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葆春
摘要:当前,职业院校师德建设面临着三方面的挑战:社会价值的多元性及包容性,学生行为活动的自主性及脆弱性,教师责任感的淡漠性和功利性。针对职业院校的特殊要求及新世纪新阶段教育对象和教育主体的需求,职业院校师德的内涵应该包括三个方面:“艺高为师——师德之基,立德树人——师德之本,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职业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需要通过包括实现教师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相结合的建设方案,即通过教师准入机制、教育机制、考评机制、奖惩机制和淘汰机制等进行外部控制,进行他律;通过加强教师以“敬业、修身、爱生”为核心的自我教育进行内部控制,进行自律;通过“知情意行”的过程,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关键词:职业院校;师德;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9-0045-04
职业教育教师的师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绝大多数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能够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但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意志消沉、敬业精神不强等问题。所以,能否准确找到问题成因,并加以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一、职业院校的师德内涵
师德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职业院校师德的内涵既要体现我国几千年文化的历史传承,又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还要符合国家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更要满足职业院校的特殊要求。相对于普通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针对新世纪新阶段教育对象和教育主体的需求,职业院校师德的内涵应具有自身的特色,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即“艺高为师——师德之基;立德树人——师德之本;爱与责任——师德之魂”。
(一)艺高为师——师德之基
与普通教育教师相比,职业院校教师的师德要求艺高为师,即在学高的基础上强调技高,“学高+技高=艺高”。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储备,更要具有精湛的操作能力和教学技巧与终身学习的自觉性。要达到艺高,职业院校教师不仅要积极参与教学科研,不断钻研、不断进取、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科学与技术前沿课题; 还要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研究教育规律,研究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求真务实,使自己的教学艺术不断提升,使自己真正感悟到为师治学之道。
(二)立德树人——师德之本
立德树人,即教师首重个人德行修为,先完善内在德智的修养,然后推己及人,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人才。师德乃育人之本,欲树人,必先立德。职业院校教师,作为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典范,更要“立己达人,为人师表,以身立教”。要立德树人,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具有真正的爱岗敬业之心、坚定的精神信仰、高尚的人格魅力;必须以一种清醒的觉悟心态,时时刻刻护念自己的一言一行,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导之以行、以行正人;以自身之言行给学生以楷模之影响,以高风亮节的品行,使自己真正感悟到为人师表之真谛。
(三)爱与责任——师德之魂
爱与责任,是指教师应该具有真情关爱学生之心、敢于乐于善于进行学生管理的高度的责任心。罗森塔尔效应说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期望、爱密切相关。教师真实的爱将帮助学生智力、情感、个性的顺利成长;教师的嫌恶将导致学生智力的衰退、精神的痛苦和情感的畸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或者方法不当导致的教育失败,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缺少做人、做事、作学问的内在自觉。因此,职业院校教师要对学生付出更多的关爱,应该具有真情关爱学生之心、敢于乐于善于进行学生管理的高度的责任心。这种关爱是一种责任,是职业院校教师师德建设的灵魂。这种责任不仅是包涵作为教师肩负的岗位责任、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还包涵家长责任。
二、职业院校师德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对职业院校的师德状况进行调研数据显示,涉及“教师师德水平下滑的原因”,32.6%的教师认为是社会因素,34.8%的教师认为是学校忽视师德培训,26.1%的教师认为是自身原因,6.5%的教师认为是缺乏法律约束,66.7%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个人作风问题会给学生带来影响,61.3%的学生认为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方面做得不令人满意。从调查数据来看,造成中职学校教师师德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三点: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教师自身因素、学生因素。针对以上情况进行分析,职业院校师德建设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一)从教育环境方面来看,职业院校师德建设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急功近利等观念也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教育殿堂之内,给职业院校师德建设带来很大冲击。人们由过去片面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而转向过分关注教育的经济功能,教师受到社会经济利益、文化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性和包容性。
职业院校对教师的引进条件方面更多地看重学历和专业,对教师的日常管理和考评方面,更注重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用教学工作量和科研项目、论文的级别和数量这些硬指标作为教师考核和评价的依据;针对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做思想工作等软指标的考核更多是形式上的定性考核。鉴于此,很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更着眼于将自己的工作目标定位于获取更多的课时报酬和晋升职称,将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用于教学工作量和科研方面,对关爱学生、服务育人等工作漠不关心,敷衍了事。
(二)从教育者方面,来自于不同的学缘背景、成长年代和成长环境的差异性
职业院校的教师学缘结构复杂,大多数教师毕业于工科院校,缺乏系统的师德师能方面的培训。年龄结构中,“70后”“80后”的教师比例较大。教师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较强。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价值和短期效益,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偏差、敬业精神缺乏、关爱学生不够、育人意识淡漠、师表作用较差、学术道德欠佳和人格魅力缺损等问题。
(三)从教育对象方面,学生主体同时呈现出行为的自主性及内心的脆弱性
职业院校的学生主体大多是“90后”“00后”,成长的物质环境相对优越,大多数由于成绩不佳而没有进入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门槛而进入职业院校。这些学生外在地表现为追求行为的自主性,内在地表现自信心不足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崇尚打破传统、标新立异、遇到挫折容易出现脆弱性,对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提出更高要求。
三、职业院校师德建设的路径
针对职业院校师德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师德建设的目的在于引导教师规避自身行为的功利性,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鼓励教师对学生付出更多的关爱与责任。道德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经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外化到内化的过程。职业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需要采取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相结合的路径。包括以他律为核心的外部控制和自律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两个方面。教师教育是内部控制,属于自律,起基础作用;制度建设是外部控制,属于他律,起保证作用。
(一)实现外部控制
特里·库珀把外部控制形式归结为“法律(即所谓的伦理立法)和道德规范。”职业院校师德建设的路径,首要的是建立制度,通过健全规章制度,发挥制度的约束力,使师德建设落到实处。职业院校师德建设,重在制度建设,包括教师师德建设的准入机制、教育机制、考评机制、奖惩机制和淘汰机制。
1.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准入机制
教师准入机制是职业院校甄选教师的首道门槛,对师德建设起到关键作用。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投入的加大,职业院校教师的岗位也将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在满足专业和学历的基础上,新入职的教师必须经过教师资格培训,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才能进入到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中。除此之外,新进入教师岗位的人员还需要原有院校或者单位提供个人道德评价报告,应届毕业生由毕业院校提供,非应届毕业生由原有单位提供。这份报告应作为职业院校教师师德档案的第一份材料,在教师就职的职业院校的官网上予以公开,并且显示报告的提供者。
2.建立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机制
教师教育机制能够对教师师德建设起到引领作用。教师进入岗位后,必须有一年左右的实习期。在实习期间,新入职教师除了接受教育理论、教学技能的培训外,还要接受专门的学校师德规范的培训。每一个新入职教师需要通过一对一的形式,配备专门的德才兼备的老教师进行帮带工作。这种帮带,既有专业教学的帮带,如在把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帮带,还有对学校育人工作的帮带,如学习学校的师德规范、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以及为人师表方面的帮带。
3.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师德考评机制
通过师德考评机制,建立教师师德档案。教师师德考评机制是职业院校师德建设的标尺,对教师师德建设起到基础性作用。职业院校教师师德考评机制的建立,关键是要根据国家教育政策和本校的实际要求,建立全面的科学的教师师德考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考评的内容既要包括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如遵纪守法和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表现,又要包括关爱学生、教书育人、团队合作、勇于奉献等方面的要求。教师师德考评指标体系的主体应该包括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他人评价包括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四个层面。其中个人自我评价应该采用年度报告的形式。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应该采用年终打分的形式。社会评价应该采用日常网络评价的方式。特别注意的是,社会评价包括毕业生评价、学生家长评价和其他非固定社会成员的评价,相比于其他评价,社会评价反映的视角更为宽广,不仅反映了社会对于某个教师的评价,同时会反映整个学校在社会上的形象,因此非常重要。通过教师师德考评指标体系的评价,实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方式,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年度师德档案。
4.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师德建设奖惩机制和淘汰机制
教师奖惩机制是职业院校师德建设的风向标。制度建设的目的在于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师德水准,建立良好的师德风尚,最终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职业院校应该通过教师师德考评指标体系,将教师师德评价的结果作为年终考核、评优评奖、职务职称晋升等方面的依据。在职业院校教师考评机制中,应该根据教师考核结果的不同实施不同的奖惩制度。例如,处于前20%排位的教师,通过建立和实施奖惩机制,对于师德表现优秀的教师,进行表彰;针对师德考核处于后10%排位的教师,按照考评制度进行处理;针对师德考核处于后3%排位的教师,除了按照考评制度进行处理外,还要建立诫勉机制。淘汰机制是职业院校师德建设的安全锁,是保证职业院校教师队伍质量的最后一道屏障。在职业院校教师考评机制中,针对师德考核中连续三年处于后1%排位的教师,建立淘汰机制,实行解聘制度。
(二)内部控制的方法探究
教师师德建设的制度建设,无论是准入机制、教育机制、考评机制,还是奖惩机制和淘汰机制,都是通过外部控制来提升教师师德水平的,都是被动的,属于“他律”。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要通过教师的自律,根本上还是需要教师自身的内心觉醒,他律也最终必须落脚在自律上,在重视他律的前提下,重在自律。只有这样,才能使师德内化为本色与角色的统一。职业院校师德要达到“艺高为师,立德树人,爱与责任”的要求,需要教师加强以“敬业、修身、爱生”为核心的自我教育,通过教师“知、情、意、行”的过程进行内部控制,提升教师职业道德。
1.通过外部控制的教育机制来引领内部控制的教师的“知”
“知”即道德意识。教师应该在职业院校的师德内涵方面达到“知”,即通过学校的宣传教育培训和老教师的传帮带等多种形式,进行以“敬业、修身、爱生”为核心的自我教育,认同职业院校的师德内涵“艺高为师——师德之基;立德树人——师德之本;爱与责任——师德之魂”。
2.通过外部控制的奖励机制来培养内部控制的教师的“情”
“情”即道德情感。通过奖励机制,对于师德表现优秀的教师,进行表彰,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通过报告会、校园橱窗、学校网络等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激发教师们投身职业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自豪感,体验自身价值实现的满足感。
3.通过外部控制的惩罚机制和淘汰机制来调控内部控制的教师的“意”
“意”即道德意志。教师为了通过师德考评指标,就会产生践行符合师德规范的自觉能动性,自觉主动地去完成评价指标体系要求的各项工作,同时为了使自己免遭惩罚或淘汰,就主动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意志,避免做违背师德道德规范的事情。
4.通过外部控制的评价机制来规范内部控制的教师的“行”
“行”即道德行为。“知情意行”,最终的效果体现于“行”,职业院校的教师为了通过师德考评指标,在行动上就会按照师德评价指标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师德考评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左右教师行为的导向,引导教师提升职业道德。这种在“知情意”的基础上的“行”,属于教师的内部控制,属于自律。
职业院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他律与自律,存在着相互贯通、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师德建设过程中,不能互相割裂开来。针对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有所侧重。但是,不管强调哪种控制,都不能忽视另外一种控制,而应该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外部控制(他律)向内部控制(自律)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振鹏.知识经济时代师德建设的新境界[J].辽宁经济,2009(4):97.
[2]王露璐.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6(2):76-78.
[3]何祥林,黄吴静,徐丽.教师为本师德为魂——关于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现状的调研报告(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0):68-71.
[4](美)特里·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 [M].张秀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30.
[5]韦玉轩.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J].学术论坛,2006(10):182-185.
[6]吴昊,唐凯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建设路径浅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0):13-14.
(责任编辑:付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