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慧
摘 要:为了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寻找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把翻转课堂模式应用到阅读教学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技能以及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翻转课堂;英语;阅读教学
一、引言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兴的课堂组织教学模式。萨尔曼创立的可汗学院对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的推广起了很大的作用。翻转课堂开始被全世界的很多教师所熟知,并且成为教师较为关注的教学组织形式。据统计,翻转课堂的实施主要集中的科目是:科学、计算机、数学等理科课程。而应用于英语课程的翻转课堂很少,在阅读教学中的使用更是有限。翻转课堂的出现,给英语阅读的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二、英语阅读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1.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英语教学一直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填鸭式地学习,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个性。这不仅颠倒了教与学的主体地位,还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现在的英语阅读教学,一般都是老师利用多媒体集中授课,主要强调单词以及问题,而忽略了阅读的本质。这样的教学,不能突出重难点,容易使学生丧失信心,进而使学生对英语阅读产生误解,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可行性
(1)英语阅读的重要性
吴古华:“从长远来说,大量阅读是扩大词汇量的根本途径。”
胡文仲:“对于初、中级英语学习者我特别推荐英语简易读物,读的材料要浅易,故事性要强,读的速度尽可能快一些,读得越多越好。”
李观仪:“要提高英语水平必须依靠不间断的大量阅读,而阅读又必须做到精泛结合,默读与朗读相结合。”
何其莘:“从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中,我体会到坚持大量阅读是实现用英语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上述专家的观点也正好印证了多数英语学习者的常识和经验:没有阅读,英语学习寸步难行;有了阅读,英语学习节节提高;阅读越少,进步越慢;阅读越多,进步越快。对于多数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阅读是决定英语学习成败的关键。
(2)传统英语阅读教学的弊端
许多教师教阅读,大都是先教单词,后读课文,句句分析,记零碎的知识点,为的就是应付中高考等考试。学生只是机械的学习,整个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仅会让学生失去对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失去了英语学习的意义,对学生百害而无一利。
(3)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
对许多英语学习者而言,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阅读一份英语材料,却依然不知其所云。他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阅读材料过于晦涩,自己语言水平有限,词汇量太低,因此无法完成阅读任务。由此,他们逐渐对阅读丧失兴趣,进而惧怕阅读,甚至放弃阅读。长此以往,学生缺乏阅读训练,完成阅读任务的难度进一步增加。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和价值
(1)翻转课堂有助于提升家长的参与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组织形式中,教师和家长交流的重点都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在课上是否认真听讲,课后是否按时完成作业等。由于教师精力有限,不可能对每个学生在每节课的表现都做出详细的描述。在翻转课堂中,这些不再是重要的问题,关键是:学生是否认真学习,家长能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督促他们学习?翻转课堂不仅翻转了课堂,也翻转了教师和家长的角色。
(2)翻转课堂有利于教育的个性化
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是主体,可以自由选择在家看教学视频的时间,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对于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看,对于懂的地方,可以粗略地看或跳过,自己掌握学习的难易;可以通过一些聊天平台,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探讨视频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互相解答。
(3)翻转课堂有利于师生关系的重建
首先,教师让学生观看视频,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其次,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探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翻转课堂中,教师逐渐成为与学生互动交流的亲密伙伴,有利于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老师更加了解学生。
三、结语
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的“先教后学”模式,为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指出了一条新模式。在以提高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英语阅读课上比较有可行性,以问题的解决和自主学习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有了更好的学习方法。同时还应该做好准备,因为实施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都将面临很大的挑战和机遇。第一,教师在录制视频时,受到教育、信息技术的挑战。第二,学生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视频中的学习任务。第三,家长需要有足够的时间督促和陪伴学生学习。第四,传统的教学模式会影响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下的阅读教学刚起步,为了更好地发挥翻转课堂在阅读教学中的优势,随着对翻转课堂模式的深入了解和研究,相信英语阅读教学也会进入一个发展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陈申.初探翻转课堂方式下的初中英语阅读个性化教学策略:以一堂优秀初中英语翻转阅读课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4(9).
[2]范学莹.浅谈翻转课堂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职工教育,2014(20):172.
编辑 范盺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