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祥永
摘 要: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本文结合教学经验,对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作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语文 阅读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094-01
语文是由听、说、读、写、译组成的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中“读”是我们学习语文非常重要且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告诉我们阅读的积累是写作的源泉;“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告诉我们阅读是人类智慧的良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告诉我们阅读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经验积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因素,但是总是会有学生不愿意去阅读,感到阅读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从而使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水平处于较低的层次。学生不愿意读的原因相当大程度上是因为对阅读不感兴趣,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我们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结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感受,总结出几点方法。
1 创造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科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的氛围可以增强人的记忆,活跃人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人的兴趣,而枯燥乏味的氛围则会降低人的这种感受。中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我们可以先介绍作者和历史背景,然后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找到答案。在《济南的冬天》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先通过PPT上不同地方冬天景色的图片展示,让同学们欣赏冬天之美,然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文,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归纳老舍笔下济南冬天的主要特点和作者所蕴含的感情。同学们在初步领会到老舍对济南的冬天倾注的真情实感后 ,又配合录音机放朗读磁带,使学生们的思维完全融入到了情境之中。没有情境的教学,使学生们看到的只是一篇枯燥乏味的景物描写的文章,而当老师为这篇课文注入了新鲜的元素,比如图片、音乐和感知能力,枯燥的学习氛围立刻“活”了起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了空间的展示,从而激发出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2 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建立以书为友的关系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但是多数学生不认为阅读是一种享受,而只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所以无法与书建立朋友的关系。“好朋友”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了解、熟知、懂得、欣赏的基础之上的,我们不会和一个完全不了解且不感兴趣的人做朋友,读书也是如此,要建立和书籍做朋友的关系,需要我们先认识它、了解走进它的方法,从而培养了阅读的兴趣。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不专心一意,也无法读到书的精髓。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阅读的方法,这也是激发和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比如在课堂上就如何阅读的问题开展讨论,使同学们参与到自己的读书心得的分享当中,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总结出了出题规律,并分享如何针对各种特定问题去进行解答的技巧,如何从文章的结构上、主旨上、表达方式上去阅读一篇文章,仿佛像是分享如何认识一位朋友的经验分享,也使学生们看到阅读其实并没有那么难,而是你越懂得如何和它“相处”,便越想去走进它。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以小组为单位的阅读赏析比赛,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建立起与阅读的关系,更加深入的走进阅读。
3 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精神,强化独立阅读的能力
初中生的阅读能力是在不断提高的,但是独立阅读的能力还不够强。多数情况下是老师要求学生读什么,学生就当做完成一项任务一样读什么,处于被动阅读的状态。学生不主动阅读是因为缺乏学习的探究精神,老师需要给学生适当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端午日》这一课时,让一名学生扮演老师上这堂课,老师给学生提供教学资料,适当的指导学生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其他同学课前需要做好预习功课,划出疑点和难点。在课堂上,“小老师”先从端午节的来历导入,然后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使学生们对课文的阅读带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在“小老师”的引导和学生们的配合下,从字词句到细节赏析都讲解的非常完美,完全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通过这样的课堂体验,充分挖掘出了学生学习的探究精神,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在课后总结中,学生们说以前的阅读过渡依赖于老师,通过自己上一堂课,发现一篇文章可以探究和发掘的知识真是太多了,而且会觉得很有成就感。
4 课内外紧密联系,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不断延续
想要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还需要学生走出课本多读一些课外读物。前辈们教导我们要“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可以拓展视野、丰富内心世界、陶冶情操,当学生们可以感受到这一点,便能够真正领会到阅读的乐趣。在我们教科书的每一单元的最后,也会有一些实践的活动,意在培养学生课外学习的积累。在学习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后,鼓励学生们阅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只是《朝花夕拾》中的一个故事,在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基础上去读整部书籍,使学生通过书中展现的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体会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需要长期训练的一个过程,除了在课堂上与课外知识紧密联系,在课外作业的设计上也要针对有利于学生情感、意志和兴趣发展的角度进行,这样不仅能够巩固和扩大教学成果,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积累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促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延续下去。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它应该具有终身性、广泛性、灵活和实用性,老师还应该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尽情地翱翔在阅读的天空之中。
参考文献:
[1] 叶艳兰.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J].读书文摘,2016(10).
[2] 孙寿权.理解优质课堂构建,从初中教学开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