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内容依靠表现形式来实现

2016-05-14 09:21陈乃香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2016年3期
关键词:苏东坡参考答案赏析

陈乃香

[命题规律]

现代文表达技巧(又叫艺术技巧、表达特色、表现特色)类鉴赏题一直是制约语文成绩提升的一个瓶颈。此类题目分值高、难度大。对此类题型的畏难心理、长期以来的挫败感以及答题方法掌握不到位,使许多考生陷入束手无策的尴尬境地,常常只能望“题”兴叹。

这种题型,每年都考,分值一般为4~6分。这类题目的发问模式常常是:①……的好处是什么;②……的作用是什么;③结合上下文分析……的表达效果;④简要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⑤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画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

[技法揭示]

文本的表达技巧是丰富多彩的,有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方面的,也有结构技巧和修辞手法方面的,还有语言风格方面的,每一种技巧都有其特定的作用。

对于文本表达技巧的鉴赏是现代文阅读题中经常考查的一项内容,只要掌握了答题的规律就不难解答这类题目。答案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文本内容,达到了什么表达效果,需结合语境加以说明。为此,在答题时不妨这样应对: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有……效果。

[技法剖析]

一、确定表达技巧

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明确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高考现代文阅读(包括古代诗歌鉴赏)涉及的表达技巧,归纳起来,有下列五个方面:

①表达方式:叙述(人称、顺序)、描写(人物、景物;正面、侧面)、议论(举例、引用、对比、比喻、类比)、抒情(直接、问接)、说明五种。

②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等。

③表现手法:白描、象征、抑扬、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渲染烘托、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等等。

④结构技巧:点明题意、设置悬念、承上启下(过渡)、照应铺垫、卒章显志(前面几种高考常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置线索、总结上文、首尾圆合,等等。

⑤语言风格(特色):生动一质朴,含蓄一直白,幽默一严肃,整句一散句,豪放一婉约,口语化一书面语,等等。

例1《天目山》(散文)阅渎题: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9段作赏析。(4分)

相关文段:⑨母亲依然走在前面。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解析:该题题干明确提示“从表现手法上”进行赏析,因此我们首先要弄清“表现手法”有哪些,然后再其中选择一种加以赏析。本段文字既写了母亲上山这一现实中的场景,又写了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的回忆场景,显然一虚一实,虚实结合,现实场景的悲壮与回忆场景的欢快又形成了对比。

参考答案: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萧洪明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从“顺叙和插叙的交错运用”“衬托和对比”角度赏析亦可)

例2《被时间决定的讲述》(散文)阅渎题:以第3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色。(4分)

相关文段:③林的妻子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鸡栅,一群鸡涌到院子里。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激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然后她开始拿起扫帚打扫庭院,就像每天洗脸一样,对生活的敬畏含于其中。村庄的独特声息渐渐大了起来,那种类似于琴瑟的音乐之声,优雅,古老,节奏鲜明。这与城市庞大、庞杂的噪音能量不同,它代表着清淡、恬淡、恬静的基本秩序。林和大儿子一起,到院外的柿树上采摘柿子。邻居们做各自的事情,狭窄街道旁边的一块空地上,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一切劳动几乎没有语言的参与,似乎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交谈。然而,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对语言特色(语言风格)类专业术语的积累和理解。其次把握答题思路,即明确特点——文中实例——具体解说。本文语言平实洗练,简洁细腻,多用短句;形象生动,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蕴含丰富等。这些都是本文语言的特色,只要任选出两种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①形象生动。如“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漱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在精致的细节描写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鲜明生动。②含蓄蕴藉。如“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语言含意丰富,从而具有了多重思想情感。

二、明确表达内容

确定了表达技巧,接下来要考虑某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表现的内容,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考虑内容本身,就是要考虑某种表达技巧对人物刻画、事物特征、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二是考虑与主题的关系,可以考虑某种表达技巧对主题的强化、突出、升华、揭示等作用。

例3《苏东坡传》(人物传记)阅读题:本文在正面刻画人物的同时还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找出相关内容,分析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6分)

相关文段:苏东坡到任三个月之后,洪水到了徐州。王安石以前曾设法疏浚过黄河水道,但是空花了五百万缗,工程竞归失败,负责工程的人畏罪自尽。黄河现在是在徐州,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有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加强外圈的城墙。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苏东坡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起人心惊惶。他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这样把大家劝回去。此处不是细谈苏东坡建筑工程天才之所,不过也得说他是亲自参与了防堵工程的数字计算。在盘旋滚转的洪水势将越过东南外城墙时,他正在忙于加强城基和增加城高。完成这项工程,需要数千人之众。他亲身到军营去见指挥官。因为禁卫军直接受皇帝命令,苏东坡恳求他们协助。指挥官欣然应允。洪水威胁徐州城四十五天。在十月初五,黄河又回到旧水道,往东在靠近海州处入海,洪水才开始撤退。

百姓欢天喜地,感谢全城得救。但是苏东坡对临时的堤防感到不满,附以详细数字说明,修表呈奏朝廷,请求拨款,重建石头城墙,以防患于将来。空等好久之后,苏东坡修改了原定的计划,建议改用坚强的木材加强堤防,不再用石头。皇帝对他的成就特颁圣旨嘉许。

解析:通常情况下,传记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及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心理和技能。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侧面描写曲折含蓄,能唤起读者的想象,丰富人物的形象,达到以此显彼的效果。

参考答案:本文在正面刻画人物形象的同时还运用了侧面描写。①王安石曾设法疏浚黄河水道,付出昂贵代价,工程竞归失败,反衬苏东坡突出的治水才能;②劝回纷纷逃难的富有之家,说明苏东坡有一定的影响力;③禁卫军欣然相助,说明苏东坡富有感召力;④皇帝颁旨嘉许,表明苏东坡治水卓有成效。

例4《话说沉闷》(议论文)阅读题:本文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相关文段:②闷,往往由一种对是非善恶虽有所区分,但界限模糊且无所举措的中庸将就的态度生成;常常体现为一种不能引出新鲜活泼的新事物、新局面的过分“中规中矩”“四平八穗”的状态。沉闷有时如同宇宙中的“黑洞”,能将人的锐气与急迫感吮吸进去,在“平安无事”中消弭了进取与革新。一部沉闷的文学作品,可能不仅主题正当,而且结构严谨,文字流畅,但它毫无创意到甚至连“漏洞”都没有的地步,那令人厌倦的程度,说实在的,大大超过一部内容荒唐、漏洞百出的消闲读物。一个“闷人”,则可能从相貌、衣着到举止、言谈,都无可指责,但思想无新意、行为无光彩,与之相处,不能得益有助,倒也无害无累,友之不愿,厌之不忍,真真是反不如面对一个“对头”,倒能调动起自己的勃勃生机。

解析: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本段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在文中有何作用”,要结合本段具体内容,从内容上概述沉闷的弊端、危害;在结构上,可从下文论证内容可得出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

参考答案: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作用:①以黑洞喻沉闷弊端之大,也为下文写打破与冲出沉闷之难作铺垫。②以沉闷的文学作品为例且与消闲读物作比较,说明沉闷足以让人厌倦、厌烦,为后文写文学作品期待“超越沉闷”作铺垫。③通过对“闷人”“对头”的对比分析,说明人的生存、发展需要生气与活力,为下文写闷人最终自己走出闷境埋下伏笔。

三、分析表达效果

在前面两个步骤的基础上,还需要分析某种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有关表达效果,我们在第四讲中已经有说明,这里再强调一下。表达效果常常有:生动形象,委婉含蓄,幽默风趣,富有韵味,身临其境,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引发共鸣,激发兴趣,权威说服,等等。上述角度有关涉就要分析归纳,没有关涉就不必强答。

例5《柴禾》(散文)阅读题:第6自然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相关文段:(过去)柴禾是家力的象征。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那堆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待了二十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看见了。它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解析:该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极富情感的三个细节描写,层层渲染,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我的感情变化和感受。要结合文本内容和主旨来分析其作用。特别要关注的是运用反复手法使得这段文字画面生动,富有韵味。

参考答案: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韵味。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禾朽去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

例6《乌米》(小说)阅渎题:请赏析小说《乌米》中“我”的作用。(4分)

相关文段:⑦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⑧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⑨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

⑩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解析:“我”在文中的作用,可结合第一人称的几个常用的作用如“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线索”等方面作答。

参考答案:①“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②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写出乌米的苦难命运);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赞美乌米直面苦难、坚韧执著、乐观向上的品格);④“我”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

最后,特别讲一讲江苏高考语文试题中特殊的“赏析表达技巧”题。先请看下面的三个阅渎题及参考答案(原文略):

题1:文章第二段描绘乡村景象,请分析其表现特色。(散文《跟着炊烟回家》)

参考答案:围绕“炊烟”这一主体;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乡村的恬静幽美;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题2:“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散文《麦天》)

参考答案: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生动而富有韵味。

题3:文章第3节描写了家庭生活温馨的一幕,请简析其表达特色。(散文《在风中长大》)

参考答案: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采用拟人、比喻等修辞,运用细节,从视觉、嗅觉、味觉等多方面描写,表达作者对朴素简单的农村生活的留恋之情,使读者如临其境。

综合分析:根据上面三题的参考答案,解答“分析(赏析)表达技巧(表达特色、表达特色)”这类题目时,可采用“五步解题法”:第一步:围绕“××”这一主体(或: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第二步:指出所用技巧(直接指出技巧,不需要解说);第三步:明确所写内容;第四步:揭示文本主旨;第五步:分析表达效果(参见“句段作用题”)。

例7《灯笼草:大地上的静物》(散文)阅渎题: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第10段中画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6分)

相关文段:⑩在村里转转。我越发觉得老人的话富有深意。庄稼坍塌,河流消失,树木隐藏,村庄老去。空荡荡的村子,空荡荡的旷野,空荡荡的日子。就连那些鸡鸭们也早已不见了踪影,而虫子们的叫声则如海啸般扑来。放眼四围,各种莫名的草正涌过来,是绿色的海洋,是碧绿的潮水,当然,这群野草丛中闪现着灯笼草的身影。

解析: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本中心服务的。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语言是文本内容的载体,不论是评价文本的主旨,还是鉴赏艺术技巧,都离不开对语言的体味、把玩、涵咏。

参考答案:选取村庄这个代表性事物;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和内心感受的角度;描写了村庄衰落的情景;表达了对村庄被遗弃的痛惜;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

猜你喜欢
苏东坡参考答案赏析
妙语尝酒肉
苏东坡问路
千年英雄苏东坡
2017年6月七、八年级参考答案
2017年6月九年级参考答案
苏东坡学无止境
参考答案
步辇图赏析
参考答案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