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作明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对党的群众路线展开了宽领域、多角度的研究,这些成果既丰富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又为共产党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理论指导。简要回顾和梳理这些新成果,对于深化群众路线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新的条件下,需要着力于群众路线的动力机制、长效机制、制度互动机制等研究。
关键词:十八大以来;群众路线;着力点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9-0010-02
党的十八大提出,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按照党的十八大的部署,党中央在全党推动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次活动使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进一步提升,使党心和民心进一步凝聚,形成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学界围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一主题,呈现了大批科研成果,既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又为共产党人密切联系群众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学界关于“群众路线”问题研究的简要梳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对群众路线的研究可谓异彩纷呈,他们从不同角度或做学术性探讨,或做宣传性解读,向纵深拓展了研究的空间。
1.关于“群众”的概念和范围。研究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先明晰“谁是群众”。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视角下“群众”的范畴略有不同。在阶级社会,群众是与统治阶级相对立的被统治阶级,常称为“民”或“臣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把群众定义为“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有时群众专指“体力劳动者”,“群众这个概念原初意义上拒斥精英主义的,而且专指人民内部、精英以外的以体力劳动方式生存的大众。”[1]32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新的社会阶层、社会团体、利益主体、利益关系的多样化、复杂化,“群众”的范畴发生重大变化。新时期群众泛指除少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破坏者之外的国民。随着“群众”的主体多样化、利益诉求复杂化,贯彻群众路线的路径和群众工作方法必然多样化、复杂化,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要求。
2.关于群众路线的形成、发展和意义。梳理和阐释群众路线的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是学界研究的必然之举。张静初、冷溶、许耀桐和陈学红等为此付出大量心血。这方面的研究除各自视角有差异之外,基本形成定式。许耀桐认为群众路线提出和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升于改革开放时期,即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检验,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革命制胜法宝,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的法宝。高祖林指出:“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全部意义在于清晰而坚定地解决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从而使我们党的工作获得了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2]12历史和现实表明,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明确主体地位,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始终紧紧依靠群众的力量,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关于党群关系疏远的原因和危害。学界认为处于执政地位,我们的干部容易沾染官僚习气。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贪污腐败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的形象,削弱党的领导力。有学者认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时期,党依赖于群众获得执政地位,执行群众路线具有天然动力;在执政条件下,群众反而依赖于党的领导,这种地位倒置导致执行群众路线缺乏动力。列宁曾经痛心地指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中最大的毛病就是官僚主义,共产党员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3]552包心鉴指出:“最严峻的考验和最严重的障碍,就是正在滋长着严重脱离群众的危险,我们的党群关系、政群关系、干群关系正潜伏着新的严重危机……严重损伤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认同,严重动摇了党群关系、政群关系、干群关系的社会根基,是足以葬送党的前途乃至生命的最深层隐患!”[4]国际国内一些大党、老党执政地位崩塌,说到底还是失去了群众这一执政之基,值得我们警醒。
4.关于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研究如何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促进党群关系的改善。袁冬梅认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应该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5]117。高新民教授提出要改进群众工作方法,构建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刘彦昌教授在分析群众工作当代走势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和完善群众工作主体动力激发机制”。这些研究适应了群众工作的新情况、新形势,呼应了群众的新期待。
5.制度建设与群众路线问题。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不能单靠教育、劝导等软约束,还得靠制度的硬约束。梁妍慧教授提出,要从制度规范抓起,以法治的原则和方法抓作风建设,实现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戴焰军教授认为“要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迈进,把群众工作常态化”。李光炎提出“贯彻群众路线必须与坚持以人为本相结合,与对人民的敬畏感相结合,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相结合”。学者们一致认为,保证群众路线落到实处,最重要的是加强制度建设,应该构筑贯彻群众路线的动力机制、操作机制及评价监督机制。群众路线与制度建设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制度建设需要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需要制度建设做保障。
6.践行群众路线的路径。践行群众路线,要多措并举,增强措施的系统性、协调性、科学性。首先,贯彻群众路线需要党员干部的内生动力。内生动力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共产主义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学界普遍认为加强理论学习,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让这些意识进入党员干部的灵魂深处,化作密切联系群众的动力。党员干部只有心中始终有党、始终有人民、始终有责任,才会自觉践行群众路线。但是,理论水平的高低与密切联系群众的自觉性并不成正比,如果缺乏对理论学习效果的考核体系,必然出现学用脱节。其次,贯彻群众路线要靠制度创新,将群众路线作为党的一项制度予以完善。诸多学者认为,贯彻群众路线既要靠党员干部的自律,也离不开法律、制度等他律,他律更带有稳定性和长期性;也有学者认为,增强贯彻群众路线的自觉性,还离不开制度上的顶层设计和领导制度改革,营造密切联系群众的政策导向。王培芝提出要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逐步实现由“人治化”向“制度化”转变。最后,贯彻群众路线,需要加强监督,尤其是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6]154。齐卫平指出:“群众监督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丰富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和实践,需要在群众监督的实践中不断创新。”
二、深化群众路线研究的几个新的着力点
群众路线研究是一个非常庞杂的课题,它的内容、主题会随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而变化。它既涉及理论问题又涉及实践问题,既涉及体制层面又涉及操作层面。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群众路线研究面临新的任务,要突出新的着力点。
1.着力于群众路线的动力机制研究。在执政条件下,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动力会呈消减趋势,因为“执政地位,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多了。”[7]214许耀桐教授通过将革命时期与执政时期党获得群众依靠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执政时期要获得人民的依靠,远比革命时期更为复杂、困难,它面临缺失压力、异变蜕化和偏离重点的三大问题”。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对于所有共产党员来说,绝不是外在的任务,而是内在的要求。“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一切共产党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密切联系群众依靠内部驱动力和外部牵引力、制度保障力。内部驱动力、外部牵引力和制度保障力三者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形成合力,才能解决当前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主体动力缺失问题。
2.着力于构建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研究。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不能寄希望于一次领导动员讲话,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习近平总书记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会上指出“广大干部群众最担心的是问题反弹,雨过地皮湿,活动一阵风;最盼望的是形成常态化,常抓不懈。因此,我们要说,活动收尾绝不是作风建设收场,必须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把目前作风转变的好势头保持下去,使作风建设要求真正落地生根”。这实际上提出了构建密切联系群众常态化机制的任务,怎么构建长效机制,长效机制建立在什么基础上,都亟待研究。
3.着力于群众路线与制度建设的互动机制研究。从学理上讲,密切联系群众有共产党员的党性、理想信仰来保证。但理想信仰既是刚性的也是柔性的。思想问题的解决并不一定是永远解决,理想信仰一滑坡,就有决堤的危险,就可能出现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就可能背离群众路线,不仅不能为民谋利而且出现与民争利的情况。制度建设具有刚性的一面,是践行群众路线的保障,需要进一步研究一套群众路线与制度建设的互动机制。以制度制约脱离群众的现象。怎样实现理想信仰与制度之间的良性互动,发挥二者的优势值得深入研究。
4.着力于选人用人与群众路线的研究。选人用人具有敏感性,在群众中具有重要的导向性。选什么人,不选什么人,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鲜明的指向性。在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下,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方针选拔各级干部。但不能忽视群众对干部选拔的影响力,需要发挥群众在干部选拔过程中的作用。只有群众对干部的选拔、职位升降、利益格局构成影响,才能改变干部只对上负责不对群众负责的情况;只有群众对干部产生直接影响,干部才能真正贯彻群众路线。如何发挥群众在选人用人上的功能、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法理依据是什么,均值得研究。
5.着力于群众路线的技术创新、平台研究。群众路线在很大程度上仍沿袭历史的惯性,主要作为一种方法和作风、价值取向而存在,并没有提供处理党群关系的技术手段。随着新的网络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便捷化,群众路线的方式方法亟须与时偕行,以适应群众主体、群众诉求的多样化复杂化带来的新要求。怎样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平台的功能,更好地适应群众需求的多样化复杂化,是研究的新课题新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周金华.群众路线新透视[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
[2]高祖林.群众路线的意义、问题与时代主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6).
[3]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包心鉴.党的群众路线的真谛与实现中国梦的关键[D].济南:济南大学,2013.
[5]袁冬梅.群众工作:历史实践、现实问题与思路策略[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4(1).
[6][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7]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