构研发效率。结果为:(1)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技术效率均值仅0709,且无论是纯技术效率还是规模效率,部属机构都较高;(2)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纯技术效率有40%以上评价年份显示无效,其中部属机构纯技术效率无效年份效率值明显高于省属;(3)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规模效率值多数年份在08以上,且部属机构规模效率较省属高。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效率;行政隶属关系;资源配置;比较研究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9.012
〔中图分类号〕G2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9-0067-07
〔Abstract〕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lligen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fficiency,was conducive to better serve the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oper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institutions of China,and the DEA model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R&D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institution.Results showed those:(1)The national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institutions mean technical efficiency was only 0709,and subordinate institutions were better than the provincial institutions both in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scale efficiency,Annual variation of ministry and provinci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ions technical efficiency similar situation with the whole country,In the same year,subordinate institutions efficiency was higher;(2)The nation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lligence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there were more than 40% years of technical evaluation was invalid,but in comparison,the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subordinate agencies invalid year average efficienc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ean of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the provincial invalid year;(3)The National Intelligence Agencys R&D scale efficiency in most years in more than 08,and the scale efficiency of Ministry was relatively stable than provincial institutions.
〔Key words〕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institution;R&D efficiency;relationship of administrative subordinateness;resource allocation;comparative studies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和内在动因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已经到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创新,其中农业信息化是重要推动力量(郭永田,2016;单静,2013)[1-2]。当前,在创新驱动等战略引领下,“互联网+”、“智慧农业”、“农信通”等信息化平台推动着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随之日益增多,进而现代农业发展种-养-加-销各环节对科技情报信息的需求也将更为迫切,如何更有效发挥科技情报在农业创新中的作用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因此全面掌握我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运行基本情况,明晰其研发绩效水平等问题,将是农业科技情报促发农业科技创新的逻辑起点和必要任务。在学界关于科技情报对科技创新与决策的积极作用问题已达成共识[3-6](徐敏、朱东华,2005;江涌,2007;向洪、曹如中,2012;Blythe,Jonathan N et al.,2012),其对创新工作的支持内容涵盖了学术交流、媒体出版、信息服务、科技查新、情报研究、科技评估、决策支持、科普教育等诸多方面。然而既有的科技情报部门在上述业务开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亦广受诟病,如李秀峰等(2007)认为当前农业科技信息机构主要存在有学科建设不明晰、经费支持少、信息平台建设滞后、承担项目少、业务间定位模糊等弊病[7],另外,黄晓斌、陈俊恬和张小庆(2015)的调研认为目前我国在科技情报网络服务上存在支撑平台落后、资源优势下降、服务形式较单一、情报信息产品与服务的深度不够的问题[8],同时梁战平(2007)还发现我国在科技情报研究工作方面长期存在着服务创新不足、不重视理论方法研究、不重视开发情报工具及品牌意识薄弱等情形[9],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因而学术界集中在科技情报(信息)机构业务创新发展与能力建设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其中就创新内容上,胡海燕、薛喜梅、马战和曾凯(2003)就直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信息研究所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阶段性应用成效,要归功于该所敢于从战略、观念、策略、方法、机制、结构调整和管理模式上开展创新[10],在重点能力建设方面,李勇和程鹏(2009)认为从根本上变革科技信息(情报)服务的理念、手段以及方式方法加强网络和资源“两种能力”建设,已经成为新形势下稳步提升科技信息机构服务质量水平的重要保障,就信息服务部门品牌建设上[11],左妍(2012)针对科技信息咨询机构提出,在上述机构进行资源建设、开展知识服务的同时,还应加强品牌建设和服务推广,从而更易获取市场认可,此外,在科技情报部门服务机制优化方面[12],唐丽娟(2013)提出引进绩效管理手段,建立符合机构科研发展规律管理机制的建议[13],而周承聪、娄策群和杨小溪(2011)还特别指出信息服务机构应在信息资源上加强共建共享,促进信息资源合理配置、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14],Frey,Jeremy G et al(2014)也肯定了科技信息共享的重要性,并考虑类似商品市场的交易环境能促进数据交换[15]。
综上,笔者发现,目前关于科技情报(信息)机构的相关研究,更多采取定性分析的方式,研究主题主要向以下内容聚焦:科技情报业务特征、作用分析、服务范围与模式、管理与业务创新等方面,同时亦有少量定量方面的研究集中在:科技情报机构研究方向文献计量分析方面,而定量评价科技情报机构运行效率的文献尚不多见。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主要借助于农业科技统计相关资料,就我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运行现状进行较系统的描述性说明,定量评估其研发绩效,并就不同行政隶属关系的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绩效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以系统把握我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发展情况。鉴于此,文章结构安排如下:一是基于农业科技统计数据分析我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运行基本情况;二是交代绩效评价的变量和研究方法;三是我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效率实证分析及部省机构间的比较;最后是主要结论及启示。
1我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运行基本情况分析
为全面了解我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运行状况(以下简称情报机构或机构),依托课题组现有数据平台及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等统计资料,收集整理成《全国农业科技统计资料汇编(1993-)》,该汇编资料有关农业科技情报部门的内容涵盖了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人员构成、人员学历和职称、仪器设备、经常费收入支出、资产负债、投入人员和经费、科技著述和申请授权、课题投入人员和经费、经济实体、基本建设和固定资产、对外科技服务等情况。
对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后表明:(1)1993年至今,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数基本维持在20~22个,机构职工规模波动不大,以2002年为界点整体呈现为倒U曲线态势,其中2002年降到最低的1 039人,至2010年已恢复为近20年中最高的1 593人次,其中农业部属科技情报机构数基本保持在2个,但机构人员数却占到了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职工数40%强;(2)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职工学历和职称结构渐趋合理,职工中获取研究生及以上(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比重由初期的8%稳步增加到30%左右,个别年份更是高达43%,职工中具有高级职称比例也有明显提升,基本维持27%左右,2002-2004年还曾一度超过了30%;分行政隶属关系来看,农业部属(以下简称部属)和省属情报机构内职工学历和职称结构比例较为相似,且高层次人才呈现由部属向省属情报部门流动的趋向,其中部属研究生及以上学位职工比重由初期的65%以上逐步降低至40%左右,同期部属具有高级职称职工比重也由高峰33%以上降低至22%左右,近年则维持在20%的低位;(3)情报机构年度经常费收入稳步增长,由1993年的1 953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379亿元,其中技术性收入等科技活动收入也实现快速提升,由1993年的527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6 99540万元,但总体而言情报机构科技活动收入仍主要来自政府拨款,该比例始终维持在60%上下;生产经营收入绝对数额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其占年度经常费收入的比重仍偏低,长期维持在2%上下;部属情报机构年度经常费收入占全国情报机构比重提升较大,由1993年的284%增加到2011年的544%,这得益于政府财政拨款向部属情报机构更为倾斜,多数年份内部属机构仅财政拨款一项,就几乎占到全国情报机构年度经常费收入的20%~30%,然而同全国情报机构情形类似,部属机构技术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收入比重长期偏低,各自占比基本维持在20%和4%左右;(4)情报机构运行支出持续增加,由1993年的1 90060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342亿元,人员费用(含工资)和设备费、其他日常支出占据了年度内部支出约80%强,其中人员费用和设备费两项合计比例在40%上下;部属和省属情报机构经常费支出占全部内部支出的比重相差无异,且在人员费用(含工资)和设备费、其他日常支出占年度内部支出的比例差别也较小,不同隶属机构该比值基本维持在80%左右;(5)情报机构资产增值情况较好,由1998年的1268亿元增加到2008年4561亿元较高位,与此同时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对外投资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10年间年均分别增长1687%、1213%和3742%,但同期机构无形资产增值缓慢,近年年均增长不足5%;从不同隶属关系来看,部属情报机构资产份额占全部资产近60%,其中部属情报机构在固定资产份额占全部固定资产份额的比重上,较省属机构高近30%,但其在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方面的增幅要明显低于省属情报机构;(6)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年均承担课题数和单项课题投入经费均实现快速增长,分别由1993年的70项和146万元/项增加到2011年369项和19567万元/项,同期每项课题折合全时工作量则由初期的25人年下降到19人年左右;从不同隶属关系来看,在年度承担课题数、投入经费和折合全时工作量绝对值上,省属情报机构都要明显高于部属情报机构,然而单项课题投入经费方面部属情报机构又要高于省属情报机构,近年该项差距愈拉愈大,此外在每项课题折合全时工作量方面部属机构的优势也较为明显;另外,无论是部属还是省属机构,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比例依然不高,离国际前沿尚有不小差距;(7)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科技产出不断增加,其中发表科技论文数由1994年的287篇增加到2011年的668篇,出版科技著作由初期的2种增加到30种左右,2008年达到峰值42种,专利授权则由1996年的0件增加到2011年的7件;从不同隶属关系来看,省属情报机构科技产出情况较好,其在绝大多数年份的科技论文数、出版科技著作、专利授权绝对量均远超部属情报机构,仅以专利授权来看,1996-2011年16年间,省属情报机构累计获得的专利授权,占到全部了全国农业科技情报部门专利授权总量的78%以上;(8)按课题类型划分来看,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科技课题投入人员和经费主要集中在科技服务、试验发展、应用研究和研究与试验成果应用,四类课题合计集中人员和经费均在99%左右,而在基础研究和生产性活动类课题所投入的人员和经费微乎其微;(9)农业科技情报机构对外科技服务方面,部属和省属机构略有侧重,其中部属情报机构专注于对外开展科技信息文献服务、其他科技服务活动和科技培训和科技成果的示范性推广工作等,而省属情报机构更多倾向于为用户提供可行性报告、技术方案、建议及进行技术论证等技术咨询等。
由此,就我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运行有如下初步认识:一是,部属情报机构人员集中度要明显高于省属情报机构,但就部属和省属情报机构内部而言,他们在职工学历和职称构成方面相近,且近年出现了高层次人才向省属情报部门加速集中的态势;二是,我国情报机构年度经常费收入虽稳步增长,但无论是部属还是省属情报机构,其生产性经营收入均增长缓慢,且经常费收入仍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情报机构日常运行压力加大,其中人头费、设备费和其他日常支出占据了年度内部支出绝大部分;三是,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年均承担课题数和单项课题投入经费均实现较快增长,同期每项课题折合全时工作量则有较大幅度下降;单项课题投入经费方面,部属要远高于省属情报机构,此外在每项课题折合全时工作量方面部属机构的优势也较明显;四是,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科技产出不断增加,其中在科技论文发表和科技著作出版方面成绩更为突出,且省属情报机构在科技论文数、出版科技著作、专利授权绝对量方面要明显好于部属情报机构;五是,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科技课题开展主要以科技服务、试验发展、应用研究和研究与试验成果应用为主,基础研究和生产性活动类课题所投入的人员和经费严重偏少;对外科技服务方面,部属和省属情报机构专注点并不一致,其中部属机构侧重于对外开展科技信息文献服务、其他科技服务活动和科技培训和科技成果的示范性推广工作等,而省属情报机构倾向于为用户提供可行性报告、技术方案、建议及进行技术论证等技术咨询等。
2变量说明及研究方法
21投入产出变量
为满足DEA方法的应用条件,文中选择具有同质性的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另含农业部属和省属两类)作为评价对象,另外假设所有评价单元面临同质性的研发环境或运气。在满足所选绩效评价单元同质性要求基础上,一般而言,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效率测度的投入产出指标,应选取与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密切有关的指标,此外在指标设定及赋值上还要符合以下条件:一是所有评价单元使用相同投入和产出要素,且每个指标是正值;二是选取的指标应能表明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的核心流程;三是不同投入和产出指标量纲可不相同。基于农业科技统计汇编资料和课题组收集整理的其他材料,在上述原则指导下,并考虑到研究数据获取的连续和一致性,实证分析中选用的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绩效测度的投入产出指标,见表1,需要说明的是因早期统计年鉴“专利授权数”部分年份缺省,出于数据连续性的考虑,利用1994-1998年基础数据对部分缺省数据作了均值处理。表1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投入产出指标
指标分类指标〖〗统计指标及量纲投入指标经费支出投入课题经费(千元)工作时间课题人员折合全时工作量(人年)产出指标出版专著出版科技著作(种)发表论文发表科技论文(篇)申报专利专利授权(件)
接表1内容,研究中投入指标选择了年经费支出(千元)、年工作时间(人年)2项指标,其中经费支出和工作时间,表明的是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活动中物力和人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指标则选取了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活动中出版专著(种)、发表论文(篇)、申报专利(件)等指标,其中统计资料中的出版专著、发表科技论文、专利授权等产出是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活动的核心成果,是评判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活动产出绩效的重要衡量指标。
22研究方法
在DEA模型中,当所有决策单元都以最优规模进行研发和创新活动时,假定规模报酬不变(CRS)是可取的,但农业科技情报部门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政府法令和财政约束下很难达到最佳规模。为此Afriat(1972),Fare、Grosskopf和Logan(1983),Banker、Charnes和Cooper(1984)等学者,提出对CRS的DEA模型进行完善以解决决策单元面临规模报酬可变(VRS)时的情况,这促成了VRS的广泛应用[16-18]。由于使用VRS可不受规模效率影响,而测算技术效率,为此本文选用DEA中的VRS模型对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活动效率进行测度。在众多应用DEA评价模型的研究中,研究者们更多选用面向投入的模型,一方面因为评价对象一般需要实现特定产出;另一方面投入量作为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的决策变量更易控制,研究中即采用此方法。
Minθ,λθk
s.t.θkxn,k≥xn,kλk
ym,kλk≥ym,k
λk≥0(k=1,2,…,17)
∑17k=1λk=1(1)
式(1)中一共涉及17个评价单元(即DMU,实证分析时各项指标2001年数据整体缺省,因此选取的年份数合计为17),对全国、部属和省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过程来讲,都有n种投入、m种产出,对第k个评价单元,用列向量xn,k、ym,k分别表示投入与产出。简言之,N×1的投入矩阵xn,k和M×1的产出矩阵S表示k个评价单元的投入产出数据。λk表示第n项投入和第m项产出的加权系数;θk表示第k个评价单元的相对效率值位于[0,1],越接近于1表示效率越高,当θk=1时,表明该年度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效率在所有评价年份内是最高的。另外,还规定有,x≥0、y≥0,且n=2、m=3。
3基于DEA的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效率测度及比较分析基于面向投入的VRS模型,文中利用DEAP21软件对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部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省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效率分别进行了测度。分析结果表明,在综合考虑管理无效、环境和随机干扰等综合因素时,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技术效率均值为0709,纯技术效率均值为0811,平均规模效率为0873。这表明农业科技情报机构在现有创新环境和投入水平上,研发绩效还有291%的提升空间,因此改善研发技术效率无疑将给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工作推进提供重要支撑。此外,分析数据还显示不同隶属关系的评价单元其研发技术效率存在差异,其中部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技术效率为0765,明显高于省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效率0680,且部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无论是在纯技术效率还是规模效率方面都相比省属情报机构较好。
另外,根据全国、部属和省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规模效率值及各个评价单元要素规模报酬所处阶段综合分析表明,各评价单元在研发绩效测算年度内,均存在研发资源和要素投入不足或冗余的情形,具体而言: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规模效率显示无效的1994年、1998年、2000-2004年间,存在着研发资源投入不足的情况,而规模效率显示无效的1999年、2005-2006年、2008-2011年间,则存在着研发资源投入冗余的情况;部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规模效率显示无效的1994-1995年、1998-2004年间,存在着研发资源投入不足的情况,而规模效率显示无效的2005-2006年、2008-2009年、2011年间,则存在着研发资源投入冗余的情况;省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规模效率显示无效的1994年、1996年、1998年、2000-2004年、2006年间,存在着研发资源投入不足的情况,而规模效率显示无效的2009-2011年间,则存在着研发资源投入冗余的情况。
综上,从上述实证结果中获得的较为明晰认识有:(1)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技术效率均值仅为0709,研发绩效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此外,分析还显示部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无论是在纯技术效率还是规模效率方面相比省属情报机构都较好;(2)部属和省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技术效率年度变化情形同全国情况相似,但总体上部属机构研发技术效率明显高于省属科技情报机构;(3)就全国、部属、省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的纯技术效率来说,均有40%以上年份是技术无效,但相比而言,部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纯技术效率无效年份的效率均值要明显高于省属机构;(4)各评价单元的规模效率相较纯技术效率情形稍好,全国、部属、省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规模效率值波动范围较小,且效率值绝大多数年份在08以上,这其中部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较省属机构规模效率表现的更为稳健。因此,可以判断,我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整体效率长期偏低,其中规模效率较纯技术效率波动范围和幅度均较小,可能的原因在于现行我国科研体制下,“重研发投入而轻过程管理”在农业科技情报机构表现得也较为明显,而部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较省属机构无论是在总的研发效率,还是在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等方面均表现占优,这可能由于部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在平台建设、政策激励、地域和制度环境方面更好,能够吸引较多优质的科技资源向上述机构集聚,长期来看部属机构的研发和创新产出会更多、质量更高,最终影响了不同行政隶属关系情报机构研发绩效。
4结语
该文借助于农业科技统计汇编资料,对我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运行状况进行了全面阐述,发现:(1)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数和职工规模波动不大,但部属机构人员集聚程度更高;(2)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职工学历和职称结构渐趋合理,部属和省属情报机构内职工学历和职称结构比例较为相似,且高层次人才有逐步向省属情报部门流动的趋向;(3)情报机构年度经常费收入稳步增长,但更多依赖政府拨款,技术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收入比重长期偏低,且政府拨款更多流向了部属情报机构;(4)情报机构运行支出持续增加,人员费用(含工资)和设备费、其他日常支出占绝大部分;(5)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对外投资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但同期无形资产增值缓慢;(6)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年均承担课题数和单项课题投入经费均实现快速增长,但在年度承担课题数、投入经费和折合全时工作量绝对值上,省属情报机构都要明显高于部属机构,但论单项课题投入经费数额,部属情报机构要远高于省属情报机构,且在每项课题折合全时工作量上部属机构优势也较为明显;(7)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科技产出方面,省属情报机构科技产出情况较好,其在绝大多数年份的科技论文数、出版科技著作、专利授权绝对量均远超部属情报机构,但同时国际性成果产出不够的现实情况也要引起重视;(8)农业科技情报机构基础研究和生产性活动类课题所投入的人员和经费不足1%;(9)对外科技服务方面,部属情报机构和省属机构服务重点差别较大,省属机构更多倾向于为用户提供可行性报告、技术方案、建议及进行技术论证等技术咨询等。
研发绩效测算结果表明:(1)全国农业科技情报机构技术效率均值仅为0709,此外,分析还显示部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无论是在纯技术效率还是规模效率方面相比省属情报机构都较好;(2)部属和省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技术效率年度变化情形同全国变化情况相似,但同年度内部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技术效率较高;(3)就全国、部属、省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的纯技术效率来说,均有40%以上年份是技术无效,但相比而言,部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纯技术效率无效年份的效率均值要明显高于省属机构;(4)全国、部属、省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规模效率值绝大多数年份在08以上区间波动,这其中部属农业科技情报机构较省属机构规模效率更高。
给予的启示有:(1)进一步理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机制,鼓励大众创新,支持企业主体参与研发,逐步增强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实力;(2)逐步实现农业科技资源在区域和部门间的合理配置,逐步缩小部、省农业科技情报机构研发绩效差距;(3)在人事、金融、财税、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出台多项举措,引导更多机构从事农业科技情报(信息)的基础性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政产学研方式,鼓励更多的研究成果转化和市场化应用,并控制日常研发要素投入,最大限度减少创新工作的财政依赖;(4)强化农业科技情报机构创新上的走出去战略,通过发表高质量文章和申请有效专利占领国际学术竞争前沿,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科技服务内容支持社会创新;(5)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稳步扩大农业信息研发机构无形资产,盘活现有存量资产,促进农业科技情报机构资产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郭永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澳大利亚农业信息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8.
[2]单静.基于农业科技发展的竞争情报服务体系研究[J].现代情报,2013,(7):165-167.
[3]徐敏,朱东华.新形势下科技情报工作模式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8-60.
[4]江涌.科技信息机构在国家竞争情报体系中的定位与作用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9):81-83.
[5]向洪,曹如中.推进我国科技情报工作的创新思考——基于科技情报与科技创新互动关系[J].科技管理研究,2012,(3):1-3,30.
[6]Blythe,Jonathan N.;Dadi,Upendra.Knowledge integration as a method to develop capacity for evaluating technical information on biodiversity and ocean currents for integrated coastal management[J].Environmental Science&Policy,2012,19-20(5):49-58.
[7]李秀峰,牛丽华,陆美芳.农业科技信息机构现状和发展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2):23-27.
[8]黄晓斌,陈俊恬,张小庆.我国科技情报网络服务的现状与创新——基于科技情报机构网站的调查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11):1-5.
[9]梁战平.我国科技情报研究的探索与发展[J].情报探索,2007,(7):3-7.
[10]胡海燕,薛喜梅,马战,等.跨世纪农业情报改革发展中的管理创新[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3,(1):22-26.
[11]李勇,程鹏.科技信息机构网络与资源能力建设刍议[J].情报科学,2009,(11):1662-1665.
[12]左妍.科技信息机构信息服务的品牌建设[J].广东科技,2012,13:8,30.
[13]唐丽娟.浅谈事业单位改革导向下的公益性科技情报机构科研绩效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9:95-96.
[14]周承聪,娄策群,杨小溪.信息服务机构信息生态位优化原则与方法[J].情报科学,2011,(4):596-599.
[15]Frey,Jeremy G.;Bird,Colin L.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ata sharing:a trading perspective[J].Journal of computer-aided molecular design,2014,28(10):989-996.
[16]AFRIAT,SIDNEY N.Efficiency Estimation of Production Functions[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72,13(3):568-598.
[17]ROLF FARE,SHAWNA GROSSKOPF,JAMES LOGAN.The relative efficiency of Ⅲ inois electric utilities[J].Resource and energy,1983,5(4):349-367.
[18]BANKER R D,A CHARNES,and W W COOPER.Some models for estimating technical and scale inefficienci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Management Science,1984,30(9):1078-1092.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