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社会工作十年大发展
2015年1月19日,广州首届唱响社工决赛盛典,当天的活动获得了市内各大社工机构的积极参与。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战略部署至今,是广州社会工作大发展的十年。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推动社会工作发展,全市各级民政部门转理念、聚共识,出政策、立制度,育人才、强队伍,建家综、设专项,抓管理、促自治,历经试点探索期(2007-2009年)、全面推进期(2010-2012年)、规范提升期(2013年至今)三个阶段的发展,建立了项目化、市场化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构建了“综合+专项”(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会工作专项服务项目)的专业服务平台,探索形成了党政主导、项目运作、社会协同、专业服务的广州社会工作服务模式。财政投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以及专业服务受益人群数量居全国之首。2013年底在广州召开的全国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暨志愿服务记录制度推进会上,国家民政部充分肯定广州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通过近10年来的实践探索,广州市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项目运作、专业服务”的社会工作本土化“广州模式”。一是政府主导的社会工作运行机制,将社会工作纳入全市重要部署,建立领导管理机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文件。二是形成了社会协同的社会工作发展动力。建立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高等院校、港澳社会服务机构及专业人士协力推动的社会协同机制,以社会工作人才为核心力量、以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载体、以社区为主要平台,“三社联动”推动社会工作发展。三是建立了项目运作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实行项目管理的运作方式,建立了规范项目购买流程、项目招标标准、项目第三方评估、项目监督等全流程的制度体系,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和各类专项服务的招投标、运营管理及评估监督均以项目化的方式进行。四是构建了“综合+专项”的专业服务方平台,广州市以“综合+专项”(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会工作专项服务项目)的方式构建专业服务平台。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是社区化、综合化的服务平台;社会工作专项服务项目是以个案服务为主要方法,提供深层次、特殊领域、具有特色的专项服务平台,家综与专项之间建立相互转介机制,联动开展服务。同时,发挥专业服务的引领作用,推广“专业社工、全民义工”,全市社工服务团队培育发展了义工队伍2000多支、义工65万人,参与社区服务的义工超过300万人次。“广州模式”得到了国家民政部、社会工作学界和业界的一致肯定,为中央和国家部委关于社会工作的重大决策提供了实践依据,为省内、国内兄弟城市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借鉴。
按照国际社会发展经验,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达到社会发展黄金期和矛盾凸显期,广州市早于1997年到达这一凸显期。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社会问题多发、社会矛盾增多,“单位人”变成 “社会人”、“社区人”后,“单位人”时期的贴身照顾体系瓦解,社区服务体系尚未完善,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社会服务需求面前,传统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显得作用有限、能力不足,亟需进行社会服务的改革创新,广州市及时谋划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一是多领域推进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服务内容覆盖家庭服务、长者服务、青少年服务、社区矫正、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残障康复、移居人士服务、农村社工服务、异地务工人员服务、民族融合服务等领域,2008年至2016年,市、区两级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7.7亿元,投入规模居全国首位。二是满足居民服务需求,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发挥了社会工作“润滑剂”、“减压阀”的功能,2015年全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共服务260万人次,14个专项服务项目共服务约10万人次。2014年,广州社会工作者开展社区工作近2万节,服务超100万人次,解决了1万多个社区问题。三是及时介入社会热点关注的问题,社会工作者介入5·12汶川大地震、4·20雅安地震、广州建业大厦火灾、广州7·15公交车爆炸事件、婴儿岛处置等10余件大型社会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为受害群众开展情绪疏导支援、信息传递、资源链接、社区服务等专业支援工作,有效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2007年以来,广州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实现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一是各层次专业人才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16年9月底,共有13305人次通过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数量居全国第二。通过实施各类专题人才培训培养项目,共培养社会工作督导人才287名、社会工作管理人才368名、社会工作员4353名。一大批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社会工作者活跃在城乡社区社会服务的第一线,用实际行动传播着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正能量”。二是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数量不断增加,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共为社会服务领域提供了约3800个就业岗位,其中,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约2500个。三是社会工作人才专业素质不断提升,一大批优秀社会工作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的肯定,涌现出了王军芳、常广财等全国社会工作领军人才,有54名社会工作者获得国家、省市级先进个人、劳动模范、优秀工作者、优秀社会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2008年以前,广州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社会服务机构从事社会服务工作,如成立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广州仁爱社会服务中心、广州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具有宗教背景的慈善服务机构基督教青年会、女青年会等,主要为“单位制”之外的特定人群,提供具有社会工作元素的社会服务。2008年2月,广州市第一家专业化的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海珠区社会工作发展协会发起成立,拉开了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快速发展的大幕。一是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9月,全市共有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417家,数量位列全国城市第一,有15家被评为广州市5A级社会组织。二是发起主体不断多元化。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起成立主体多元化,一批高等院校专家学者、企业爱心人士、港澳专业社工、志愿者通过发起成立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参与支持广州社会工作发展,形成了政社企外协力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局面。据统计,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86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中,具有高等院校专家学者背景的占22%、企业背景的占58%、志愿者组织转型的占7%、其他背景的占13%。
一是助推社会治理理念的转变。社会工作理念的传播,为社会治理注入了新思维,不断推动基层治理理念的转变。二是促进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转变。“政府出资购买、社会组织承办、全程跟踪评估”的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在养老、助残、文化、就业培训等不同社会服务领域逐步得到推广应用,实现了社会服务提供从“政府包揽”到“政府与社会组织分工合作”的新转变。传统行政主导的“政府炒菜、居民吃饭”也向“居民点菜、政府买单”的需求导向转变。三是社会工作力量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主力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成为慈善募捐、公益创投、幸福社区创建、社会创新项目等社会治理创新活动的主力军。如广州市开展的3届公益创投366个项目中,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参与的共有203个,占总数的55.5%。四是促进了传统民政工作的服务升级,社会工作服务嵌入到入伍新兵辅导、婚姻登记、流浪救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精神康复等传统民政工作领域。
经过10年的大发展,广州社会工作逐步实现从“摸着石头过河”走向顶层设计的阶段,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在进一步的发展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专业人才的发展存在政策瓶颈,行业的规范化管理、机构和人员伦理操守、行业自律水平还需要不断提高,人才的素质和服务的质量水平还需要不断的提升。力争到2020年,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数量达300个以上、开发专业就业岗位达到4000个以上、从业人员超过6000人、专业人才总量达2万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社会工作服务成效、“广州模式”影响力走在全国前列。
(广州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