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其
不少同学觉得,在语文训练上花了不少精力,可是考试成绩未必就有明显提高,为此颇为苦恼和沮丧。其实,出现这种情况,除了能力方面的原因,更有方法方面的问题。答题要求把握不清、表达不够规范就是其中不容忽视却又往往被疏漏的环节。
一、临考环节的规范
语文考试历来是高考的揭幕战,其分量之重,影响之大,不言自明。因此,临考环节的规范就显得尤为必要。具体说来,应包括以下方面:
(一)调适心理状态。十二年的努力,终于迎来高考的检阅,考生心情之兴奋、激动甚至紧张是可以理解的,但也要及时调控。一般来说,在等待考试的前半小时里(因为是高考第一科,语文考试要求提前半个小时进场),心情过于紧张、突然很不自信的同学,可以借助深呼吸、想乐事、默默哼歌、看风景(别人)、查用具等多种办法让自己稳定和镇静下来。平时语文成绩不够稳定的同学,还应当给自己一个心理承受力的准备,而不必老想着背诵什么名句、回忆什么知识。
(二)用好考前时间。考前5分钟发放考卷,除了完成必要的工作、准确地填涂考试信息的项目外,一般还有3分钟的剩余。我们可抓住这点虽不多却宝贵的时间,对试卷有个总体了解。基本程序是:整体(各类题型的设置以及所用文本材料,便于及时调整答题方案)浏览一局部(某一题类的题量、设计的问题)关注一个别(具体试题如写作材料、名句默写、选择题等)突破。当然,具体进度或程序安排应因人而异,不必拘泥。
▲特别要提醒的是,千万别耍小聪明,趁着这个时候偷偷做一、两道选择题。因为“考试开始信号发出前答题或者考试结束信号发出后继续答题的”被明确认定为“考试违纪”行为(见《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第二章第五条第三款),将被“取消该科目的考试成绩”(见第二章第九条第一款)。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冒如此之大的风险,实在不值!
二、阅读环节的规范
在考试过程中,我们首先要重视对试卷的高效而有效的阅渎。
众所周知,一份语文试卷,信息容量大,文本类型多(包括文言散文作品、古代诗词作品、现代文学类作品、现代论述类作品或实用类作品、写作导引材料等),而且,阅读的质量(对文本材料熟悉的程度)直接影响到理解的程度和答题的效果,所以阅渎环节的高效性和有效性不容小视。
对此,我们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要保证阅读时间。充分的阅渎是准确深入地理解、答题的必要前提,文本未渎完、未读懂,如何能保证准确理解文意?又如何保汪思考的到位和答题的质量?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大家都懂,然而,实际操作时,许多同学却是急功近利,不想或不肯在阅渎上投入必要的时间。
根据相关测试,高中生了解性阅读的速度一般为250字/分钟,考虑到考场环境的安静程度和阅读者的专注程度,实际阅读速度会再快些,二次阅读(理解性阅读或找寻性阅读)的速度会更快。因此,对文本进行两次阅读所需的时间,不到该项答题用时的一半。语文考试时间通常分配如下:写作不少于50分钟,文言文阅读20-25分钟,现代文大阅读20-25分钟,小阅读20分钟,古诗鉴赏10分钟,基础知识(含默写)15分钟。也就是说,身在考场,你尽可以定定心心地将文本材料读上两遍,再答题也不迟。走马观花、盲目拼凑必然要付出解答缺漏甚至错误的代价。
二是要掌握阅读策略。肯阅读还要会阅读,所谓“策略”,一指对文本至少进行两次阅读(基础薄弱的同学甚至可以出三遍)。先一步作了解性阅渎,熟悉文本内容,如记叙性材料中写了哪些人,先后记了什么事,经过哪些地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如何,意象或抒情对象有什么寓意,写作意图大概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开头结尾有什么特点,等等;又如议论性材料中谈的是什么话题,作者持什么态度,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文章展开的基本思路是什么,等等。第二步作理解性阅读,带着题目回归文本,确认答题的信息区域,思考答题的表述方式。因为有了第一遍阅读打下的基础,我们在思考部分覆盖全篇内容的问题时就会心中有谱,不易疏漏。
“策略”还包括因文定法。不同的文本材料,各有其语言特点,阅读时应有区别地对待。古文材料因为主要障碍在语言的差异性方面,所以应适当放慢阅读速度(第一遍阅读速度可降至150字份钟)。此外,诗词材料虽然篇幅短小,但文字精练,意象之间、诗句之间往往有着较大的跳跃性,阅读时要注意咬文嚼字,对词语含义、意象构成、情境特点、情感表达等细嚼慢咽;文言散文一块要特别注重借助特定语境结合日常积累来合理准确地推断重要词语的含义,特别是细心推敲要翻译的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特点。现代文材料的阅读,则应强调整体理解和局部细化相结合,为概括类试题做好准备。
三是要运用阅读标记。俗话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在考场中同样必要。每个大项的阅读材料毕竟有着相当的篇幅,短时间内确实存在难以前后兼顾的困难,所以,用不同的线条、图形来勾画批注文本中的有关信息,可以较好地避免后面具体答题时找渎的遗漏,并节省时问,甚至还能启发我们去合理地归类和提炼。再说,语文试卷(非答题卡)不存在卷面整洁的要求,边阅读边直接在上面做一些提示性的标记,是完全可行的。
三、审题环节的规范
审清题意,充分理解题干的答题要求,特别是准确把握住其中可能存在的隐含性信息,是保证理解质量、消灭无谓失分的环节。许多同学认为审题是写作方面要关注的事,与阅读理解的关系不大,这实在是极其危险的想法。
且看江苏近年语文考卷的一些题干要求:
例1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2015年卷,第9题)
例2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2015年卷,第10-1题)
例3 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2015年卷,第10-2题)
例4 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2015年卷,第12题)
例5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5段中“孱弱”的含意。(2015年卷,第13题)
例6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2015年卷,第14题)
例7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2015年卷,第15题)
例8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2014年卷,第16题)
例9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2014年卷,第10-1题)
例10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2014年卷,第12题)
例11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2014年卷,第13题)
例12请结合对文末“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理解,阐释“乾坤草亭”的内涵。(2014年卷,第18题)
例13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15个字。(2013年卷,第3题)
例14有研究者对200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两个方面进行了统计。比较图表中两组数据,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归纳出一个结论。(2013年卷,第4题)
例15联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请分析“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这句话,并说明它表现了何容什么性格特点?(2013年卷,第13题)
例16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2012年卷,第10-2题)
不难看出,命题人在制题时会根据文本特点和阅读类型,设计有着不同形式和要求的题干,来多方面考查我们的多种能力。
所以,在处理审题环节方面,我们要注意做到以下三点,这样才能迅速而准确地审清命题人的意图,扫除因人为的因素而造成的答题疏忽或错漏。
一是抓全题干中列出的答题要求。审渎题干时要做到对其中的限制性条件和答题要求看仔细,全掌握。如上文例1要求概括“特点”;例5要求“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意”;例6要求确定“叙述线索”及其设置的“作用”;例8要求对指定段落的行文层次条理加以梳理后“概述”;例12中的“结合”要求先理解“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含意,再由此“阐释‘乾坤草亭的内涵”;例13的要求包括语言风格(“平实”,浅易朴实)和字数(不超过15个字)两项;例15的要求最丰富:一要理解“两处画线的句子”中的关键句“他不能这么办”“他不想改他的毛病”的意思,二要分析题干所给句子的含义,三要说明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是认准题干中规定的解答类型。每道试题看似面目相似,却有着思考方向和答题思路等方面的启发性或限制性,审题时应看清楚,想明白。如例2明确要求“概括”,需在找寻文本全部信息的基础上提取、归纳。例7明确要求“探究”,需对指定对象从不同角度加以深入研究并分条阐释。例4、例10、例11、例16看似都要求分析,其实各有不同:第一个要求的是对相关段落内的提示信息加以汇集,再从中合理提取要点;第二个要求的是“具体”落实五段文字中人物心理(“绝望”)状态的组成要点;第三个要求的是围绕关于“周围人”的描写内容,先掌握其“特点”,再体会其“作用”;第四个要求的是对文本(诗句)信息的整合。
三是挖出题干中包含的隐性信息。有些题干对思考回答问题的要求没有直接明确地表达出来,我们在审题时还需多长一个心眼,敏锐地发现其中隐含的信息。如例3则暗含对“赏析”方式(抓住所用的表现手法,体会由此产生的表达效果)的了解和确认;例9的要求中就隐含着对第一首诗中作者出现的前后不同的情绪状态的把握,这样“变化过程”才能落到实处;例14中要想“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归纳出结论,首先就要懂得统计分析200多位作家中人数最为集中的处女作发表和代表作发表时的年龄段,以及之间的年龄差距。
写作方面的审题环节更是马虎不得,江苏高考作文阅卷负责人何永康教授曾经反复告诫:“深刻、准确地揭示题意的内涵,仍是‘审题的必然要求。花工夫分析、探讨题目,推敲意旨,是佳作产生的前提。”“审题搞偏了,搞错了,将是何种结果呢?……审题搞错了,最高16分;审题搞偏了,最高26分。”
江苏近两年一改以往命题作文的形式,采取了新材料作文。这虽然在审题难度上有所降低,但如何做到精准,仍是大家特别关心和急于解决的问题。因为命题材料的多样性,个体解读的差异性,所以审题方法并无一定之规,而常见的有如下数种,仅供参考:
一日“提炼中心法”,就是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来作为文章的主旨;
二日“抓关键句法”,就是抓住材料中结尾处的议论性语句或总结性语句来思考提炼;
三日“由果溯因法”,就是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从而确定最佳立意;
四日“由物及人法”,就是在富有寓意的材料中由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五日“分析关系法”,就是抓住材料中存在的某种关系如依存关系、主次关系、取舍关系、条件关系等,帮助明确立意取向。
总之,审题工作到位了,立意、作文才会不离谱。
四、表达环节的规范
妥善地表达是考试流程中的终极环节,是将经过了认真阅渎、深入消化、积极思考后的结果有效外化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它将直接关系到该题的得分情况。因此,保证这道程序的规范性尤为重要。
说到表达的基本原则,一言以蔽之,就是“要什么就答什么,答什么就像什么”。而在实际操作时,为了保证答题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我们建议处理好这样几点:
第一是抓住要求逐一落实。从上一节的分析可以知道,题干要求存在着答题点多(如例6、例11、例13等)甚至隐含性强(如例9、例12等)等特点。自然地,表达时也要一一予以落实才能避免无谓失分。所以,这个要求看似多余,对粗心者而言,却很有必要。
还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就是要根据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格式。请看这样的例子:
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2014课标卷I,11-2)
这与上文例16的要求相近而不同:本题的回答必须体现“性格”特点,用短语来组成答案要点;例16在形象概括上则不受性格特点限制,还可以加入情状、心理、行为等信息,而且要用“刻画了……的主人公形象”句式来答题。(例16参考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第二是依据题型正确应对。从上节所列种种例题的要求来看,考题的题干有着多种类型,需要我们在答题时充分尊重,有效对接。列举如下:
选择题的解答要在掌握不同考点的考题命制特点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排除(反推)法。如果是组合式选择题,应利用不同选项中的组合特点,配合文本材料的信息来综合判别。
默写题尽管被视为技术含量最低的题型,但也容易失分,原因之一是笔画不清楚,或者是笔画太多,如“曦(月)”“萦(岩)”等;或者是形体太似,如“氵”与“讠”,“天”与“夭”,“竞”与“竟”,“千”“干”“于”,“己”“已”“巳”,“戊”“戍”“戌”“戎”等。原因之二是词序相混淆,或是与现代汉语用词混淆,如“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诗句)、“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诗句)、“两情若是久长时”(秦观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叶绍翁诗句)、“江山代有才人出”(赵翼诗句)等,其中的画线词语与现在的习惯说法显然有别;或是与他人诗句混淆,如“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诗句)与“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诗句)、“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诗句)与“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诗句)等。所以,答题时要保证记忆无误,字迹工整,笔画到位。
古文翻译题,要求在准确把握句子结构(词语和句式)的基础上,本着“字字落实”的原则,将实词和重要虚词的词义一一落实;如果句式上有特殊之处,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加以调整;同时,应注意译文的通顺(高考有时会将译文句子的通顺作为得分点)。所以,稳妥的做法是先在草稿纸上试译,再作必要的推敲、梳理,待补充、调整到位后再誊写到答题卷的相应位置。
概括题,要求对文本中包含的信息进行梳理归纳。文本中要点信息显性的,可以摘录;隐含的,需要自我提炼整合。有一点要牢记,就是概括题不能完全照抄原文,应学会作句子的用词、成分、结构等方面的技术处理。
文章(段落、诗歌)思路题,要求结合文本的整体或局部内容,借助相应文体的基本特点,先准确理解和划分全篇或全段的层次,再归纳层次大意,而后形成答题要点。要特别注意:在表达每层内容要点时,务必加上表示先后次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然后/接着/再”“最后”等)。
作用题的解答,先要把握所涉段落或语句的情况,如内容要点、表达方式、所处位置等,再就是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相关文字的作用。内容上先说本身的要点,再谈对主题、情感、形象、环境、情节等方面的影响;结构上要根据自身位置,或从上文、开头、标题,或从下文、结尾等多方面理解。当然,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答题要点,不可一概而论。
含意题往往利用的是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句子,所以突破口有两点:一是抓住上下文的内容,来揣摩有关词语或句子的内涵;二是抓住本词句的特点(如修辞手法、句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有强调意味的虚词等),将深奥的意思浅显化、抽象的意思具体化、复杂的意思简单化。需提醒的是:含意题要的是解释、说明,不能与分析(赏析)题的要求和答题方式混同。
赏析题的选材是文本中的描写性词句或抒情性词句,解答的切人点有“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手法有两层含义:一指修辞手法,一指描写(或抒隋)手法。答题时应视具体文字而确定具体手法。效果分析则要将所用手法的通用效果和具体语境的特定效果相结合。
探究题重在找到合理的探究点。虽然类型比较复杂,但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根据文体特点,找到与需要探究的问题有密切关联的方面,以此作为探究的角度,去思考、理解,并组织答案。例如这两年江苏所考探究题,均从文本结尾处着眼。细读答案要点,可以发现,它就是抓住人物自身(安娜、何容)的行为、与之相关的对象(朋友、作者)的情况、所要表现的文本主旨等方面来组织的。
比较题应在明确比较的对象、角度、要点等信息的基础上,有序、逐一地落实,再组织答案。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两点:一是用来比较的信息要点的对应性;二是根据要点分条组织,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讨论题要重点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首先要明确态度(表态),最好是顺应文意而确定态度,不必标新立异,这样解说理由时可得到文本的许多帮助;二是阐述理由时做到充分而合理,并分条列出。
第三是切分要点合理组织。语文考卷中主观题部分都在2分以上,甚至第六项(现代文小阅读)的三道题每题均为6分。所以,对这些高分值的题目,一定要注意切分要点。一般说来,以2分为一个要点单位最为常见(有少数试题以1分或3分为单位,单数分值题按上限数处理),可由此初定要回答的具体试题的要点数。这样,从文本中找寻信息组织答题就比较靠谱。
当然,在具体答题过程时,还要注意做到合理组织:①加上序号。因为答题包含有几个要点,加上序号就既有助于自己掌控,也有利于阅卷老师量分;如果在序号前记得空1~2个字格,会更方便阅卷老师迅速了解答题要点,获得良好印象。②排好顺序。如果遇到思考结果超过预定数量答题要点且又难以定夺的情况,要注意排序,将所列要点中最重要的最切合题意的部分先行写上。③分行回答。如果题干要求中包括两个以上需要回答的要点,应采用分行回答的方式,将每个要点隔开,这样既不会遗漏要点,也能给老师好的印象。④不出题框。高考是网上阅卷,考卷都要扫描,再划块批阅,如果不遵守答题框线的限制,很容易造成因显示限制带来的损失。⑤控制字数(篇幅)。注意答题语言的简洁,应在画线区域内完成答题。不加节制甚至挤占框(行)内空白处,不仅容易让人反感,也很容易因看不清楚而使阅卷人漏判得分要点。特别是有字数规定的试题,更要注意严格遵照(要看清是对每个要点的字数要求,还是对总体答题字数的限定)。当然,也要防止另一种极端——苟简(过于简略),因为这样会让人怀疑你的答题态度和理解深度。
写作方面的规范表达,至少应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文体特征要分明。高考作文通常是不限文体的,但这只是说考生可以自选,并非说不要。实际上,从历年高考作文评分细则来看,文体特征分明是底线之一。所以,我们在写作中,要牢固树立文体意识,或突出剖析阐述,注重结构的严谨语言的精练;或强调描写叙述,彰显结构的灵动语言的风韵。一旦左右摇摆,文章就成了四不像,得分岂能像样?
行文脉络要清楚。一篇高考作文,除了要有鲜明的文体特征,还要体现清楚的文脉。议论文要注重前后层次各自的独立性和逐层推进之间的逻辑性,保证辩证分析的合理性;记叙文要体现起承转合的把控能力和细腻传神的描写功力,切忌违背生活本身的逻辑去胡编乱造。优秀作文总能让人享受作者睿智的思维品质和机巧的架构能力,
开头结尾要打磨。高考作文阅卷的平均用时是每篇90秒左右,如何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让他再多看你的作文一眼?拟好题、开好头、收好尾,这三个环节要好好打磨。一般来说,标题上记叙文可力求鲜活,多一份书卷气;议论文则力求鲜明,多一份逻辑性。记叙文开头可异峰突起,议论文由头可多接地气。记叙文收尾简洁却多留余韵,议论文结尾有力却不妨巧妙扣题(料)。当然,如果能好好打一打草稿,努力做到“不走寻常路”,相信效果会更佳。
细枝末节要完善。篇幅、错别字、文面等因素,虽与作文内容没有直接联系,属于细枝末节的问题,处理不当同样会酿成大错,所以应尽力完善。
关于篇幅,高考作文要求“不少于800字”,如果因为时间紧张,实在完不成规定字数,那就一定要想办法保证作文完篇(结构完整),因为姚明是人,武大郎也是人。是否完篇,评分差距明显: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46分(不满100字,0~5分;200字左右,6~10分;300字左右,11~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为了防止阅卷老师的误解,还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在作文末尾用省略号,这会让人以为文章没有完篇;二是不要用一行一句的诗歌或排比句为刚好800字或稍微超过一些字数的作文来结尾,因为会有凑足字数之嫌。
关于错别字,高考有明确的规定:每错(别)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但是要命的是,错别字一多,会给人语文素养不足的印象,显然就有降低档次之虞甚至不及格的风险。所以,易犯笔误的同学应争取在作文写完后通渎一遍,消灭低级错误;或者在写作时遇到拿不准的词语,马上换用其他词语。
关于文面,应力求工整清楚。卷面脏乱,书写潦草,扫描后会将效果放大。面目可憎,又怎能令人心生愉悦?这只能使本已紧张疲惫的阅卷老师“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顺带说一句,不要忘记写上标题。不写作文题目的,也是要付出“扣2分”的代价的。
要之,无论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还是在实际考试的进行时,如能做到“心中了然,笔下井然”,相信你会有较为满意的收获。
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