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锴桢
(北京大学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
量词“部”的来源、用法及认知阐释
葛锴桢
(北京大学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
摘要:本文从“部”的本义出发,探讨了量词“部”的发展来源,并从古汉和现汉中总结与量词“部”搭配的名词类别。“部”通过转喻,将由各部分组成为整体的这类名词进行范畴化,形成其搭配体系。与量词“本”与“台”进行对比,发现量词“部”范畴化后的名词内部具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分。
关键词:量词;部;认知;转喻
一 、引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量词因其数量多且搭配杂的特点成为教学中的重难点。汉语学习者对汉语诸多量词的功能感到不解。关于量词的功能,宗守云(2014:102-121)在梳理了个体化说、双音化说、明确化说等观点后,提出了量词的范畴化功能,认为量词的最基本功能就是把名词所代表的事物归为一类,并从类型学、语法化和认知论三个视角得到验证。在已有研究中,也有文章从范畴化角度对一些量词的用法作了认知方面的阐释,如量词“口”(熊仲儒2003)、“副”(李计伟2006;宗守云2007)、“根”(李计伟2010)、“条、根、道”(周芍、邵敬敏2014;宗守云、赵东阳2015)等。本文之所以基于这一视角选取量词“部”作为研究对象,有三方面原因:
1.从本体角度来说,量词“部”所搭配的名词类别多样,从范畴化角度可以对这些名词做出归类,便于学生理解与使用。而且“部”与其他量词的使用有重合之处,需要探索它们之间的使用差异,如搭配书籍类名词时与“本”的差异;搭配戏剧类名词、机械类名词时与“台”的差异等。
2.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多将其与其他量词如“台”、“场”等量词进行对比研究,但结论多停留在用法表面,而未对其深层原因进行探讨。杜亚鹏(2014)虽然从认知角度分析了“部”与“台”的语义特征,但其将“组织、配置”作为“部”的两个语义特征仍有可商榷之处。
3.从习得角度来看,学习者对量词“部”的用法仍有困惑,尤其是与其他量词的使用差异方面,例如*本文的偏误语料均来源于北京语言大学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语料规模为424万字。:
(1)这篇{CC部}短文里的三个和尚都想依靠别人自己不想干活,结果三个人喝的水都没有了。
(2)我看这个{CC部}节目,就感到全世界的国家应该解决这问题。
(3)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斯米坦那》(smetana),它是一部{CC本}关于比利时的一个作曲家一生的作品。
(4)跟他们一起看一部{CC遍}电视连续剧,他们说新一代的这个对那个不对,这个顺眼那个不顺眼。
前两例中是不该用而用“部”,后两例中是该用而未用“部”。从中可以看出学习者对文章作品类名词和影视节目类名词与量词“部”的搭配使用方面仍有困惑。
基于以上三方面原因,本文将从“部”的本义出发,探讨量词“部”的发展来源,进而从认知角度解释其与各类名词搭配的原因,最后通过与其他量词的对比来突显其使用特点。
二、量词“部”的发展来源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部”字下分为9个义项,分别为:①部分;部位。②中央政府按业务职能划分的单位(级别比局、厅高)。③一般机关企业按业务划分的单位。④门类;种类(多指文字、书籍等)。⑤军队(连以上)等的领导机构或其所在地。⑥指部队。⑦统辖;统率。⑧量词a)用于书籍、影片等;b)用于机器或车辆。⑨姓。这九个义项中,除了第七项为动词用法,其他均是名词或与名词相关的用法。但它们之中哪一义项为核心意义或本义不得而知。因此我们需要从字源中寻找线索。从造字法来看,“部”为形声字,从邑,咅亦声。《说文解字》对“部”的解释为:天水狄部。即天水郡狄部所在地。但这是否为其本义还值得商榷。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提到:“部之言簿也,分簿之也”。即认为“部”有分开之义。另有一些对古文的注解中也有类似说法。例如:《荀子·王霸篇》:“如是,则夫名声之部发于天地之间也。”唐杨倞注:“部当为剖,谓开发也。”柳建钰(2015)通过对从“咅”得声字的分析概括出,从咅声多训背、增或开。这为我们理解“部”的本义也提供了旁证。结合“部”字的形旁和声旁,可推出其本义为“某一地域下分出的下级行政单位”,这一意义本身就包含了“整体与部分”的背景信息,这也为其可引申为“部分、单位、门类、部队”等意义提供了意义基础。从古代汉语语料*本文的古代汉语语料均来自于古籍语料库,语料规模约为一亿字。中来看,在检索到的673条含“一部”的语料中,“部”作为量词主要与三类词语搭配使用:一,乐队或乐器类词语,共有436条语料;二,书籍类词语,共有172条语料,三,部队类词语,共有46条语料。例如:
(5)可赠信威将军、左卫将军,给鼓吹一部。(魏晋六朝/梁书)
(6)念精治五经,著一部子书,令后世知其为文儒而已。(魏晋六朝/抱朴子)
(7)邓晔将二万余人从阌乡南出枣街、作姑,破其一部,北出九虎后击之。(汉/汉书)
例(5)中“鼓吹一部”是“部”称量乐器类词语最常出现的一个短语,共有181条。“鼓吹”作为古代的一种乐器合奏,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组合关系,这种语义特点与“部”的语义背景信息相吻合,故成为常用搭配。同样,书籍因其种类或门类的特性、军队因其编制的特点,都与“部”的整体与部分的背景意义相吻合,因而可以组合搭配。也就是说,量词“部”是对由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性名词的范畴化。图1是量词“部”的来源图示:
图1 量词“部”的发展来源
三、量词“部”与各类名词搭配的认知机制
上文简述了量词“部”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搭配的名词类别,主要有书籍、乐器和部队三种。在现代汉语中,其搭配的类别有所改变。检索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下文简称CCL语料库)发现,与量词“部”搭配的词语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书籍类,如著作、作品、传记、小说、诗集、通史、散文集、词典、法律、宪法等。
2.文艺作品类,如电影、戏剧、电视剧、纪录片、交响乐、广告片、MV等。
3.机械类,如电话、手机、机器、计算机、电梯、照相机、汽车等。
从数量上来说,这三类成递减的序列,即量词“部”与书籍类名词搭配的语料最多,其次是文艺作品类,最后是机械类。从古汉与现汉的搭配情况上来说,书籍类名词与“部”的搭配得到了沿用,并成为最常用的搭配。文艺作品类名词可看作是古汉中与乐器或乐队类名词的延展,这体现了词语使用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古代人们的娱乐生活主要包括乐器演奏或乐队舞蹈演出,而现代社会娱乐方式已扩展到电影、电视剧等方面,虽然在词语选择上古汉之间有差异,但它们在功能上是一致的。古汉与现汉之间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第三点,即古汉中“部”可与表军队、部队词语连用,而现汉中“部”可与机械类名词连用。同样,这与社会的发展有关。在古汉中,“部”可称量表军队、部队词语是与其本义有关。如上文所述,“部”本义表某一地域所分出的下级行政单位,这种从整体中突显部分的特点通过转喻促动了它作为量词用法的产生,来对具有这种特点的名词进行范畴化。而一个行政单位中军队具有重要的位置,且具有可划分的“部分”特性,因而用“部”来称量。正如宗守云(2014)所述,范畴化是量词最基本的功能。本文将据此讨论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名词如何进行范畴化从而可与量词“部”搭配使用的。
宗守云(2011)论述了量词范畴化的动因包括隐喻、转喻、图示转换和规约意象。具体到量词“部”,我们认为转喻是主要动因。这是因为,与其他常用量词不同的是,“部”的本义不具备具象性,它不像“根”、“条”、“粒”这些量词一样可以通过其自身的具象特征进行隐喻而产生相应的量词用法。从它的本义可提取的抽象特征是“分离出来的部分”,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相关性。可以说,“部分”是其核心意义,这也体现在《现代汉语词典》对“部”的义项编排中,即第一义项为“部分;部位”。基于“分离出来的部分”这一抽象特征,通过转喻,即利用事物之间的相关性,量词“部”可将具有这一抽象特征的名词范畴化。首先,书籍类名词之所以可用“部”来称量,可从古汉语料中找出线索,例如:
(8)属五月五日,百僚上馈,多以珍玩,威献尚书一部,微以讽帝。(魏晋六朝/北史)
(9)求撰集古来文字,以许慎《说文》为主,及孔氏《尚书》、《五经音注》、《籀篇》、《尔雅》、《三仓》、《凡将》、《方言》、《通俗文》、祖文宗《埤仓》、 《广雅》、《古今字诂》、《三字石经》、《字林》、《韵集》、诸赋文字有六书之谊者,以类编联,文无复重,统为一部。(魏晋六朝/北史)
例(8)中“尚书一部”,《尚书》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这种文献集的特点与“部”的抽象特征相关,即由各部分所组成的一个整体。例(9)更能体现这一点,在列举了众多书籍名称之后,“统为一部”,更清晰地体现了由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的特点。也就是说,书籍的文集或汇编的特征与“部”的“分离出来的部分”这一抽象特征相关,因此可以用“部”来称量。
同样,古汉中乐队或乐器也具有通过各部分组成的整体的特征,除了上文所举的“鼓吹一部”之外,还有“女乐一部”、“金石丝竹乐一部”等,这种由部分组成整体的特性使其可以由“部”来将其范畴化。而正如上文所说,由于社会生活方式的发展,电影、戏剧等作为现代生活娱乐方式的主要形式是古代娱乐方式“鼓吹”、“女乐”的延伸,因此也可以由“部”来称量。而就其词语本身来说,电影、戏剧等的制作也是团队合作的成果,也体现了部分组成整体的特征。
至于机械类名词,可以从机械的特征来寻找相关性。机械的特征是一种人为的实物构件的组合,各部分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这与“部”的抽象特征也有相关性。通过转喻可用“部”将机械类名词范畴化。这里我们没有如《现代汉语词典》中所说将车辆类词语单列出来是因为汽车是机械的一类,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车辆类词语都可以由“部”来称量。
预警管理是系统的后台配置模块。本模块基于MVC设计模式,对用户、监测站点、预警门槛值、预警类型、预警消息等信息,能够针对不同时段、不同测站、不同地区进行方便灵活的详细配置,从而修改数据管理与分析引擎的建模和分析策略模型,对预警系统进行管理。
总的来说,量词“部”与各类名词搭配的动因在于转喻。通过转喻,将由各部分组成为整体的这类名词进行范畴化,形成其搭配体系。从范畴化的途径上来讲,表现为由散体物名词到整体物名词。在古代汉语中,“部”在称量书籍或乐器、乐队时,这些名词在形式上还可看出其分散的性质,如“鼓吹”、“金石丝竹”等,但到现代汉语中,无论是书籍、文艺作品类名词还是机械类名词,都是作为整体物名词出现的。
四、量词“部”与其他相关量词的对比研究
宗守云(2011)在论述量词范畴化的动因时提出,在量词和名词的选择关系中,一名多量现象往往是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事物的结果,由此而形成的规约意象就不同。在前文中,我们总结了量词“部”可搭配的名词类别,不难发现这些名词中也存在一名多量的现象。如书籍类名词也可与“本”搭配,汽车可与“辆”搭配,机器可与“台”搭配等。在此我们通过这些量词与“部”的对比来看它们各自可形成怎样的规约意象,从而对它们各自的特点有更清晰的认识。
1. 量词“部”与“本”的区别
“部”与“本”都可与书籍类名词搭配,但二者对书籍类名词的选择有所不同。通过查询CCL语料库,我们将二者与各类书籍类名词的语料数列为表1:
表1 “部”与“本”和各书籍类
表1显示,“杂志”、“账”的典型搭配量词为“本”,“长篇小说”、“法律”、“宪法”的典型搭配量词为“部”,通名“书”倾向于用“本”,而“作品”则倾向于用“部”。另外,与史料性书籍搭配时,倾向于用“部”,如“一部文学史”、“一部奋斗史”等。从这些书籍类名词的外部感官上看,与“本”搭配的“杂志”和“账”比较单薄,与“部”搭配的“长篇小说”、“法律”、“宪法”等比较厚重,这一观点可以从量词“本”与“小说”和“长篇小说”搭配语料数的差异得到验证。从这两个量词的语义来源上讲,量词“部”因其本义“分离出来的部分”的特点,将具有“由各部分组成的整体”这一特性的名词范畴化,具体到书籍类名词而言,它们在外观上显得比较厚重,内容上比较丰富。而“本”的本义是树根,通过隐喻引申为事物发展的基础、源头,再进行词性引申为动词根据、遵循,进而引申为名词所依据的经典、册子,其量词用法正是由此引申而来。因此,“本”作为书籍的量词与书籍本身引经据典的特性相关,而对书籍本身的内容或组成部分并无要求。
由此可见,与量词“本”相比,量词“部”突显书的厚重性,因此诸如“长篇小说”、“法律”、“宪法”、“文学史”之类内容丰富、由多个篇章或部分组成的书籍类名词是“部”的典型搭配。这也解释了本文开头所列举的留学生偏误情况,例(1)中“短文”不具备厚重性的特点,且严格意义上并不是书籍,故而不与“部”搭配。例(3)中“作品”与“本”搭配不能完全定义为错,但从语料统计结果上显示,虽然存在一名多量的现象,但也存在一定倾向性,具体到这里而言,“书”倾向于用“本”,“作品”倾向于用“部”。
2. 量词“部”与“台”的区别
表2 “部”与“台”和七个名词搭配的语料数
表2显示,“机器”、“电视机”的典型搭配量词为“台”,“手机”、“电视剧”的典型搭配量词为“部”,二者与“车”和“戏”的搭配数量相差无几,但通过分析其具体语料可发现二者突显的侧重点不同。例如:
(10)每一部戏对我们创作者来说都是一次难忘的人生经历。(2000年人民日报)
(11)只有大家同唱一台戏,这台戏才能唱好。(1994年人民日报)
例(10)中“一部戏”突显的是戏的创作过程,例(11)中“一台戏”与“唱”搭配突显的是戏演出的舞台。这种差异也与两个量词的来源有关。如上文所说,“部”突显的是由各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例(10)中“创作”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台”的量词用法引申自其本义“方形平顶的瞭望高地”,因此量词“台”是将突出平面上物体或事物的名词范畴化,如“一台戏”、“一台手术”、“一台节目/演出”等,而且其中有些有相应的含“台”语素的词语来表达其发生的场所,如“戏台”、“手术台”、“舞台”等。这也就解释了二者在名词选择搭配上的差异。“手机”虽然也常位于平面物体之上,但因其体积小,不易突显平面这个意象,因而“部”成为其典型搭配。“节目”因其演出的性质需要舞台,“电视剧”则不需要一个舞台来呈现。这相应解释了为何例(2)中不应用“部”、而例(4)中需要用“部”的原因。
同样,“车”选择“部”或“台”也体现了一种视角的选择,不过对“车”来说,最典型的搭配是“辆”,在CCL语料库中“一辆车”的语料数共有1008条,远超过“部”与“台”和“车”搭配的语料数。只是因为“车”因其也同时具有“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和“平面上的物体”这两个特征从而也可与“部”与“台”搭配。因此当具体语境需要突显其中某一特征时,可选择更为合适的量词。
简而言之,当突显物体是由各部分组成的整体时,用量词“部”,当突显位于平面上的物体或事物时,用量词“台”。
五、结语
本文从“部”的本义出发探讨了量词“部”的用法来源,指出“部”是对由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性名词的范畴化,其范畴化的动因主要是转喻,途径主要是从散体物名词到整体物名词。在现代汉语中“部”可搭配的名词主要有三类,即书籍类、文艺作品类和机械类名词。通过与量词“本”与“台”的对比研究,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部”所搭配名词突显的特点,且通过语料查询发现,量词在将名词范畴化的过程中,这些范畴化后的名词内部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分。具体到“部”而言,“长篇小说、法律、宪法、电影、电视剧、手机、电话”等名词为这个范畴内的典型性名词,它们的共有特征是更能突显“由各部分组成的整体性”这一特性;而“车、电视机、计算机、机器、书”等是这个范畴内的非典型性名词,它们都不只可与“部”搭配,或为通名,如“车、书”,或不易突显这个范畴的典型特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能将量词“部”的这一特点告知学生,或许对他们理解其与各类名词搭配的用法更有帮助。
[参考文献]
[1]杜亚鹏.量词“部”和“台”的认知语义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4,(2):44-46.
[2]李计伟.量词“副”的义项分立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6):72-77.
[3]李计伟.论量词“根”的形成与其认知语义的多向发展[J].语言研究,2010,(3):34-38.
[4]柳建钰.从“咅”得声字初探[J].国学学刊,2015,(3):43-49.
[5]彭淑莉.量词“场”和“部”的多角度分析[J].现代语文,2010,(1):132-133.
[6]王茜.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相似量词适配度研究[J].现代语文,2014,(11):112-114.
[7]熊仲儒.量词“口”的句法认知基础浅探[J].巢湖学院学报,2003,(2):96-100.
[8]周芍,邵敬敏.近义量词“条、根、道”的三维解释与组合机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1):81-88.
[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0]宗守云.从范畴化过程看量词“副”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J].世界汉语教学,2007,(4):21-32.
[11]宗守云.量词的范畴化的途径和动因[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09-116.
[12]宗守云.量词的范畴化功能及其等级序列[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20-128.
[13]宗守云、赵东阳.量词“道”的基本语义特征及其与“条、根”的差异[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77-82.
[责任编辑:康邦显]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38(2016)01-0104-05
[作者简介]葛锴桢(1986-),女,河南焦作人,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语法。
[收稿日期]2015-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