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堂友 程佳伟 魏仕兵 史瑞 李宁飞 陈晨 赵唯含 高康丽 郭一 谢添弘 谭祥 李军祥
100078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脾胃肝胆科[毛堂友(博士研究生)、史瑞、李宁飞(硕士研究生)、陈晨(硕士研究生)、赵唯含(博士研究生)、高康丽(硕士研究生)、郭一(博士研究生)、谢添弘(博士研究生)、谭祥(硕士研究生)、李军祥];安徽省立医院中医科(程佳伟);北京市宣武中医院脾胃病科(魏仕兵)
·临床报道·
清肠温中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84例
毛堂友程佳伟魏仕兵史瑞李宁飞陈晨赵唯含高康丽郭一谢添弘谭祥李军祥
100078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脾胃肝胆科[毛堂友(博士研究生)、史瑞、李宁飞(硕士研究生)、陈晨(硕士研究生)、赵唯含(博士研究生)、高康丽(硕士研究生)、郭一(博士研究生)、谢添弘(博士研究生)、谭祥(硕士研究生)、李军祥];安徽省立医院中医科(程佳伟);北京市宣武中医院脾胃病科(魏仕兵)
【摘要】目的观察清肠温中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2月期间就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4例,西医诊断属于轻中度活动期,中医辨证属于寒热错杂、湿热瘀阻证型,停用西药及灌肠等其他治疗方法,单独口服清肠温中方治疗8周,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症候疗效、生活质量、疾病活动度和肠镜下黏膜情况。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方面:清肠温中方治疗8周后,临床痊愈12例(14.3%),显效36例(42.9%),有效23例(27.4%),总有效71例(84.52%)。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平均总积分分别为(12.61±0.51)分、(4.42±0.43)分,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2)生活质量方面:患者的肠道症状积分、全身症状积分、情感功能积分、社会功能积分和生活质量总积分均高于治疗前(P<0.01);(3)疾病活动度方面:共有46例患者治疗后复查肠镜,对其进行治疗前后的Mayo评分,治疗前轻度活动期(9例),中度活动期(32例),重度活动期(5例);治疗后临床缓解(22例),轻度活动期(23例),中度活动期(1例),无重度活动期患者,其中临床有效为43例(93.48%),无效为3例(6.52%)。治疗前后Mayo 评分分别为(7.70±2.11)分、(2.44±1.52)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4)黏膜病变疗效方面:对此46例复查肠镜患者使用修正Baron评分系统进行黏膜病变疗效评定,治疗前黏膜病变情况为4分(21例),3分(15例),2分(8例),1分(2例);治疗8周后4分(2例),3分(4例),2分(11例),1分(24例),0分(5例)。治疗前后Baron评分分别为(3.20±0.88)分、(1.44±0.96)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清肠温中方可以减轻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中医证候;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疾病的活动度,对肠黏膜也有良好的修复作用。
【关键词】清肠温中方;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累及直肠、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1-2],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3]。UC在西方国家相当常见,欧洲和北美的发病率为10/100 000~20/100 000,患病率达100/100 000~200/100 000万,推测中国UC患病率为11.6/100 000万[4-5]。溃疡性结肠炎多由寒热邪气错杂,湿热瘀阻肠道,血败肉腐生疮所致,导师经过多年临床摸索,自拟清肠温中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本课题组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观察了清肠温中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4例,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3年8月~2015年2月期间就诊于本科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4例。纳入标准 :(1)西医诊断参照《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6]制定的标准,符合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标准的初发或复发患者;(2)中医辨证属寒热错杂、湿热瘀阻者[7];(3)年龄在18~65岁之间者。其中男54例,女30例;年龄18~65岁,平均(38.13±6.39)岁;病程最短1月,最长24年,在1年以内13例,1~5年51例,6~10年12例,10年以上8例。
1.2疗效判断标准
(1)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参考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对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在治疗前后采用计分法评定疗效。治疗结束后对证候进行疗效评定:临床痊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治疗后积分减少≥95%者;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治疗后积分值较治疗前减少≥70%、<95%者;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治疗后积分值较治疗前减少≥30%、<70%者;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治疗后积分值较治疗前减少<30%者。(2)生活质量评定:采用包括32个定性和半定量问题的炎症性肠病质量问卷(inflammatony bowel disease questionnare,IBDQ)量表,测量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ny bowel diseese, IBD)患者生活肠道症状、全身症状、情感能力、社会能力4个方面,每个问题的答案均分7个等级,计1~7分,总分在32~224之间,分值越高,生存质量越好。(3)疾病活动度评分:参考改良Mayo评分系统[8],临床有效的标准:从基线水平降低3分或30%以上,同时伴有便血亚评分降低1分以上或便血亚评分的绝对分为0分或1分。(4)黏膜病变疗效评定标准:参考修正的Baron标准[9]:0分=0级:正常黏膜;1分=I级:黏膜充血、血管模糊;2分=Ⅱ级:黏膜接触性出血;3分=Ⅲ级:黏膜自发性出血;4分=Ⅳ级:黏膜可见大小不等的溃疡。
1.3治疗方法
停西药及其他治疗方法,单独给予清肠温中方(黄连6 g、炮姜10 g、苦参15 g、三七6 g、木香6 g、青黛6、地榆炭15 g、甘草6 g),兼有肝郁脾虚者加用陈皮10 g、白芍30 g、防风10 g、炒白术30 g;兼阳虚明显者,加制附子9 g、肉桂3 g;兼血虚明显者加生黄芪30 g、阿胶10 g;若湿热较重者加用炒白扁豆10 g、炒薏苡仁30 g、败酱草15 g、马齿苋15 g;若脓血较多者加用槐花炭30 g、白及30 g;若腹痛较重者加川楝子9 g、延胡索10 g、徐长卿15 g。全程采用中药配方颗粒治疗,开水冲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早晚饭后1小时服用,疗程8周。服药期间,患者需禁食牛奶、豆浆、辛辣、寒凉、粗纤维食物(如芹菜)食物,避免熬夜、劳累。
1.4观察指标
(1)中医症候疗效;(2)生活质量评定;(3)疾病活动度评分;(4)肠镜下黏膜病变疗效评定。
1.5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经清肠温中方治疗8周后,临床痊愈12例(14.3%),显效36例(42.9%),有效23例(27.4%),无效13例(15.5%),总有效71例(84.52%)。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平均总积分分别为(12.61±0.51)分、(4.42±0.43)分,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有显著学差异(P<0.01)。
2.2生活质量评定
经清肠温中方口服治疗8周后,患者的肠道症状积分、全身症状积分、情感功能积分、社会功能积分和生活质量总积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经t检验,差异有显著学差异(P<0.01),说明清肠温中方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见表1。
表1 84例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积分比较±s,分)
注: 与治疗前相比,aP<0.01。
2.3疾病活动度评定
本次研究治疗后总共有46例患者治疗后复查肠镜,对此46例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Mayo评分评定疾病活动度,治疗前9例为轻度活动期,32例为中度活动期,5例为重度活动期;治疗后22例为临床缓解,23例为轻度活动期,1例为中度活动期,无重度活动期患者。其中临床有效为43例(93.48%),无效为3例(6.52%)。治疗前后Mayo评分分别为(7.70±2.11)分、(2.44±1.52)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经t检验,差异有显著学差异(P<0.01),说明清肠温中方能明显降低疾病的活动度。
2.4黏膜病变疗效评价
对此46例复查肠镜患者使用修正Baron评分系统进行黏膜病变疗效评定,治疗前黏膜病变情况为4分(21例),3分(15例),2分(8例),1分(2例);治疗8周后4分(2例),3分(4例),2分(11例),1分(24例),0分(5例),见表2。治疗前后Baron评分分别为(3.20±0.88)分、(1.44±0.96)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差异有显著学差异(P<0.01)。
表2 复查肠镜46例患者治疗前后黏膜病变疗效比较
3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是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感染因素有关,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启动肠道免疫及非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10]。西药治疗主要是阻断炎症反应和调节免疫功能,临床上多使用美沙拉嗪制剂和糖皮质激素治疗,但价格昂贵、复发率高、不良反应大,患者依从性较差。
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多属于“肠澼”“泄泻”“痢疾”“肠风”“便血”等范畴[11],其病机多见于下焦湿热阻滞气分,伤及血分,日久导致中焦虚寒,出现寒热错杂的格局。患者下焦湿热,阻滞气机,停于肠间,灼伤肠道,血败肉腐,形成疮疡,故出现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临床表现。长期腹泻,伤及脾阳,久及肾阳,导致中下焦虚寒,阳虚不能固摄,亦加重腹泻症状。寒热错杂,加之湿性缠绵,导致本病迁延不愈。另外,脾(或肾)阳虚,患者可见腹部怕冷,乏力,四肢不温,精神欠佳。
笔者团队认为本病脾阳不足为本,湿热瘀阻、气滞血瘀为标,自拟清肠温中方温中清下,方药由黄连、炮姜、苦参、三七、木香、青黛、地榆炭、甘草组成。方中黄连、炮姜为君,二者均有良好的止泻功能,黄连清腹中湿热,炮姜温腹中寒湿,相互配伍,取平调寒热之义;黄连气味苦寒,清热祛湿止利,《神农本草经》主治“热气,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姜气味辛热,温阳化湿止利,《神农本草经》曰“温中,止血,肠澼下利”,炮制后加强其止血功用。苦参、青黛、地榆炭为臣,三者为治疗肠炎的验药。苦参气味苦寒,清热燥湿,愈疮止利,《神农本草经》言其主治“心腹结气,疝瘕积聚,逐水,除痈肿”,《名医别录》记载“除伏热肠澼,疗恶疮下部疡”;青黛气味咸寒,清热泻火,解毒止利,《本经逢原》记载“散郁火,治温毒发斑及产后热痢下重”;地榆,气味苦酸涩微寒,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名医别录》曰“止脓血,恶疮”,《药性论》曰“止血痢蚀脓”,炒炭炮制加强其止血功用。三七、木香为佐,二者配伍,以达行气活血之效。三七,气味甘微苦温,《本草纲目》记载“止血散血定痛,下血血痢”;木香气味辛苦温,《日华子本草》称“心腹一切气,止泻,霍乱,痢疾,健脾消食”,两药合用,达到“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甘草为使,气味甘平,能调和寒热,调和诸药,缓急止痛止利,兼有补益作用。方中诸药,均有其针对的病机,相互配伍,能平调寒热,能除寒湿、湿热、滞气、瘀血和食积邪气,达到止利之效。临证应用本方常根据辨证加痛泻要方、薏苡附子败酱散、四逆汤、肉桂、白扁豆、马齿苋、槐花炭、白及、黄芪、阿胶等方药,随病机的寒热虚实变化而联合使用。
UC患者在服用本方之初,常出现一过性的腹泻增多、腹痛加重等不适,一般3~5天后缓解,此为药力攻击病邪所致,是药中病机的佳兆。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亦描述道:“凡服止痢药,初服皆剧,愚人不解,即止其药不服,此特不可。但使药与病源相主对,虽剧但服,不过三服渐渐自知。”
本研究结果表明,清肠温中方在短期内不仅能改善UC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降低疾病活动度,而且对镜下肠道黏膜损伤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取得临床疗效和镜下疗效。但由于本研究为治疗前后对照性观察,对临床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要确定清肠温中方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具体疗效需要进一步进行严格RCT研究;且本研究时间较短,清肠温中方对患者复发率的影响尚未可知,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Danese S,Fiocchi C.ulcerative colitis [J]. N Engl J Med,2011,365(18):1713-1725.
[2]Sartor R B. Mechanisms of disease :pathogenesis of Crohn’s disease and ulcerative colitis [J] . Nat Clin Pract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6,3(7):390-407.
[3]毕卫珍.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8例[J]. 环球中医药,2014,7(S2):24.
[4]Prideaux L,Kamm MA,De Cruz PP,et al.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Asia:a systematic review[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2,27(8):1266-1280.
[5]张声生.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6):891-895.
[6]梁洁,周林,沙素梅,等.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溃疡性结肠炎诊断部分解读[J]. 胃肠病学,2012,17(12):763-781.
[7]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8]D’ Haens G,Sandborn WJ ,Feagan BG,et al. A review of activity indices and efficacy end points for clinical trials of medical therapy in adul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J].Gastroenterology,2007,132(2):763-786.
[9]丁建华. 自拟方治疗结肠炎临床观察[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9):1287-1289.
[10]薛春霞.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中医病机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及其意义[J]. 环球中医药,2014,7(S1):84-85.
[11]金友. 刘友章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J]. 环球中医药,2014,7(5):371-373.
(本文编辑:董历华)
(收稿日期:2015-12-06)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4.029
作者简介:毛堂友(1989- ),2014级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胃肠疾病的研究。E-mail:maotangyouqun@126.com通讯作者: 李军祥(1964- ),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慢性肝胆和胃肠道疾病。E-mail:lijunxiang1226@163.com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1403369);北京市科技计划“十病十药”项目(Z15110000381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