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效果分析

2016-05-04 04:10曹文慧王海波宋洁陈培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2期
关键词:危险因素治疗效果

曹文慧 王海波 宋洁 陈培

【摘要】 目的 研究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并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 68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脑梗死组)作为研究对象, 以70例非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对照(非出血性脑梗死组), 回顾分析两组一般资料, 对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症、梗死情况等方面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可能影响出血性脑梗死的多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最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确定, 合并3级高血压病史、高血糖、梗死累及皮层、脑栓塞形成、合并中大面积梗死等为造成脑梗死后继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出血性脑梗死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70.59%)显著高于非出血性脑梗死组患者(52.8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出血性脑梗死与高血压、高血糖、梗死面积、范围、是否合并栓塞等显著相关, 虽然临床危险因素多, 但治疗效果较好。

【关键词】 出血性脑梗死;危险因素;治疗效果

出血性脑梗死是指发生于脑梗死患者的梗死区内的继发性出血, 其会对患者的治疗造成影响, 并使病情加重, 神经症状、生命体征等发生改变[1]。对其危险因素及治疗情况的分析可以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合理确定提供可靠依据。本文就本院收治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危险因素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8月~2015年11月收治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68例(出血性脑梗死组)作为研究对象, 以70例非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对照(非出血性脑梗死组)。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 且入院时均经头部CT或者MRI诊断证实为脑梗死。排除合并严重心脏、肝脏、肾脏、肺脏功能障碍的患者;排除合并其他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所有脑梗死患者中, 男86例, 女52例, 年龄38~82岁, 平均年龄(65.11±7.43)岁。临床诊断为脑栓塞和脑血栓形成的分别有67例、71例。属于大面积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分别有81例、57例。合并高血压、高血糖、心脏病的患者分别有65例、46例、34例。患者的病灶分布在基底节区的有34例、颞枕50例、颞叶16例、额叶10例、丘脑11例、颞顶10例、额顶颞枕7例。

1. 2 方法

1. 2. 1 危险因素分析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以及主要检查结果, 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有无吸烟酗酒习惯、是否合并高血压及高血压分级、血糖值、梗死累及范围、梗死面积、梗死灶范围等。

1. 2. 2 治疗 非出血性脑梗死组患者给予常规通血栓治疗, 出血性脑梗死组患者则在确定脑出血发生后, 立即停止扩血管、抗血小板凝集、溶栓治疗, 并给予脱水剂与脑保护剂治疗。

1. 3 疗效判定标准[2, 3] 观察其治疗后的改善情况, 并对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分为痊愈(NIHSS下降程度≥90%)、显效(NIHSS下降程度在46%~89%之间)、有效(NIHSS下降程度在18%~45%之间)、无变化、恶化、死亡等6级, 后三项统称为无效(NIHSS下降程度<18%)。治疗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对单因素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出血性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经多因素Logistic回顾分析确定, 合并3级高血压病史、高血糖、梗死累及皮层、脑栓塞形成、合并中大面积梗死等为造成脑梗死后继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1。

2. 2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出血性脑梗死组和非出血性脑梗死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0.59%、52.86%,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缺血区血管内的血流灌注重新恢复是造成脑梗死继发出血的主要发病原因, 其发生不仅影响脑梗死的常规治疗进程, 还会增加患者的死亡率, 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严重疾病。

本文对可能影响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 发现高血压分级、高血糖、梗死面积、范围、是否合并栓塞等都与继发性出血的发生显著相关。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则发现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有效率更高, 这是由于继发出血的患者通过脑部侧支循环的建立, 并出现再灌注后, 其缺血半暗带循环得到有效改善, 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与预后恢复。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期间要尽量减少扩血管药、溶栓药的使用。分析研究影响脑梗死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并给予针对性治疗, 是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恶化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李亚梅, 丁岩, 欧阳取平.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5):1400-1401.

[2] 李卫.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相关危险因素.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13):3191-3192.

[3] 田晶, 刘海波, 魏英玲, 等.出血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中国热带医学, 2007, 7(9):1620-1621.

[收稿日期:2015-12-22]

猜你喜欢
危险因素治疗效果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