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论视阈下的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6-04-29 00:44李接辉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代价值

李接辉

摘要:马克思一生都关注劳动异化问题,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异化劳动思想开始,在其一生不同时期的代表性著作都对这个问题做了论述。写于1845年一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形成的标志性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探讨了异化劳动的问题。探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劳动理论问题。关系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问题,关系到如何正确运用唯物史观来深入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关系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的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不断地去学习、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唯物论;异化劳动思想;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6.04.12

文童编号:1009-6922(2016)04-44-03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一生都关注劳动异化问题,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异化劳动思想开始,在其一生不同时期的代表性著作中都对这个问题做了论述。写于1845年-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形成的标志性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探讨了异化劳动的问题。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产生的历史根源

就马克思的理论探索心路历程而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发点从德国古典哲学的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开始。在德国古典哲学领域,黑格尔是真正的“王者”,1817年黑格尔出版了他的《哲学全书》,使德国古典哲学达到了它的顶峰。然而,让人引以为恨的是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思辨的、唯心的,没有跳出德国思辨哲学的传统。费尔巴哈是黑格尔哲学的继承者,同样也是批判者,正是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才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了“王座”。费尔巴哈的哲学被学者们称之为“人本主义哲学”,费尔巴哈所谓的“人”是自然意义上的,也即动物意义上的人,这样的人本哲学强调了人的“受动性”,却忽略了人最主要的“积极性”。这意味着,费尔巴哈只是从“自然界”的角度去研究人,而没有从“社会界”的角度去研究人。这也同样表明,费尔巴哈仍然没有真正逃出德国古典思辨哲学的“阴霾”。真正使马克思跳出德国思辨哲学的传统,跳出哲学的窠臼,始于马克思对社会现实的研究,始于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从1843年10月起,马克思在巴黎“开始系统地研究从布吉尔贝尔和魁奈开始经过A.斯密和D.李嘉图,最后到J.B.萨伊和J.穆勒的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在这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马克思做了保存下来的7个笔记本摘录和笔记,写了许多有见地的评论,这即是著名的《巴黎笔记》。写于1844年4-8月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是马克思在巴黎研究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另一个重大成果。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开始把哲学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把异化和劳动结合起来,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这部著作,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他们新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对有关异化的历史前提、历史产生、历史根源、扬弃途径等问题做了解答,为其异化劳动理论作了最为科学和最为完整的论述。

二、马克思扬弃异化劳动的现实途径

(一)关于异化的历史前提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臆想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二)关于异化的历史根源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社会分工及其后果。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社会分工与私有制的关系。他们认为,由于社会分工和与之同时出现的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分配,产生了所有制,因此,“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再次,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社会分工引起社会活动的异化。他们指出,只要私有制还存在,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就会处于分裂状态,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分工对于人来说就是一种强制,“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于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这即是指出在私有制条件下的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活动的异化,也即人的本质的异化。

在西方哲学史上,诸多哲学家都很重视人们受到其创造物的统治,并屈从于这种统治的异化现象,他们都认为应当消灭异化,将人们从这种虚幻的存在物的统治中解放出来,但在如何消灭异化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当时德国,青年黑格尔派占据着哲学的主要阵地,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赫斯等。马克思、恩格斯对他们采取的消除异化途径逐一进行了批判。

(三)关于异化的扬弃途径

在《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不能唯物主义地揭示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规律,从认识论看来,是他坚持人的消极直观反映论的必然结果,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真正实现人的解放。必须改变现实的客观存在、改变现实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種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

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的必然发展方向。在《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要消灭资本主义制度下造成的劳动异化问题,要具备两个前提条件,这两个前提条件即是,一是使无产阶级变得一无所有且“不堪忍受”;二是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相互对立。要实现这两个条件,就要以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条件。这是因为,一方面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那么人们就又会为了生活的必需品而争夺,一切社会“陈腐污浊”的东西又会死灰复燃;另一方面,在马克思、恩格斯眼中,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狭小地域性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将促成世界性的“普遍交往”。使各个民族的生产、革命相互依靠、相互依赖,以促成共产主义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的共同实现。

三、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当代价值

探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劳动理论问题,关系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问题,关系到如何正确运用唯物史观来深入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关系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的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不断地去学习、研究和实践。

(一)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马克思新唯物史观之所以新,本文认为,新在在他人看到物的地方,而马克思则看到了人。在资本主义灭亡后的共产主义社会里,将是“偶然的个人”的扬弃和“有个性的人”的实现。所谓有个性的人,从通俗意义上来讲,也即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

如何促进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理论上来看,我们应当辩证地去理解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全面发展是指发展的多面性,不是指个人各个方面的平均用力,平均发展;也不是指所有个人都必须按照固定的单一的模式来发展,应当按照實事求是的原则,根据人的潜力而定。从实践上来看,人的全面发展受到现实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目前的生产力水平还不足以达到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仅仅是理想,更是一个实践过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必须充掌握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巨大发展的基础上去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他们认为:生产关系之与生产力,在于是否适应,在于是否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在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其新唯物史观和异化劳动理论,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做了四点结论,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阶段,由于有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力已经成为破坏的力量,而共产主义革命的根本问题就是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奴役劳动,消灭阶级统治和阶级本身。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引起了不同阶层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变化。同时,大量的西方意识形态随着不同的物质媒介不断涌入我国,也引起了一些错误的社会认识。这其中最为严重的危害是鼓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多元化并借机否定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指导地位,以及因为我们少量腐败官员和一些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导致的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权威性和科学性的怀疑甚至否定等情况。应当指出的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时间相对于西方建设资本主义来说并不长,要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一方面,我们需要借鉴西方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不断完善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扩大我们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更加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当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思想是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大公约数,它将引领我们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三)必须坚持正确对待全球化的影响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消灭人的异化,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普遍交往的建立和发展。二是由于异化所导致的阶级分化和阶级斗争的激化,进而导致无产阶级革命。而这两个条件的成立都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的”群众这一现象,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另一方面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这里两个基本条件中的普遍交往,亦即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

当前,全球化已是不可阻逆和否认的历史事实,这对于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应当历史而辩证地去看待这一事实。一方面,全球化对于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机遇,对今后要达成的共产主义是一个必经之路,我们应当充分发挥我们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势,积极投入身于其中,审时度势,抓住难得的全球化发展机遇,将其转化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有利条件和环境。另一方面,由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利益的对立,造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斗争的必然性。这对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造成了现实的冲击和威胁,我们应清楚认识和正确看待其中的不利因素,积极、沉着地应对各种挑战。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代价值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十大亮点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