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而达,雅而正

2016-05-14 09:21高东梅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2016年3期
关键词:词类现代汉语文言

高东梅

文言文要能“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它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翻译成现代汉语。

“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能概括其主要内容和含义;二是能够理解分句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够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翻译成现代汉语”,则是要求直接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而古代汉语中单个的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后,一般都会变成一个双音节词。如“江”译为“长江”;“河”译为“黄河”;“得”译为“能够”等。

过去对译文的要求有三个字:信(准)、达(通)、雅(美)。所谓的“信”,我们称之为直译,所谓的“达”就是意译,考生拿到译文后,首先想到的是直译,就是使每个词对号入座,如果对号入座后译句实在不通,这时才可以采取一下意译,目的就是遵守约定的语言习惯。但无论如何,一个句子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否则就会失分。在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评卷人在评卷时是按得分点给分的,如果被定为得分点的词翻译错误,那么译文肯定会被扣分。

一、文言翻译的命题特点

1.分值:一般10分左右。

2.题量:一般情况下,选择两句以上作为考点,句子多为记叙或议论性的,尤以记叙性的为主。

3.字数:30~50字。

4.考查点:包含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也包含了对一些固定句式的考查。

5.难易度:文言文翻译是对考生文言阅渎能力的综合考查,难度较大,虽然一般考生都能了解句子的大意,但要想将它准确地表达出来,拿全分,还不容易。

[提示]虽然汉语言在长期演变过程中有种种变化,但文言与白话,它从根本上是同一种语言,文言文翻译不同于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它的传承性和稳固性是显而易见的,高考备考文言文翻译当以直译为主,顺着其条理与脉络直接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表达方式。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二、文言翻译的基本技巧

文言文翻译,我们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掌握六种主要方法,即留,删,对,调,补,找。

1.留。即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专有名词,如国名、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朝代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如:

(1)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日。(庄宗为帝号,要保留)

(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苌弘等为人名,保留)

(3)山涛居选官,举康自代。(选官为官职名,保留)

2.删。就是去掉那些没有意义的词语。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助词(凑足音节、句中停顿)、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如:

(1)夫晋,何厌之有。(夫是发语词,不译)

(2)吾所以遣将守关者,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防备其他的盗贼进来与不同寻常的事。其中“出入”偏在“入”,“出”没有实际意义)

3.对。即单音词对应替换为双音节词,旧有的文言词语对译成现代汉语。如:

(1)王军壁垓下。(壁:驻扎)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是故:所以;不必;不一定)

4.调。把文言文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调整过来,常见的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如:

(1)不我若也!(调为“若我”)

(2)求人可使报秦者。(调为“可使报秦人”)

(3)月出于东山之上。(调为“月于东山之上出”)

5.补。补出省略的语句或成分,尤其以主语的省略、介词的省略居多。如:

(1)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省主语)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谓语)

(3)竖子,不足与谋。(省宾语)

6.找。古文中使用借代、借喻、用典、互文等修辞手法以及委婉的说法等,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灵活、多读几遍,结合平时的课外阅读,贯通地译出。如:

(1)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借代,曹操水军)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借喻,边疆)

三、文言文翻译的关注点

(一)要有踩点意识

一个句子中,被列为得分点的词一定要翻译正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失分。为此,做题时应该首先根据这句话的分值圈出认为重要的点,力图把这些字首先翻译清楚。也就是说,出题人认为如果考生能把这些词译准,那么译整个句子就不会有大问题。

例1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2014年江苏卷《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译文]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浅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若乃”“薄世”“脆”“当”“也”是翻译中的难点,翻译时要当心:若乃,至于;薄世,浅薄的世人;脆,脆弱;当,担当,承担。由答案可知:首先要圈点出重点词语,然后字字落实,自然会增加翻译的正确率)

(二)关注一些特殊现象

1.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2008年全国卷I)

[译文]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句中“兄为君则君之”后一个君从词性上判断应该作动词,解释为用国君礼对待)

例2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2013年江苏卷《三国志》)

[译文]明帝问身边臣子安国在哪里,身边臣子用“李丰”来回答。(句中“左右以丰对”中“左右”要译为身边的臣子)

例3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译文]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句中“踪迹”解释为“追踪觅迹”,作动词用)

2.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造成失分。

例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2008年江苏卷《吴汉》)

[译文]等到获得皇帝召见时,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该句的主语是传主吴汉,召见他的应是帝王,可见原文“召见”前省去了“帝”)

例2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2012年江苏卷《伯父墓表》)

[译文]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其中贤于言事官远矣应理解为“于言事官贤远矣”)

例3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2011年江苏卷《陈公弼传》)

[译文](陈公弼)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庙,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句中毁淫祠数百区应理解为定语后置,顺序为“毁数百区淫祠)

例4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译文]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甚矣吾贫可知也,这是主谓倒装,应为“吾贫甚矣可知也)

3.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的内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例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古今异义,实词)(2008年江苏卷《吴汉》)

[解析]这里的“亲信”是“亲近信任”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常指“亲近而信任的人”。

例2晦(谢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

[译文]谢晦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句中“设备”是典型的古今异义,设备应理解为“设置防备”)

4.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例1土工侟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译文]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解说:“所以”,由指示代词“所”和介词“以”构成,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式,可译为“用来……的方式”)

例2 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2008年江苏卷)

[译文]近来告诫你千次万次,为什么面临事情的时候违背呢?(“何意”,由疑问代词“何”与名词“意”构成,询问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为什么”)

例3非若吏人、百姓然。(2008年上海卷)

[译文]不像官吏、百姓那样。(“若……然”,由动词“若”和助词“然”组成,表示比拟,可译为“像……似的”)

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何以……为?(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无乃……乎?(表示揣度语气,译为“恐怕……吧”)奈……何、若……何?(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孰与……(与……相比,哪个……)安……乎(哪里……?怎么……?)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与其……孰若……(与其……不如……)等。

5.修辞知识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有的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应采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式,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辞方式,就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例1峰极危者,必跃而居其颠;洞极遂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2002年高考上海卷)

[分析]该句中的“猿挂蛇行”是比喻的修辞方式,应译为“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如果不了解此修辞就很容易翻译错误。

例2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李密《陈情表》)

[分析]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四、常见翻译问题

例1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选自语文读本《庖丁解牛》)。

[错误译文1]即使这样,每到那复杂的位置,我看到它难办,就十分惊恐地进行戒备,视觉停止了,行动延迟了。

[错误译文2]即使这样,每每到了族那个地方,我看到很难办,很担心的样子引起警觉,眼睛停下来,行为迟缓。

[正确译文]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因此)集中到一点,动作(因此)缓慢下来。

致误的主要原因:一是忽视了上下文,致使“虽然”“行为”误译;二是“为”字的理解过于草率,没有从“为”自身、句式等角度细加分析,包括“族”等重点实词的不理解,这是很致命的;三是忽视了上下文的意脉,生硬地译为“视觉停止了”。

例2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2010年江苏卷《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错误译文1]直到死的那天,用出嫁时的衣服收殓,真过分啊贫穷的。(1分)

[错误译文2]死的那天,用出嫁时的衣服包裹着装进棺材,真过分我是如此贫穷。(2分)

[错误译文3]死的那天,用出嫁时的衣服裹好装殓,真厉害啊我贫穷的。(3分)

[正确译文]死的时候,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分析]此句分值为4分,由此可知,去除句意通顺一分,其余应该至少找出3个得分点。而事实上,在实际阅卷中,批阅者更注重字词的理解,对于整句话的要求有所降低,所以此句应至少找出4个得分点。通过分析不难看出,殓、甚、状语后置(以嫁时之衣殓)、主谓倒装(吾贫可知甚矣)都是重要得分点,其中有常见的实词和特殊句式,但是对于主谓倒装这样不常见、难度较大的句子则不容易把握,因此此句最后反馈得分较低。

(一)误译文言实词

例1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错误译文]立恭折断竹子,孔吹了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解析]此句中的“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是在连词“而”之前,连词后的“吹”是动词,因此”窍“与其相对应,也是动词,其名词义是“孔”,其动词义应是“钻孔”。

例2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错误译文]贤能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解析]此句中“贤”和“愚”本为形容词,但形容词是不能充当句子主语的,由此可以判定这两个词的词性发生了改变,应当是名词的功能。具体翻译时可用替换法分别译为“有才德的人”“愚笨的人”。

(三)误译文言虚词

例1 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

[错误译文]于是,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而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解析]该考生没有准确翻译“于是”一词,以为“于是”与现代汉语的“于是”完全相同。此处应理解为“在这种情况下”。

(三)语言不合规范

例1具言其子仁杰可用状,即召入宿卫。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责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仁杰从世祖,南征云南,北征乃颜,皆助劳绩。

[错误译文]贺责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责关进监狱。世祖闻之,吹胡子瞪眼,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解析]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吹胡子瞪眼”显然是口头用语。

(四)不辨感情色彩

例1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

[错误译文]无业人员,假托皇亲国戚手下之人的名义,常常在关卡渡口都市大设店铺,并征收商税。

[解析]“游手之徒”,有明显的贬义,而“无业人员”则是中性的,应译为“游手好闲的人”;“网罗”一般情况下译为“搜集”,是中性词语,但这里有贬抑色彩,“征收”则指政府依法收取财物等,这里译为带有贬抑色彩的“搜罗”“搜取”“索要”比较合适。

(五)误译原句语气

例1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错误译文]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没有谁能行。

[解析]译文把最后一句处理为陈述语气不恰当。从语境来看,这段话表示孟子拯救天下的责任感和高度的自信心,“五百的必有王者兴,其问必有名世者”,孟子以“名世者”自许,“舍我其谁也”,是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应译为“……呢”。

(六)误译分句关系

例1 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错误译文]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虽然年代很久了,但是应该小心地把它当作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让它受损和毁坏了。”

[解析]引号内部分,是一个没有关联词的因果关系的复句,“此五代时物也,古矣”说明砚年代久远,这是古物的重要标志,是“因”;“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是对待古砚应持的态度,是“果”。翻译时处理为含有“虽然……但是”的转折关系复句,是一种误解。

高考对文言翻译的考查,表面上看是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实际上是对文言文语句中的重要实词、重要虚词、词类活用及句式特点的综合考查,同时也是对语句所处语言环境的考查。考生做文言文翻译题时,不妨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检查,看看自己的译文是否正确。

当然对于高考来说,文言文是综合的考量。既考查综合理解能力,同时也是对知识储备的考查。为此,考生必须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将课内学习的重点篇目进行反复的温故,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这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猜你喜欢
词类现代汉语文言
一起来吹牛
“大力士”纸片人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大学英语词类教学研究及启示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现代汉语词类划分问题研究
认知语法下汉语词类划分的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