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如何正确使用课堂教学语言

2016-05-13 21:28吴伟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教学语言语文教师课堂

吴伟

摘要:语文是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教学则是把课文每一件具体生动的事,每一个个性鲜明的人,每一句深入浅出的话,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耳目,渗透于学生的心田,令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语文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准确简洁、鲜明生动,而且要有鼓动性和感染力,从而不仅能使学生理解、信服,而且感动、遵从。可见,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作用至关重要。

关键词: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065-01

1.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1.1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规范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使用好、推广好普通话工作,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使用规范的普通话传递信息,表达感情,使学生体会到汉语的优美、动听、富有表现力,从而学习普通话。语文教师要想教好书,那就必须讲好普通话,以普通话作为规范语言教书育人。

1.2课堂教学中语言的准确性。在新课标中,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一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角色;二是示范者角色;三是管理者角色等等。不同的角色都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做到言简意赅,准确无误,要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的语言、行动、为人处事的态度,都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严格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一言一行,给学生正面教育。

1.3课堂教学中语言的形象生动性。教学中还需要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获得生命化感悟。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去触及学生的心灵,激励他们的心灵,促使他们融入特定的教学氛围中,带着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去感知,去体察、想象,去思考和升华。从而在心灵"默契"的前提下,达到精神上的共振,使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4课堂教学中语言的启发性。启发性的语言特点在于为学生打开一扇门,让学生自己去探求、去思索,在他们感到困难时,教师加以点拨指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去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门户,用语言把学生的心点亮。为此,教师课前要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1.5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趣味性。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与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当地方言、歇后语等均可引入课堂,随心所欲,应用自如,做到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2.语文教师在课堂各环节中正确使用教学语言

贯穿一堂好课的基本教学用语——导入语、提问语、应变语、结束语。

2.1导入语。导入语通常用于一节课的起始和一个问题的开头。一节课开场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生的注意力易于分散,导入语更显得重要,它关系到整篇课文的讲解和学习。有人说上课是在五秒钟之内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很有道理的。导入语的基本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使他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感,引导学生进入预定的教学计划中,揭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等。使用导入语需要巧设引人入胜的开头,避免千篇一律、平淡无奇。要不断地借鉴、总结,争取创新,从而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

导入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在导入过程中的内容要精选,时间不要超过五分钟,否则从根本上违背了运用导入技能的价值。在导入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语言条理清晰,表达准确,有新意,有趣味。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接受水平,使导入真正发挥它独有的吸引力。

2.2提问语。 提问是教师有目地的设疑,以引起学生积极定向的思考。提问是语文教师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它是课堂教学展开阶段中教师运用的主要教学技能。提问是深入的阶梯,是触发的引导信号。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常见的几种提问方法有:

2.2.1直问即正面提问。例:这篇文章什么时候发表的?作者是谁?代表作有哪些?这种提问可以启发思维,强化教学效果,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2.2.2曲问即针对问题不直接发问,而是变换角度从某一个侧面发问。例:《大自然的语言》问:第一自然段,作者给我们描绘了表现季节的四幅图画,每幅画各有特点,请你们找一找,这四幅画在哪里?如果采用直问,找出表现四季的词语?两种问法,效果大不一样,前一种较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2.2.3选择式的提问,同时提出几个相近或相关甚至相反意思的问题,让学生作出选择判断,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

2.2.4比较式提问:即用比较的方式提问,可以是段落篇章的比较,也可以是不同的观点的比较,不同方法,不同风格的比较。这种提问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扩展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

2.2.5连环式提问:在教学中,为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连续提问,最后水到渠成。

2.3应变语。应变语要求教师有敏捷的思路,善于顺着学生考虑问题的轨迹,找出症结所在。要尊重学生,因势诱导,用画龙点睛的话语使学生幡然醒悟。教师还应有宽容精神,言语要和蔼,切不可因困窘而一味指责学生。

例:教《七根火柴》课文刚下课,有学生突然问"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是一病句,既然并排就不能成堆,这句话前后矛盾。

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当时有些紧张,但学生急切知道答案。首先教师要镇定下来,然后给学生解释。这篇文章是经过很多专家评审合格后才进入我们课本当中,"这句话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它不是病句,'并排'表示火柴摆放的方式。什么方式?彼此平行的方式。'一小堆'的'堆'字表示火柴摆放的密集程度。就是说,火柴是彼此紧密靠拢的。所谓'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就是这些火柴既平行又紧密靠拢。接下来用粉笔示意,你们可以回家用火柴摆放一下就会理解这句话了。"

应变语的运用在于备课之前仔细钻研教材,熟悉课文,积累平时的经验,善于观察,观摩其他老师的应变技巧,不断积累总结。善于在遇到困难问题时稳定情绪,不能立即回答的问题留有余地,课后解决,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信服。

2.4结束语。结语包括总结语和小结语。它可以是一堂课的,也可以是一个问题的结语。结语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当堂消化、理解、巩固强化新学的知识,并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结语要求语言简洁、明了、清晰,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创设耐人寻味的结语,会给人悠远绵长的感觉。

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的运用,使我们的语文课熠熠生辉。

猜你喜欢
教学语言语文教师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激趣 导思 引探
新常态下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