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随着网络这一新兴媒体的日益普及的新媒体大环境下,网络监督成为我国监督制度中重要的新型工具之一。网络监督不同于以往传统的监督方式,它以其自身特有的覆盖范围广、信息咨询开放等优势促进了我国反腐倡廉工作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发挥了网络监督的积极意义的反面也存在着其自身的缺陷和弊端,带来不好的负面影响。因此,如果我们能将正确面对网络监督的现实意义;网络监督的理性态度;加强网络监督的制度化建设;发挥网络监督的良好优势等等多方面共提供协调发展,才能推动网络监督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监督;机制;反腐倡廉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在很大程上改变了人们的政治生活方式。我国政府借用着互联网不断发展起来的优势,而建立了新型的监督模式。从目前的现状看来,毫无疑问,网络监督作为大众舆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良性运转已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监督制度中的一大亮点。凭借这种监督形式,不但保障了我国公民的所享有民主权利,与此同时也对各级部门和官员的行为规范起到了监督制约作用,更好地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对网络安全的管理方面的重视日益重要,亦成为了世界各国的重点重视对象。在我国,网络监督机制从21世纪开始至今一直处于蓬勃发展状态。从1998年网络监督机制的初始年,到2003年网络监督机制的发展年,再到2008年“网络舆论监督年”,网络监督机制正在一点点地发展壮大,不但被人民大众所认知,也逐渐成为了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当前中央政府对建设和谐社会和廉洁政府如此重视的背景下,网络监督机制不仅在政治民主化建设方面,还在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和国家进行反腐倡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监督机制存在的缺陷
1、在反腐倡廉中的局限性
(1)强势进入,干扰了司法的公正性
网络监督中的网络曝光,往往会引发网民的跟帖和讨论,不断的个人情绪化导致网络舆论的形成。而往往我国道德层面的这种“重情不重法”的思想使得人民群众的輿论压力会干扰司法的公平公正性,于审判过程中的司法机关很容易产生影响,特别是在尤其是网民在对一些不合法的案件的审理过程中进行监督时,按照世俗人情的导向,最终导致司法与舆论的冲突和矛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审判结果,而这最终会影响到司法的公正性。如:大家很熟知的“三鹿奶粉”案件,社会监督所形成的巨大舆论压力使得二审判决瘦到极大的影响,最终法院的判决还是维持了一审判决的结果。
(2)网络的滥用,侵犯个人隐私及名誉
许多新闻事件或者重要消息在网络中曝光时,一定程度上会侵害到当事人的隐私权和名誉权。比如,通过网络上的人肉搜索,那么被搜索的当事人在未经本人许可的情况下,他的资料就会通过网络全部暴露出来。其实这种行为不仅对当事人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困扰,更加侵害了当事人的隐私。如果网络监督所举报的内容于事实不符,不仅浪费了监察机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对被举报人的名誉权和人格尊严造成一种伤害,而举报人、盲目跟风人则逍遥法外。此外,由于网络信息传播本身的传播特质所以少数熟知传播特点的人,可以对网络信息传播的过程加以控制,这样的不良操作会对当事人造成巨大的身心伤害和负面影响。
(3)以暴制暴,缺乏社会责任感
近年来,虽然通过网络曝光的方式的确使得社会中一些不良现象得到警示,甚至是消除,但如果想完全用网络曝光的手段来抑制腐败则不太现实。在网络监督中,网民利用网络曝光这种“以暴制暴”的行为解决问题,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与随机性,因此它终究还处于发展阶段,不能够得到完全地推广。而伴随着大量网络曝光事件的涌出,监督主体缺乏社会责任感也随之凸显出来,道德建设的隐患也越发明显。
2、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网络监督主体缺乏代表性
在我国,由于网络机制的不完善,使得网络还不能完完全全服务于广大社会公众的利益。
一是在我国仍有一些网络尚未普及的贫困落后地区,他们不能够通过网络来反映表达出自己的意志和利益。
二是由于我国网民的比例结构明显失衡。从地域分布来看,网民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是集中态势,在经济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是零星点点。再从城乡结构来看,网民中的乡村人口所占比重距城镇的普及率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人口众多的农民一时间还难以通过网络渠道来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
(2)网络监督信息存在失真现象
网络上信息的失真失衡现象屡屡存在,这种现象会造成舆论导向被误解,加上传统的从众心里导致网友们在网络世界的监督作用比较薄弱,导致网络的举报和反馈并不十分准确。其次,由于网络匿名发布信息的过程中,造成信息在发布与转载过程中过于随意,一些不真实的言论层出不穷,一旦虚假信息风靡于网络,就会造成极为恶劣影响,不仅混淆了广大网民的思想,甚至还会因此引发一些极端的行为,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国家的稳定和社会和谐。
(3)网络监督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还没有规范健全与网络监督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制定其法律法规制度的步伐还不能与互联网发展的速度相一致,这样就造成了网络监督的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漏洞,也就难以发挥网络监督本应有的作用。比如,关于网络监督的隐私权与知情权、网络监督的造谣与诽谤、网络监督的言论自由等都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界定和区分。此外,我国现有的法律还未对网络监督进行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因此,网络监督在其本身而言是不完善的,它并不具备法律法规的震慑力和问题的最终解决。
二、完善我国网络监督机制的途径
1、强化网络监督的法律法规建设
(1)明确规定网络监督的形式与内容
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来明确网络监督机制的形式和内容、方法和途径。要让参与网络监督的人民大众清楚地明白:我能做什么事,我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做,以及我应该如何去做。此外还要在法律层面上明确政府机关部门对于网络监督事件发生后的受理程序、奖惩办法等。要通过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如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区别;信息公开及保密的范围;信息的合法性与非合法性等等。要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三大原则。
(2)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在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过程中国家必须提高网民的法律意识,要注意区分好社会监督与弄虚作假、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的差别,既要防止公民个人权益受到他人恶意诽谤的侵害,切实保障网络监督过程中公民的合法权益;也要注意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增强其法制观念,规范其法律行为。通过法律保护当事人个人隐私,保护举报人不受打击报复,并保护监督主体的合法权益。
(3)对网络监督的违法行为予以制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侵权、网络暴力等事件时有发生。要通过法律约束各类违法事件和各类网络暴力事件及侵权行为,制止滥用网络监督、损坏网络监督的不法行为。对肆意和有意散布虚假信息造谣传谣而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因恶意言论诽谤他人的;对举报人事后进行打击报复者的都要严格按照法律手段进行管制和惩处,加大司法惩治力度,还网络一个清净的环境。
2、加强网络监督机制的平台建设
(1)纳入监督体系,发挥整体力量
网络监督作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新型的监督形式,要将它与其他监督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因此,要实现网络监督机制与现实监督体制的无缝连接,重视网络监督机制的优势作用,加强网络监督与人大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的之间的配合,正确对待网络监督机制,通过法制化、规范化提升网络监督机制的权威性,充分发挥各类监督机制的优势,完善整体监督机制。
(2)发展电子政务,推动政府信息公开透明
政府要大力发展电子政务,通过电子监察,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和范围,及时回应网民关心关注的事件。要对信息公开保持透明性,真正做到“公开”二字,让人民大众对政府权力运作的过程更加的清楚和了解,监督政府行为并对腐败起着预防和治理的作用。要充分发挥网络的特有优势,建立电子政务系统,通过对权力的规范,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有效地网络监督。
(3)坚持互动配合,树立网络媒体权威
要通过法律制度引导客观报道,打造良好的网络监督环境。要加强网上言论和网下言论的互动与配合,发挥传统监督媒体具有的权威力和公信力,及时对事实真相的解读能力,降低网络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虚假部分,引导网民的监督行为,使其减少感性成分,走向理性。对于人民大众而言,传统的媒体监督机制报导的内容更具参考意义,而网络监督媒体则更具快速与及时的特点。因此,网络监督机制与传统媒体监督的有效融合将更加有利于优化监督系统和监督效果。
3、加强对网络监督主体与客体建设
(1)健全网络规范体系,规范网民言行
政府相关部门要在不断完善网络监督法律法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法,加强网民的网络道德和文化建设,提高网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提升网民对事物的认知判别能力。通过不同的方式使网民在行使自己权力的同时也要行使应当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民众在网络监督中的积极有效性。
(2)推进网络实名制度进程,整治信息失真
推行网络实名制,规范我国网络监督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据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实行网络实名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仍面临着来自社会各方的压力与阻力。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实名制在当前时代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己初见势头。所以说,网络实名制的推行要与我国实际国情相适应,要循序渐进,不能搞“一刀切”。
(3)培育网络载体行业的自律,增强责任意识
网络监督离不开互联网的发展,同时互联网也牵制着网络的监督工作。因此,互联网在其自身不断改进和创新的同时,也要加强行业自律。一方面,要通过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断过滤掉不良信息的关键词,以及损害国家利益的消息。另一方面,加强相关网站的管理员、监管员、维护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强化其责任意识。此外,互联网的运营商和服务商也要积极配合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对网络管理工作,共同维护一个稳定的网络安全环境。
【参考文献】
[1] 慎海雄. 新媒体时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J]. 中国记者, 2012,10.
[2] 胡 杨. 网络反腐的制度化路径分析[J]. 河南社会学, 2011,1.
[3] 刘国军. 论网络监督及其制度化建设[J]. 岭南学刊, 2011,1.
[4] 冯铁栓. 公民社会参与反腐败引发的思考[J]. 经济研究导刊, 2013-07-25.
[5] 刘 岩. 规范网络监督推进网络反腐[N]. 济南日报, 2011.
[6] 薛瑞汉. 网络监督面临的新问题[J]. 当代社科视野, 2010.
[7] 秦国辉. 民主法治视域下网络监督问题的研究[D]. 济南大学, 2011.
【作者简介】
曹萌(1989—),男,汉族,河北秦皇島人,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