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狮子山楚王陵汉骑马俑

2016-04-29 07:49陈睿莹
美术界 2016年3期
关键词:抽象

[摘要]狮子山楚王陵汉骑马俑出土自徐州第三代分封楚王刘戊的陵墓。属西汉早期彩绘兵马俑,作为汉代骑马俑人造像的代表和先驱,它将超前的创作思维、独特的表现语言通过高超的制作工艺加以体现,从而形成一种艺术合力。它对“动态”的描摹与捕捉将形体塑造由“写实”引向“抽象”;将中国绘画的线性艺术与雕塑手法相结合,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感染力;对“力”的关注使作品既凝重又飞扬。具有承前启后,开拓创新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楚王陵;汉骑马俑;抽象;线性艺术;雕塑手法

1984年,徐州狮子山兵马俑的发掘轰动一时,被誉为“九五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多年来人们一直把研究的重点投注在楚王陵步兵俑及乐舞俑上。而对更具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以及凸显古代工匠们精湛制陶技术与造像水平的楚王陵“骑马俑”则很少研究,可谓是学界和艺术领域的遗憾。本文着笔于“骑马俑”的创作思维与表现语言,试图从中挖掘更深层次的艺术内涵。

一、概况

据考,狮子山楚王陵是西汉徐州第三代分封楚王刘戊的陵墓。地下军阵主要由步兵俑军阵和车骑兵俑军阵构成,共六个俑坑。出土有:步兵俑、弓弩手俑、警卫俑、甲胄俑、轻装骑兵俑、重装骑兵俑以及车骑。作为一个因“七国之乱”谋反未果,畏罪自缢的诸侯王,在仓促下葬之时还能拥有如此庞大的地下军阵,足见其生前对权利的渴望。

骑马俑属西汉早期彩绘兵马俑,来自六号俑坑,通体高度在68-70cm之间,马宽在55cm左右,与同期诸侯墓葬中出土的骑兵马俑尺度基本一致,遵从汉初丧葬礼制惯例。

二、汉骑马俑艺术价值分析

作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载体,“俑”真实地再现着当时、当地的人情风貌、生活习俗,是研究历代社会、艺术的重要资料。同时,也直观地反映出雕塑艺术的水平。楚王陵汉骑马俑,将超前的创作思维、独特的表现语言通过高超的制作工艺表现出来,形成一种艺术合力,展现其造像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创作思维与表现语言

楚王陵汉骑马俑,体形小巧,俑高不过70cm,无精细修饰,强调凝重、律动的风格走向,追求“静中有动”的创作理念。人物虽为静态,面部看不到过多情绪的表达,但外部轮廓却充满流线、极具动感,运用大量弧线造型表现动势;这种处理,所能带来的视觉冲击远超写实,是有意识的,带有强烈的创作意图。它以粗犷的轮廓、朴拙的造型诠释出另一种天朝之相。尽管有时人体不合比例:身长、袖长,但适度的夸张反而是情感真实性的体现。

“楚王陵汉骑马俑”的艺术魅力是通过整体观念来传达的,强调组合关系。在适度夸张造型的作用下,“人”与“马”两个截然不同的形体结构巧妙结合,建立充满体积感的体面关系。站在俑像前,观者会不自觉地忽略个体的存在,转而关注“骑马俑”整体形象。那些所谓的不协调,被排列整齐的军阵所替代,穿越历史的洪流,例弗能看到古战场的山呼海啸、铁马金戈。

仔细观察“楚王陵汉骑马俑”,俑人天庭饱满,面部丰满,具有典型汉人骨骼特征,在造像上追求神韵而非细节,对五官、衣纹只做简单交代。而战马则造型扎实、气宇轩昂,酝酿着临战之势。马的鼻孔明显,是肺活量大及奔跑持久力强的体现。肌肉群发达,四足稳健,这是力量与重心的集结所在。颈部躯干粗壮有力,伴随微妙弧度,一改秦兵俑僵直的造型,骨骼不再尖锐突出,腹部、臀部弧线充满弹性,孕育出动力美感。“楚王陵骑马俑”是西汉早期雕塑艺术的代表,马俑写实效果明显,造型圆鼓。流线运用与刚健的肌肉表现完美结合,对造型艺术“度”的把握,收放合宜,完全突出“战马”在古代军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真实地反映出汉初审美趋向与社会军事、政治之间的关系。

(二)选材与工艺

楚王陵汉骑马俑的塑造在材料上选用沉积黏土与泥土配合,既有一定的细腻度又有利于塑型提高俑人的稳固性。工艺上,楚王陵骑马俑采用“合模制法”,相比早期制俑的“泥条盘筑法”和“捏塑法”更具优势。由于“楚王陵汉骑马俑”本身是由人俑和马俑两部分组成,人的头部、躯干、马耳、马身、四足和尾巴都需要分模制作,所以对工艺的要求更高。

楚王陵汉骑马俑,造型手法进退有节,与中国传统美学观相契合,它的出现说明骑马俑造像艺术形式与形制在汉代早期已经形成,包括“唐三彩”在内的后世同题材作品不过是在其基础上的效仿、沿袭和发展,其内在的艺术价值完全凌驾于秦俑及早前出土的其他汉俑之上,与同期西亚、欧洲造像水平相媲美又自成一体。对制俑工艺的改进,直接推动了造像艺术的发展,反映出科技对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

三、楚王陵汉骑马俑对当代的启迪

历史继承性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后人从前人的艺术创作中吸取经验用于自身作品。既是秉承又是延续,而另一些则是创新和变革。兵马俑作为一种雕塑艺术,始发于战国、秦,没落于宋明,在其演迸发展的曲线图中“汉”成为当之无愧的高峰。

“楚王陵汉骑马俑”的出现是对前朝造像的革新性继承。它对“动态”的描摹与捕捉将形体塑造由“写实”引向“抽象”;它将中国绘画的线性艺术与雕塑手法相结合,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感染力;它对“力”的关注使作品既凝重又飞扬,在“静”的状态下传递“动”的精神,承前启后,开拓创新。

结语

当今的艺术创作者需要摆脱功利诱惑和浮躁的心态,探索表象背后深层的能量表达,以求创作出赋有时代精神与感召力的作品。

“楚王陵汉骑马俑”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崭新的创作思维和独特的艺术表达,从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对内在艺术力量的挖掘。对它的研究让艺术从业者们开始学会直面内心,“艺道合一”。发现艺术创作的本质,摒弃对“形”的拘泥,回到“神”的原点。

[陈睿莹,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猜你喜欢
抽象
设计、视觉与极简主义新思维
引趣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概念形成三部曲
由“抽象”变“具体”
对数学有效教学的思考
浅谈门格尔与罗雪尔关于方法论的对比及启示
从“抽象”到“写实”
装置艺术在现当代艺术中的商业性
类比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地方本科高校“近世代数”课程教学的探索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