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乐
摘 要:茶马互市是中国古代西部地区以茶马为主要内容的交易方式。茶马互市的开设,一定程度上是古代汉藏之间互通有无的需要,也是古代汉藏之间友好关系的例证。同时促进了沿途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并对其经济产生很大影响,昌都就是一例。昌都,南接云南,东临四川,北毗青海,是古代进藏的必经之地,也是古代茶马互市的重要场所,在古代内地和西藏之间的物资交流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中转站作用,所以茶马互市对昌都经济发展势必会带来一定影响。
关键词:贸易往来;经济交流;互通有无
一、昌都名字的来源
关于昌都名字的来源,众说纷纭,说法不一。笔者仔细品味,觉得任乃强先生的说法颇有价值。其说:“昌都,察木多之异译也。番语原是一字,缓读为察木多,促读为‘昌都,地当澜沧江上游,昂曲、杂曲二河会流处,为两河夹泻所余之一山角……”
二、昌都的形成
茶马互市开设之后,经过数百年汉藏之间贸易的开展,通过大量的人马往来,物资运输,以茶马为主的贸易,有力地推动了大批沿途城镇的形成,同时也助推了所经地区的发展,尤其是在经济方面。据林隽《西藏归程记》载:“理塘、巴塘、道孚、霍炉等城镇也因茶叶集市和转运而迅速兴起和繁荣。特别是察木多(昌都)因其为川藏路与滇藏路的交汇处,又是川藏南北两路入拉萨汇经之地,各地茶商云集,也迅速成为口外一大都会也。”在藏族杂曲“噫拉绫日纳”中也有相关描述:“……昌都无城已建城……;……康定无城已建城……”借此可以说茶马互市之后商人进藏所经昌都、康定等地是在茶马贸易的影响下兴起并形成的。
三、宋明时期茶马互市对昌都的经济影响
宋代时期在昌都居住的百姓以藏族为主,是“西蕃”的一部分,而康定、泸定等地,则属“东市”,多是汉藏民族杂居之地,汉藏之间的交流不可避免。虽说宋朝势力对此地鞭长莫及,但此地众多领袖常派贡臣至宋,并欣然接受宋之赏赐的茶叶等物,并将所赐之物售予他人。受之影响,百姓也时常将饲养之马赶到附近的茶马互市之地交换茶叶等日常生活用品,并将多余的茶叶等日用品运至昌都,至此昌都、康定之间的民间贸易便开始活跃起来。
加之宋朝时期,雅州、名山等地之茶深受藏族人民喜爱,为此统治者专门规定这两地之茶专为博马所用,而不得为它所用。导致以茶马交易为主的汉藏民间贸易往来更加频繁,由此在昌都、雅安、康定之间形成了汉藏之间互通有无的一个重要场地。至此不难看出,昌都在宋朝时期作为茶马互市的主要贸易地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另据《明史》记载:“每岁长河西(今康定一带)等处番商以马于雅州茶马司易茶。”此时茶马司有权制定茶马交易的价格,所以茶马的定价具有一定的浮动性,如果价格适宜,昌都、甘孜等地藏民卖马的人员众多,生意相当红火。后来明朝实行低价收马政策,茶马互市的势头有所减弱,继而采取“递增其数”之策,茶马互市又呈繁荣之势。由此得出昌都等地的人民是积极参与茶马互市的,而茶马互市也对昌都经济的继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清代茶马互市对昌都经济的影响
到了清代,即使茶马互市制度渐失,但“边茶贸易”却悄然兴起。由于藏族人民对内地茶叶需求量加大,且对内地之丝绸、铁器等商品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内地人民对藏地特产如皮革等的需求有增无减,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随之扩大。于是从康定开始,经甘孜到昌都,再从昌都到拉萨,从事物资运输的马帮络绎不绝。此时昌都作为内地和西藏物品交换的中转站作用尤为重要,同时也为它迅速成为城镇打下了基础。
史载公元1719年,康熙皇帝派噶尔弼率大军进驻昌都。同时,清政府于此设置一定机构,并调兵驻扎。加之茶马互市促使商业的兴起,贸易也初具规模,使其逐渐成为城镇。又因清政府实行的宗教政策,上层人士需进京朝贡,而昌都又是入贡的必经之地,加之贡者返藏所需时间略长,于是将所赐之物售掉以换他物,从中获利。致使朝贡者来来往往,不曾间断。为昌都的发展也带来生气,并为昌都的发展创造了空间,增添了活力。
昌都桥梁的建设造成交通的便利,因此吸引不少商人前来经营,各方商家、马帮、工匠汇集于此,且多从事经商之活动。遂有茶叶帮、金香帮、邛布帮、山药帮等的出现。商业活动成为此地居民的主要职业,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致使昌都呈现繁荣景象。
所以,昌都作为茶马互市的一个重要场所,又是入藏的必经之路,各方人士汇聚于此,不同类型的经济、文化、宗教和生活方式相互融合,造就了昌都的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
[1]任乃强.西康图经[M].西藏古籍出版社,2000.
[2]黄奋生.藏族史略[M].民族出版社,1985.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