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 杨国艳
【摘要】 目的 研究对比烧伤患者采用磺胺嘧啶银药物与珍石烧伤膏治疗的效果。方法 76例烧伤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磺胺嘧啶银药物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3~5 d后将磺胺嘧啶银换为珍石烧伤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换药期间疼痛程度。结果 疼痛程度方面, 对照组患者多处于Ⅱ级疼痛状态, 观察组多处于Ⅰ级疼痛状态;且对照组中7例Ⅲ级疼痛, 观察组中仅1例,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止痛效果以及治疗效果上, 前期使用磺胺嘧啶银后换为珍石烧伤膏明显优于单纯使用磺胺嘧啶银方式, 更具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珍石烧伤膏;磺胺嘧啶银;烧伤;疗效
目前临床对烧伤创面的处理运用药物较多, 因此合理用药、让患者尽快恢复并减轻疼痛感是药物选用的关键。本院基于这一背景, 研究了磺胺嘧啶银与珍石烧伤膏对烧伤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以及患者换药期间疼痛程度,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8月~2014年4月收治的76例小面积烧伤患者, 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每组38例。对照组中男21例, 女17例;年龄16~56岁, 平均年龄(33.1±13.3)岁。烧伤原因:化学烧伤3例, 火焰烧伤15例, 沸水烫伤20例。烧伤总面积为体表面积的6%~10%。观察组中男20例, 女18例;年龄19~55岁, 平均年龄(34.2±12.0)岁。烧伤原因:化学烧伤2例, 火焰烧伤17例, 沸水烫伤19例。烧伤总面积为体表面积的6%~10%。患者烧伤部位为胸部、双下肢、颈部、双上肢、面部。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烧伤原因、烧伤面积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之后均进行基础创口消毒处理。将患者烧伤创面采用碘伏清洁之后将水疱引流, 将由于烧伤造成的脱落表皮分离创面[1]。
对照组采用磺胺嘧啶银药物治疗, 将药物均匀的涂抹在患者创伤表面, 涂抹厚度2~3 mm, 换药1次/d。在换药前, 应将前一天的药物彻底刮除并在换药之后将创面包扎(根据创面部位及受伤深度行半暴露或暴露包扎)[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于治疗3~5 d后将磺胺嘧啶银换为珍石烧伤膏治疗。将患者创面清洁之后涂抹药物, 厚度1~2 mm, 2~3次/d, 涂抹原则为不损伤正常组织。敷药后包扎固定, 隔日换药即可。另外, 可在换药过程中加用生长因子, 可对患者烧伤创面起到促进创面细胞生长、帮助创面愈合的效果。
1. 3 评定标准[3] 对患者换药过程中的疼痛程度予以评级, Ⅲ级:换药过程中出现不可忍受疼痛, 必须依靠止痛药缓解, 且创面明显出血;Ⅱ级:换药过程中明显疼痛, 创面明显出血;Ⅰ级:换药过程中轻微疼痛, 可忍受;0级:换药过程无疼痛感。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26例Ⅱ级疼痛, 7例Ⅲ级疼痛;观察组22例Ⅰ级疼痛, 1例Ⅲ级疼痛,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 采用磺胺嘧啶银联合治疗珍石烧伤膏的观察组患者换药期间疼痛程度更低, 多处于Ⅱ级程度, 即没有出现不可耐受性疼痛感。且观察组中仅有1例患者换药过程中需要止痛药辅助, 对照组中出现3例。证明观察组用药方式在换药过程中不会造成患者较大程度痛苦, 这可能与药物更换间隔时间有关, 药物的凉度能够减轻患者皮肤灼烧感, 促进伤口恢复。证明该组患者治疗期间可更快恢复, 身体代谢状况更佳。珍石烧伤膏能促进动物实验性烫伤创面愈合, 帮助皮脂腺和毛囊增生、促进皮岛形成, 从而缩短愈合时间。珍石烧伤膏可促进吸收, 改善皮肤烫伤部位血液循环状态, 对创面部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产生抑制。体内外实验结果发现这一药物对患者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均可达到抑制效果。
磺胺嘧啶银虽然能够起到较好的调节创面微循环以及改善病理生理环境的效果, 但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增强, 这一药物逐渐被发现可能存在过敏反应或毒副作用, 造成患者不适或疼痛感[4]。初期能够达到较好抗感染效果, 但创面可能会出现较多渗出物, 暴露在空气中的不会易发黑而影响美观, 因此用于面部需提前告知患者用药缺陷。临床研究发现, 这一药物可能造成后明显疼痛, 少数患者为不可耐受疼痛, 不适用于过敏患者。珍石烧伤膏具有较好的减轻瘢痕以及抑制色素沉着的作用, 通过3~4 h间隔的换药能够促使烧伤处皮肤细胞活力得以恢复, 对创面愈合起到促进效果, 最大程度的将创面部位生态组织起到保护功能[5]。这一药物在抗感染能力上相对不足, 但可明显修复坏死组织, 对于Ⅱ度及Ⅲ度烧伤创面治疗效果明显。临床用药上, 可同时配以多粘菌素B, 减少渗出物, 对创面的自行愈合起到促进作用。但本次研究中部分患者后期出现不可耐受瘙痒以及湿疹情况, 表现为过敏症状, 对创面愈合产生阻碍。本次研究的常用烧伤药物多采用包扎疗法(四肢、躯干), 会阴及面部采取暴露疗法, 涂药3~5次/d, 注意患部抬高。
总之, 在对烧伤患者选用药物治疗时, 可优选择磺胺嘧啶银药物, 3~5 d之后换为珍石烧伤膏, 可达到更优治疗效果。用药过程中注意换药间隔时间, 可达到较好缓解疼痛、促进创面恢复。
参考文献
[1] 王国平. 湿润烧伤膏和磺胺嘧啶银干性暴露法治疗深度面部烧伤疗效比较.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09, 2(4):160-162.
[2] 程小平, 程志华, 彭文方, 等. 珍石烧伤膏在Ⅱ度烧伤创面中的应用. 中国临床研究, 2012, 5(16):507.
[3] 何秀芬, 刘淑梅. 珍石烧伤膏治疗烧伤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中国保健营养, 2012, 16(21):3427-3428.
[4] 赵永超, 李彪. 磺胺嘧啶银治疗烧伤创面102例疗效观察.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1, 1(34):39-40.
[5] 刘艳, 陈璟, 王淑珍. 珍石烧伤膏治疗小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观察. 中国伤残医学, 2014, 3(12):89-90.
[收稿日期:2015-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