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欣
[摘 要] 随着苏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外地的孩子来到苏州的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由于家庭原因、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新苏州幼儿与苏州本地幼儿在言语举止、生性习俗、行为习惯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无论对于新苏州幼儿本人,还是他们的家庭和幼儿园,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和必需。
[关键词] 新苏州幼儿 行为习惯 教育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苏州在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外省市人员的纷纷涌入。这些人员中的一部分已在苏州成家立业、立足生根,还有很多人员虽然尚未落户,但大多也已将家庭整体迁入了这个城市。这两部分人员即我们常称之为的“新苏州人”,他们的那些应入园就学的孩子即称为“新苏州幼儿”。据报道,不计常住户口的入迁数,苏州市仅给流动人口发放的居住证,就已超过了644万张(见2012.8.15《苏州日报》A03版)。可以粗略推算出,新苏州幼儿已成为近几年我市学前教育必须面对的一个庞大群体。新苏州幼儿的家长们正在为建设、发展苏州作出艰苦的努力和巨大的贡献,他们也应能分享到苏州经济社会建设、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成果。
由于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地域以及新苏州家庭自身的各种因素,这些新苏州幼儿与苏州本地幼儿在言语举止、生性习俗、行为习惯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他们一时还不易完全适应苏州的地域文化氛围。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曾经说:“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叶圣陶先生也深刻地说道:“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显然,无论对于新苏州幼儿本人,还是他们的家庭和幼儿园,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更显得尤为重要和必需。这不仅是新苏州人家庭能否享受到苏州优质教育资源的现实问题,也是当前许多幼儿园必须面对的大问题。
一、新苏州幼儿行为习惯的情况分析
行为习惯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养成的,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由于所处环境及所受文化背景影响和家庭教育的不同,新苏州幼儿的许多行为习惯与苏州的地域文化习俗有较多不尽适应之处,需要逐步改变。
1.部分新苏州幼儿的文明程度不高
苏州地处江南水乡,用水方便,容易洗晒打扫,因此市民大多讲究清洁卫生、穿着整齐,即使春秋季节不少家长也会天天替孩子更换衣着,从小就教育孩子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但不少新苏州幼儿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山区或农村,由于大多地方用水困难,因此人们并不习惯于勤换勤洗,也不讲究家居或周围生活环境的整洁,于是在如此的环境中日久天长孩子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可是,一旦来到了新的生活环境中,他们不够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难免会使人们另眼相看。
2.部分新苏州幼儿交往能力欠佳
大多新苏州幼儿的家庭条件并不优越,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在语言上一时也不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自感生活、学习总落后他人一截,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他们还不愿把这种自卑的想法倾诉出来,因此,他们也不愿意主动与苏州本地幼儿进行交往、沟通,在集体生活中他们觉得自己不被同学接纳,显得孤独、焦虑甚至失落,很容易把自己封闭起来。因而,与苏州本地幼儿相比,他们交往意识和能力的发展相对滞后,社会适应能力亟待提高。
3.部分新苏州幼儿的学习习惯有待养成
相当多新苏州幼儿的家长尚缺乏对早期教育的正确认识,比较忽视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更难以给孩子正确的家庭教育和指导。因此他们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较多地表现为注意力不够集中,自制力比较弱,如上课时容易走神,在课堂上喜欢交头接耳、嘻笑打闹,不能较好地完成老师安排的学习任务等。再加上很多新苏州幼儿的父母工作缺乏稳定性,流动性大,造成对孩子的学习状况关心不及,这也会对孩子学习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4.部分新苏州幼儿的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对于许多来自于山区或农村的新苏州幼儿而言,由于原来的生活环境比较闭塞,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和途径较为欠缺,又缺少家长的帮助和指导,因此,对新事物和新知识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往往弱于苏州本地幼儿,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会表现出某些木讷的神情。
虽然新苏州幼儿中也不乏出类拔萃的个别案例,但以上的总体分析是不争的事实。
二、培养新苏州幼儿适应新生活环境的归属感
新苏州幼儿比起那些至今还留守在原地的“小候鸟”们已经是很幸福了,他们来到新的环境中生活,实现了在城市里幼儿园入学的心愿,他们不希望自己再被排斥在新环境之外。我们应该满足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从培养他们适应新生活环境的归属感着手,帮助他们建立起融入苏州的自豪感,并让他们能逐步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
1.为新苏州幼儿营造富有亲和力的心理氛围
根据心理学的观点,民主的、宽松的、自由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很好地消除人的胆怯、孤独、焦虑等心理。因此,培养新苏州幼儿适应新生活环境的归属感,就应该为他们营造一个师幼关系、伙伴关系、情感关怀上被接纳的亲和氛围,以帮助他们克服拘谨、退缩、自卑等心理。例如,我园要求教师应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地关爱新苏州幼儿,当这些孩子在生活上、语言上或交往方面遇到困难时,教师要耐心地微笑着给予帮助,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即使他们有事做错,也不可以大声呵斥,而要以委婉的语气跟他们交谈,与他们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错在何处,并给他们创造改正错误的机会,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周围人对他们友善和温馨的态度。
2.创设吸纳新苏州幼儿主动参与班园集体活动的机会
由于诸多的原因,致使很多新苏州幼儿表现出胆怯和孤僻,不愿意主动参加集体活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多多看到他们的长处,尽最大努力让他们有表现自己的机会,由此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幼儿园及班集体的活动之中。例如,我们以“走近大自然”为主题开展班级集体教育活动,特意请来自农村的新苏州幼儿讲解他们熟悉的庄稼、蔬菜、农具等相关知识以及农村的生活趣事等。在这样的一次次活动中,新苏州幼儿充分体验到了被尊重的愉悦,逐步找回了久违的自信心,从而渐渐地摆脱和克服了自卑心理,并且在以后的学习、游戏、生活中表现出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逐步融入到班园集体之中。
3.充分张扬新苏州幼儿的发展进步和成就
由于家庭环境、学习条件并不都很如意,许多新苏州幼儿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观念比较淡薄,如果不加强引导,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成长十分不利。如果日常生活中他们一有错事,老师就一味地批评斥责甚或惩罚,对于心理本来已经比较脆弱的他们来说教育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甚至还会引起逆反。如果教师能够多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与鼓励,这对于他们而言也许是“久旱逢甘露”。正如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如果孩子们成长于鼓励他们自然、顺利地发展的环境中,他们会‘突破性地进入到学习之中,他们将变成自我激励者,自我学习者。”事实上,这些表扬和鼓励恰恰能够激发起他们要强争先的自信,从而在积极的自我肯定中取得更大的进步。例如,当看到新苏州小班幼儿能够自己脱下外套时,我们就及时地夸一声:“你真能干,会自己脱衣服了。”我们会以赏识的眼光去关注这些新苏州幼儿微不足道的成就,真诚地为他们的点滴进步喝彩。这样,他们就会从老师以及伙伴们的鼓励声中敏锐地感到关爱、友谊与信任,从而逐步变得自信起来。
三、注重培养新苏州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得教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导师和父母应当创造机会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他们养成习惯。”这就是说,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相应的实践才能实现。对于来到新的环境中生活的新苏州幼儿,我们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他们,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在集体教育活动中给予重点的关注
集体活动是幼儿园的重要教育形式,无论游戏、教学、晨锻甚至饭后散步幼儿园大都采用集体的形式。为了培养新苏州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师应该抓住集体教育活动的契机,对他们多加关注,积极地加以教育和引导。例如,在集体活动中,当孩子们需要离开自己的小桌椅时,我们会提醒大家将自己的小椅子轻轻地塞到桌子下面去,尽量减少碰撞声。此时我们会多留意那些新苏州幼儿,当看到个别没有按照要求做时,我们通常会借助一定的手势来提醒他们,让他们及时纠正过来。
2.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增强规范和规则意识
洛克还说:“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把身体与精神的训练相互形成一种娱乐,说不定就是教育的最大秘诀之一。”培养新苏州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也应该渗透在游戏之中,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强化他们的规范和规则意识。例如,角色扮演中,我们会安排他们扮演爸爸妈妈以及客人等不同的角色,让他们有机会将老师平时教的与人交往的知识在游戏的过程中表现出来,使他们懂得要有礼貌地问候客人,别人问话时要认真倾听,并有礼貌地应答,在父母和客人讲话时不能随意插话,客人走时要送别等。在游戏中,他们不经意地就把良好的生活规范记了下来,并且自然地运用到了日常行为中。
3.在日常生活中多多给予个别指导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也是他的教育思想。养成教育本身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渗透于生活环节的养成实践活动即要让幼儿在生活中随机应用,从而不断强化巩固到习以为常,而这种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养成教育主要应采用个别教育和指导的方式,逐步强化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及时地鼓励或纠正。例如,对于少数新苏州幼儿不会自己穿衣服、脱衣服,我们就为他们示范每一个步骤,甚至手把手地、不厌其烦地指导,不久他们就学会了。又如个别新苏州幼儿没有午休习惯,我们就边播放一些舒缓型配乐的故事,让幼儿逐步安静下来,边对那几个不爱午休的新苏州幼儿进行安抚,督促其逐步养成午休习惯。事实证明,只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辅以表扬、奖励等方式,不断鼓励和强化,才能使这些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加强家园沟通形成养成教育的合力
前苏联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的任务。”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除了幼儿园要发挥教育作用之外,也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父母的影响。所以,幼儿园应努力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两者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才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教育效果。
教育实践中,我们注意采用多种方式与新苏州幼儿的家长进行沟通,适时组织他们开展“家长沙龙”活动,以漫谈的形式就孩子中出现的一些行为习惯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形成共识,以这种方式帮助家长端正教育观念,让他们明确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紧迫性和长远意义,认识以身作则当好孩子表率的重要性,并指导他们掌握一些家庭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就为幼儿园和新苏州幼儿家长之间建立起了平等交流的平台,提高了他们参与幼儿园教育的主动积极性,与幼儿园形成了对幼儿有效进行养成教育的合力。
参考文献:
[1] 唐莉.多措并举,有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J].考试周刊, 2011(29)
[2] 赵志娟.浅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教育学刊,2009(1)
[3] 彭敏九.对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6)
[4] 郑秀香.让农村进城幼儿的心灵充满阳光》[J].学前教育研究,2004(12)
[5] 顾唯页.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和对策[J].教育研究,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