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灵智
摘 要: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语文知识教学要引导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可以采用的策略有:对比教学,拓展思维的广度;探究教学,开掘思维的深度;渗透教学,训练思维的灵活度。
关键词:语文知识;知识教学;思维能力
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的基础。没有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发展就成为无米之炊。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则是动态的知识。传统的语文知识教学受人诟病的原因之一是过于注重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且教学方法单一。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语文知识教学要引导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即注重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善于化静态的传授为动态的生成。以下便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作一点粗浅的阐述。
一、对比教学,拓展思维的广度
语文知识内容复杂繁多,分散在各个学段的不同篇章中,需要随文而教,也需要梳理、整合及辨别。单举文言文的文体来说,就有记、说、表、序、铭、传、书、赋、论、志、疏等。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把陈述性知识告知学生,而不加以辨别区分,学生就很容易混淆,更谈不上理解应用。采用对比教学,可以使学生对文体有鲜明而深刻的印象,也帮助他们形成辩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习《阿房宫赋》时,文体知识“赋”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不少教师对此只是照本宣科式地介绍,如:“赋”是一种文体,其特征主要为注重文采,辞藻生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描述为“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如此轻描淡写地传授,学生对“赋”这一文体可能会有一点浅层的印象,却无法深刻地领悟。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在对比中明辨文体,使学生对“赋”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学生学习课文首段后,笔者展示了《史记》中描述阿房宫的一则材料:
(始皇)三十五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然后,笔者要求学生比较《阿房宫赋》与《史记》中对阿房宫的描述有何不同。经过讨论,学生得出:《史记》重在历史事实的记述,语言朴实准确;而《阿房宫赋》重在文学艺术的想象和夸张,语言华丽,极尽“赋”体铺陈之能事。对比教学,让学生理解了“赋”与传记文学的不同,也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
特级教师黄厚江在教学《阿房宫赋》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赋”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上更是别出心裁,独具匠心。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他请学生结合文章的内容,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括号内填写合适的一个字:
阿房宫,其形可谓( )矣,其制可谓( )矣,宫中之女可谓( )矣,宫中之宝可谓( )矣,其费可谓( )矣,其奢可谓( )矣。秦之亡可谓( )矣!呜呼!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 )矣。
师生讨论后,得出填写的内容分别为:雄、大、众、多、糜、极、速、悲。接着,黄老师提问:“杜牧花了这么多笔墨来写《阿房宫赋》,而这里只用了百字左右来概写,你们认为哪个写得更好?”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如学生所言,“老师概写的内容简练精彩”,而杜牧的《阿房宫赋》“对一个内容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写”,正体现了“赋”富有文采的特点。[1]这一教学的效果可谓“一石三鸟”: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又在对比中巧妙传授了文体知识,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探究教学,开掘思维的深度
语文工具观使课堂教学充斥着语文知识的分析、讲解、灌输和记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束缚。探究教学,无疑是一种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方式。它不是直接呈现给学生语文知识,而是让语文知识学习成为发现之旅。
要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探究学习,教师首先要有知识储备。如曹文轩主编的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引入了较新的文艺理论研究成果,其中八个“话题”(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即小说的基本元素。教师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难以驾驭教学。同时,这些小说知识的教学又不宜割裂呈现,而应渗透、融合在小说文本的理解中。采取探究教学,有利于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并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如《丹柯》的教学,根据“话题”,教学目标应为“理解小说多元的主题”。对此,一位教师的教学思路如下:[2]
1.从读者角度评析丹柯的人物形象;
2.从作者意图角度探索作者的写作动机;
3.变换阅读视角, 聚焦族人的人性特点;
4.讨论“现代语境中的丹柯”;
5.小结探寻小说主题的方法。
从以上教学思路可以看出,该教师是以发掘小说的多元主题来开展教学的,分别从读者角度、作者角度、人物关系角度、当代语境角度进行探究,最后水到渠成地归结出探讨小说主题的方法。这种探究教学,改变了“呈现知识—解读印证”的传统教法,意在引导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就是开掘学生思维深度的过程。
三、渗透教学,训练思维的灵活度
语文知识教学还要注重自然渗透,适时引导,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语文知识内容广博,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所以,语文知识教学要有课程意识,懂得适时而教。同时,又要善于捕捉教学时机,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中,自然渗透语文知识,领略知识的魅力。
特级教师余映潮在教学《夸父逐日》时,着眼于课文内容和能力训练,设计了“三精”教学创意:精细地认读,精妙地朗读,精要地品读。每一板块的学习活动都自然渗透了知识教学。请看“精细地认读”的教学片段:[3]
师 请同学们用笔圈出八个字(板书“走”“渴”“饮”“泽”“至”“道”“弃”“化”),任务是每个字的意思都要理解,用一个成语来印证你懂这个字的意思。现在开始思考,可以讨论,可以任选一个。
[几分钟过后,无人回答,教师让学生再思考、再讨论]
师 好,现在同学们可不可以回答了?谁首先发言?
生 道,道听途说;渴,望梅止渴;饮,饮水思源。
生 至,无微不至。
生 弃,弃暗投明。
生 化,化为乌有,化干戈为玉帛。
生 走,走马观花,飞檐走壁。
[沉默几分钟]
生 泽,竭泽而渔。
师 (微笑)回答得很好,同学们都很不错。这种方法叫印证法,请大家做上笔记。
[课堂笔记:美妙成语]
师 多妙啊,文言文言简意赅。
面对一篇简短的文言文,余老师采用了浅文深教的教学策略。在文言知识教学时,要求学生用成语印证词义,学以致用,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词义的认知和理解,而且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长期坚持这种渗透教学,必将有效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度。
总之,我们要重视语文知识教学,并要下功夫研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语文知识教学成为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推手。
参考文献:
[1]黄厚江.以活激活 和谐共生[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3(1):18.
[2]褚树荣.确定《外国小说欣赏》的几个维度[J].语文学习,2012(4):59.
[3]余映潮.《夸父逐日》教学实录[EB/OL].(2012-03-13)[2016-01-27].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18381c01010sat.html.
(责任编辑:方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