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高职院校发展状况调查研究

2016-05-14 10:12何国伟
职业教育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贵州省人才培养模式

何国伟

摘要:贵州省高职院校因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存在发展分布不均、有机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尚未真正形成、总体基础设施建设及办学条件较落后、人才培养模式及继续学习深造空间待开发、社会力量创办职业教育不足等问题。对此,应主动适应新常态,统筹各层次教育协调发展,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促进高职教育科学发展。

关键词:贵州省;高职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9-0027-05

一、贵州省高职院校办学现状

(一)办学基本情况概述

1.地区分布情况

截至2015年,贵州省共有高职院校32所,含2015年新增的4所,分布在9个地州市中心城市及3个县城所在地,其中三个县分别是黔南州惠水县、毕节市威宁县、铜仁市德江县。从地区分布数量来看,省府所在地贵阳市13所,遵义市3所,安顺市1所,毕节市4所,铜仁市3所,六盘水市1所,黔南州4所,黔东南州2所,黔西南州1所。

2.学校占地面积情况

从32所高职院校的校园占地面积来看,总体上是较为理想的:仅贵州盛华职院一所学校建筑面积仅150亩外,其余都大大超过这一标准,其中有10所学校超过1 000亩。校园占地面积作为办学的一个基本条件,是一所学校完善基础设施的必备要素,也是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必需的硬件之一。从以上数据可知,贵州省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办学前景。

3.办学主体及性质

办学主体按办学经费来源可分为政府办学和社会力量办学,从其性质而论,又可分为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由此,从办学主体及性质来看,贵州省有公办高职院校28所,民办高职院校4所;从学校类型来看,涉及以农、工、商、医、师、建筑、电子、交通等为主体专业的若干领域。

4.实训基地概况

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开展相应的基础技能训练及模拟操作的稳定的实习、实践场所。贵州省的高职院校均建有校内外实训基地。建有校内外实训基地达200个以上的仅有2所学校,绝大多数都在100个以下。

5.师生及生源情况

从贵州省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看,有4所低于2 000人标准(不含新建学校),有16所超过5 000人,学生在1万人以上的有4所,超过5 000人以上规模的学校占贵州省高职院校的50%,学生在500人以上的有6所,200~500人的有17所,200人以下的仅有5所。从生源情况看,贵州省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均面向全国招生,其中有3所院校面向国外招留学生。有4所新建高职院校未作统计。

(二)基本办学结构概况

贵州省32所高职院校基本办学概况可从专任教师学历学位(硕、博研究生学历学位)结构、职称(高级职称)结构、“双师型”教师、师生结构以及集团化办学等若干方面进行概述。

1.专任教师学历学位(硕、博研究生学历学位)结构

根据贵州省教育厅2014年统计数据及实地调研资料整理得知,贵州省高职院校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的不到50%,获得博士以上学历学位的更少,仅有4所高职院校有具备博士学历学位的教师,并且所占比例极小,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具备博士学历学位的教师。

2.专任教师职称(高级职称)结构

职称结构是指学校具备一定职称资格人数的多少或比例。一般情况下,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人数应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5%方能达到基本标准。根据贵州省教育厅2014年统计数据及实地调研资料整理得知,贵州省高职院校除了几所新建的公办高职院校和4所民办学校以外,具备副高级职称的教师几乎都在25%以上,具备正高级职称的教师也不多,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具备正高级职称的教师不足10人。

3.“双师型”教师结构

根据贵州省教育厅2014年统计数据及实地调研资料整理得知,贵州省仅有11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达到50%,大部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较为短缺。

4.师生结构

师生结构通常是指一所学校的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这个比例有一个基本的标准,一般以这个通用的标准考察学校的办学规模。根据贵州省教育厅2014年统计数据及实地调研资料整理得知,贵州省的高职院校有4所学生低于2 000人标准(不含新建学校),有16所超过5 000人,学生在1万人以上的有4所,超过5 000人以上规模的学校占贵州省高职院校的50%。若以此为基准测算师生比,通常以公认的1︰20的师生比为标准,显而易见,贵州省高职院校师生比在1︰20以下的有29所,占全部高职院校的91%;师生比高于1︰20的仅占9%。

5.集团化办学概况

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是获取该校外生力量和增强内生动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未来高职院校办学的一个重要趋势。根据贵州省教育厅2014年统计数据及实地调研资料得知,贵州省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情况不容乐观,严格地说,贵州省仅有2所高职院校成立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集团,实行集团化形式办学,绝大部分学校仍然处于传统模式的办学状态。

(三)办学实力概述

贵州省32所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可从教学机构设置(院系设置)、专业设置、科学研究、合作办学等几个方面进行概述。

1.教学机构设置(院系设置)

据各校官方网站及实地调研资料整理得知,除了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了12个二级学院以外,其余高职院校所设二级学院或系都不到10个,最少的仅设置了3个系。贵州省高职院校教学机构的设置普遍较为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办学规模。

2.专业设置

据各校官方网站及实地调研资料整理得知,贵州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总体上是较为满意的。就数量而言,绝大数学校均根据各自的办学宗旨设置了5个以上的相关专业,并且专业设置较为齐全、合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地方区域经济培养人才之需。在32所高职院校(不含近两年新建学校)中,除了黔南民族幼师高专学校仅有5个专业以外,其余的所设专业均在5个以上,其中有19所学校专业已达20个以上。

3.科学研究

科研实力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条件,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由学校官方网站及实地调研资料整理可知,贵州省高职院校科研实力总体较为薄弱,5年内获得省级以上课题立项的学校太少,主持过省级以上基金项目的学校不足10所,而主持过国家级课题项目的更是寥寥无几。

4.合作办学及就业概况

合作办学是有别于集团化办学的另一种联盟办学形式。这种办学形式主要体现在有限资源的共享合作方面,实质上是为了实现一定资源的互补。在实践中,通常合作办学主要是指校企、校政、校校等合作办学模式。根据学校官方网站及实地调研资料整理得知,贵州省高职院校施行合作办学的不足10所,尤其是与国外相关学校合作办学的学校更少,到目前为止,有3所高职院校与国内知名本科院校合作办学,共同培养本科层次人才,有2所高职院校与国外相关学校及办学机构进行了一定形式的合作办学。关于贵州省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情况,根据学校官方网站及实地调研资料整理得知,所有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均超过95%,由此可知,贵州省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较为令人满意的。

二、贵州省高职院校问题审视

首先,贵州省高职院校尚未真正形成有机衔接的系统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贵州省高职院校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地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一定的教育服务和产品,也不同程度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职业教育需求。但是,从中职、高职、本科到研究生等学历层次的教育还未得到有机衔接,而且在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等教育形式及类型方面也未完全实现相互沟通。因此,贵州省的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职业技术需求服务是较为有限的。总体而言,贵州省高职院校的发展不能完全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不能完全有机衔接,也未满足多元立交的要求。

其次,总体办学条件较为落后。这主要体现在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及各种基础设施,包括体育、实验、图书资料、后勤、师资、固定资产投资等诸多方面,尤其是在师资力量、实验设施、图书资料等方面更为突出。师资的短缺和力量薄弱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学科专业不健全、发展滞后、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实验设施和图书资料的落后和欠缺,也极大地影响了办学水平的提高,以致学生能力低下,整体办学效益不明显。贵州省仍属于欠发达、欠开发的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这是导致贵州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及办学条件较为落后的主要因素。

再次,高职学生继续深造空间尚待开发。高职学生继续深造空间有限是贵州省高职教育的瓶颈之一,也严重制约着贵州省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经济实力和思想观念的相对落后,贵州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较为传统、陈旧的模式上,创新力度有限,难以在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培养出满足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对社会提供的职业教育服务和产品较为有限。尤其是学生继续深造空间有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因为贵州省尚未完全形成中职、高职、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与全日制教育、非全日制及半全日制等形式或类型的教育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没有真正建成较为科学的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三、贵州省高职院校科学发展应对策略

由于自然历史的客观原因,贵州作为一个中国西部较为落后的省份,长期处于欠发达、欠开发的社会经济状态。正是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贵州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非常有限,为此,贵州省的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切实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抢抓时代机遇,充分整合利用有限资源,不断挖掘应有潜力,合理选择发展策略,有力推进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

(一)加强各层次教育的协调发展

贵州高职院校应统筹中职、高职和普通本科教育协调发展。要健全统筹有力、全责明确的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科学统筹中职、高职和本科教育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主动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适应地方区域产业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职业技术需求,实现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的统筹协调和有效沟通,实行中职、高职、本科和研究生层次教育的全日制教育、非全日制教育并重,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创造合适的条件,助其实现梦想,体现价值。此外,还要不断完善相关课程的有机衔接,并积极推进各层次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领域的有机衔接,真正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优质、高效、实用,地方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地方高职院校的应尽之责。为此,贵州省级主管部门须对其辖区内中职、高职及本科教育加以有效统筹,促进各级各类学校的合理分布和协调发展,大力支持行业、企业发展高职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创办职业教育的长效机制,激发一切社会力量创办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贵州省高职院校须实施高职教育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建设工程,努力改善办学条件。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教学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还是学校管理、后勤保障、安全设施等,都需要走出一般的操作层面,以更高的视野和科学理性的思考,审视高职院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可持续发展。贵州的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总体较为落后,尤其是"双师型"教师、实训基地的数量和质量均难以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贵州省要实施高职教育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建设工程,一是政府应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这一重大民生工程。加大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创办职业教育,采取一系列有效途径激发社会力量投资创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应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二是要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大对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以若干积极有效的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要依托省域内具备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支持和鼓励高职院校教师适时进企业实训基地学习深造,同时,吸收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还可聘任或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高职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以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需要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高等院校的培养培训、企业生产实践的磨炼,职业院校的校本培训及教师自我学习提升等多方面相结合,持续不断地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三是要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集团化建设。加大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投入力度,建设一批高职教育实训基地,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舞台和机会,切实提升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质量和效益;大力支持和鼓励高职院校实行集团化办学,形成更多更实的职业教育集团,实现优质高职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高效配置、共享互进。

(三)全面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须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高职教育质量直接关乎其教育教学实践的效果和目标的实现以及受教育者的满意度。提高教育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须从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建立教育质量内部保障工作系统、做好教育质量的全程把关、借助外部力量促进内部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改进管理,以切实促进高职教育质量保障工作的开展。为此,必须健全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重视第三方参与评估,尤其是吸收行业企业的指导评估。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而人才培养质量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生产实践及其效益上来。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人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质量标准问题;二是人才的能力及水准,事关产品效益问题;三是人才的数量,事关规模和结构问题。根据高职教育的客观实际,以上三个方面离不开行业企业及一切社会力量的参与。

(四)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贵州高职院校要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深造通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学方式的持续创新及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之本,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之魂。毋庸讳言,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就是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多样化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输送急需的实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校必须与企业积极联动、相互协调,共同构建两者相结合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教育的最大效益和企业的主体功能。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主要体现在"高等性"与"职业性"两个属性上。因此,贵州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现代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必要积极探索校企双主体、现代学徒制以及其他更好更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途径,诸如订单培养、顶岗实习、任务驱动等多种形式的特色培养途径,探索具有贵州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毕业生继续学习深造的通道方面,贵州高职院校应尽快构建中职、高职、本科及研究生各学历层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构筑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链条,建立起职业教育贯通的、系统完整的学历体系,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拓宽继续学习深造的通道。终身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该是个人一生中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各级各类教育要有机衔接。所以,必须构建现代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沟通、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拓宽高职院校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使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均有所提升,也可为相当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更高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进行学术研究创造良好的机会,最终使高职教育成为具有高度吸引力的实用性教育。同时,必须切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尊重技能型人才,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使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从根本上转变社会上的传统观念,完善用人理念和政策,让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技术工人享有基本一致的社会保障。

参考文献:

[1]杜祥培.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27):22-24.

[2]王敏坚.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对院校基本办学条件提升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6):75-77.

[3]吴炳岳.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及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226.

[4]王小怀.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经验、问题与对策[J].教育评论,2014(4):28-30.

[5]吴建设.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J].2014(7):41-45.

[6]王振洪,成军.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2(8):93-96.

(责任编辑:王恒)

猜你喜欢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贵州省人才培养模式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贵州法治发展报告(2017)》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角色重塑
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研究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职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中高职计算机类现代职教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
贵州省第四届科普作品创作大赛获奖名单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