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还小学作文教学之本真

2016-04-27 07:26张桂兰
启迪·教育教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习作作文生活

张桂兰

作为一线语文老师,当我们翻开学生的作文本时,最大的感触就是:学生习作中空话、假话、套话太多:老师或者长辈总是慈祥、和蔼可亲的;自己常常是半夜生病的,妈妈总是背着自己走到医院;下雨的时候,妈妈的伞永远是打在自己头上,她的衣服总是淋湿了的;在放学的路上,总是会碰到一位老奶奶要过马路,自己总是将她安全送到马路对面的;公交车上总是会出现让座一幕,周围的乘客都会投来赞许的目光……

叶圣陶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那是否每个小学生的生活都会经历这些事呢?事实当然并非如此。我们每一个成人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当我们读着这样的习作时,头脑里不自觉地就会清晰地跳出来一个问题来:我们每天也同样在经历,怎么就碰不到这样类似的事情呢?很显然,这是我们的学生在有意无意之间说假话、空话、套话。记得有一次写人的习作,我还未来得及细读,就发现了一个学生习作中的错别字。刚想叫她把错别字订正过来,话未出口,学生赶紧主动交代:“老师,我的作文是瞎编的!”我一脸愕然:这么熟悉的体裁还要编吗?赶紧细读文本,果不其然,习作不但是编的,还编得相当动情、有感染力。

由此可见,当前学生作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失真”现象:言之无物,空洞乏味;为文造情,以共性取代个性,以教条取代思考,没有坦诚的真我,没有张扬的个性,剔除一些修饰的词语,剩下的只有虚空的假我;作文中“文不通,句不顺,字不清,意不达”的问题也相当严重;与沸腾的生活脱节,从书本到作文本,学生感官封闭、想象滞涩、情感压抑、自我迷失、活力萎缩。稍作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淡视生活、失却本我、缺乏一种激励机制。”而最为根本的原因,我想就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作文教学观念没有转变,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阶段,对学生的禁锢太多,指导痕迹太重,与现实生活的融通太少。因此,我倡导作文教学以儿童学习本性为原点,遵循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规律,以儿童生活为广阔背景,创设具有儿童成长意义的作文情景,机智地引导儿童在现有的基础上构建良好的语文(作文)素养,使儿童语言的发展汇入其精神生命成长的河流,让作文成为儿童生命的快乐歌唱。所以,作文教学应该走出教师唯书是教、就事论事、学生闭门造车、虚拟内容的怪圈,而应把作文基本功训练渗透到学生生活中去,让生活进入写作,让写作进入生活,使写作成为生活的需要和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回归学生的生活,抒发学生的本真,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这样的作文教学才是真正回归儿童的意义。

一、 “回归生活,还小学作文教学之本真”理念的解读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历来是与阅读教学平分秋色的教学任务,学写作文是相当多的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涯中倍感头疼的一件事,所以市场上才充斥着汗牛充栋的作文秘籍,各种培训学校才有了作文补习的土壤。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培养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也是引导学生学习做真人的一种历练方法。很多做家长的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不让自己看他的日记,就千方百计想办法来看孩子的日记,以此来了解孩子的真实的内心情感。这说明,孩子的作文是没有秘密的,写的不见得是真事,抒的也不一定是真情;而日记却是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里面有自己的小秘密,当然不愿意示人。其实,孩子这两种不同的写作态度,可能会造成人格的分裂,严重一点就是阳奉阴违、两面派。这些都是传统写作教学在无意识中带给学生的伤害。

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 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需要,跟说话完全一个样。”一般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那么,作为语文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的外延也应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所以,“回归生活,还小学作文教学之本真”,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写作就是要写“自己想说的话”,就是要“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就是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就是要“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写作目的“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交流”。

由此可见,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处处是作文”,作文就有什么可怕的了。

二、 “回归生活,还小学作文教学之本真”实施的途径

(一)丰富素材,还真作文内容

叶圣陶说:“生活如泉,文章如溪,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习作的源泉。语文新课标指出:“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因此,为学生们提供一个体验环境,挖掘生活中的习作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1. 让学生观察生活

要让学生去做生活的参与者、发现者、分享着,像新课标要求的那样,“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社会生活是习作内容的主要来源,学生在原生态的社会环境中的观察才显得亲近。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学生融入社会,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童心去感受生活,用慧眼去观察世界,从中获得自己最真切最愉悦的体验,写下自己的所见所想。这比感受一些纯粹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更重要,更有意义。对平时遇见的事,哪怕是蚂蚁搬家之类是小事,也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写观察日记的习惯,还可以同学生一起观察。要鼓励学生不要囿于常用的观察点,要调整角度去横看侧眺,用创造的眼光去审视素材,远思谋篇。要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让学生进行实物写生,学生观察事物易于形成鲜明的表象,产生写作激情,也有助于独立地思考事物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个人的思想不会雷同,他们的语言会带有深刻的个性,具有自己的独创性。”

2. 让学生参与生活

必要的实践活动可以补充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的不足。无论是集体,还是小组,哪怕是个体的行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获得直接的体验。走进社区、参与公益、环保同行等,让学生在不经意间积累了活生生的写作资源。有了生活,才有丰富的素材,习作才会回归到生活,成为生活中的习作。

3. 让学生体验生活

杜威说:“儿童是带着他们所生活中的家庭和邻近地区培养起来的兴趣和活动,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利用这些‘原材料对儿童的活动加以引导,以产生有价值的成果。”叶圣陶说:“写作材料来源于整个生活,整个生活时时向上发展,写作材料会滔滔汩汩流注出来,而且是澄清的。”作文应是生命的律动,是生活的需要。新课程标准要求作文根植于生活,为作文教学引入了生命的活水。只有从生活中吸取有血有肉的写作材料,学生才能给作文注入新鲜的血液,把文章写得真实感人。

因此,作文教学,要积极儿童走出课堂,拥抱自然,让他们亲耳去听、亲眼去看、亲手去摸、亲口去尝,让他们回归自然,与自然直接对话;回归自我,感受生活的滋味,丰富自身的体验。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组织学生郊游野炊、去欣赏美丽的大自然风光;可以小范围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感受多彩的社会;可以开展“我当一天家”活动,体验当家的酸甜苦辣……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作文与育人结合起来。

(二)呵护本真,为真作文搭台

“情感的本真是学生作文的生命,是学生作文的本质,是学生作文的核心。学生情感的本真化就是学生作文中真诚流露的‘善意,就是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人生、善待世界的情感真实空间的构建。”只有真实的心灵流程展示,学生作文中真情才会自然地倾吐和渲泄。

1. 提倡实话实说

“虚情必然导致假意,假意才会有不实之词、雕饰之句。惟有真的东西,才会是有情感的东西,才是学生的东西,才是有个性的东西,才是本色独创。作文指导必须强调抒写真情实感,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与同伴交往,在学校生活中,在家庭生活中,总会产生各种心理活动。这种心里活动就是心灵体验的一种类型。抓住这种心理变化,引导其关注并体悟这种变化的种种感受,从说到写,真情流露,这是习作最真实的好材料。事实证明,教授学生作文时,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对于引导学生敢于说实话、说真话、表真情是有很大帮助的。只有当学生能够真正自由表达时,才可能表露出真情。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自由表达的习惯,那份童真也会悄悄然流露于笔端。

我的一个学生就写过这样一篇习作——《一场特殊的竞赛》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当时很激动,以为这次一定可以参加运动会,可出乎我的意料,老师竟然让了王军去,原因是:虽然我赢的次数多,但他的巅峰要比我远。霎时,老师的话就像冷水泼到我的身上,我想起这段时间每天早上练,放学练,可现在一切前功尽弃了。一瞬间,我的眼泪哗啦啦地流了下来,觉得老师太偏心了。老师安慰我说:“扬扬,别伤心,你是班长,应该为班级着想,虽然不能去比赛,但你也可以当拉拉队队长,为班级的运动员打气啊。”“当班长难道就要委屈自己吗?”我伤心得都不理老师,我想了很久也没想通。最后,在妈妈的开导下,我终于想通了,为了班级的荣誉,我的个人机会不算什么,关键是扔得最远,能为班级争光。于是,我当上了拉拉队队长,为班级喊加油。”这段话是孩子内心的真正思想活动,写出了自己的喜怒哀乐,是真情的流露,让人能真正感受到那份童真。

2. 鼓励个性化表达

“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感情坦白而直露,体现在语言表达上,也应新鲜生动,具有个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由写,不论文体,不论形式,让学生有创意地自由表达,可以题目个性化、内容个性化、形式个性化、语言个性化。”在题目个性化上,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色和心理特点,给学生出十几个切实可写的小题目,如《地球的哭诉》、《大地的自述》、《动物环保会议》、《小动物们给同学的一封信》……学生一见题目,就有写的内容和写的冲动;在内容个性化上,根据学生的爱好,自由选择内容。以“保护环境”为例:可以写污染环境的反思;可以写自己保护环境的建议;可以写对环境的认识、理解和对未来的理想;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写自己的环保行动等等。在形式个性化上,应该变单一枯燥的训练形式为丰富多彩、学生闻乐见的多样化的形式。如: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童话、科幻故事、调查报告、实验小论文、日记、诗歌等等。“在语言个性化上,教师要允许学生幼稚但又富有情趣的儿童语言的运用,要常常蹲下身来,用心去倾听学生的心灵,用眼去观察学生的生活世界,以儿童的认知水平接纳、赏识我们的学生。”不要随意挥动大笔,抹杀了学生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应以一种审美关照的行为去对待,以一个欣赏者的身份去品味,并始终如一地尽情呵护。

3. 抓联想想象,促创新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是与想象能力分不开的。单就习作来讲,这在对学生习作目标的描述时有非常明确的表述: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善属文者,或描摹人物,或记事传情,或吟咏美景,或褒贬是非,虽不是倚马可待,但也不至于像如今学生写作时挤牙膏般痛苦。他们将生活中的“话”通过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以白纸黑字呈现出来,这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学生不是没有生活,是他们不善于发现并表现生活;教师不是不会教作文,是他们没有适当的方式方法去教。所以,应该通过联想与想象将学生的生活与教师的教学联系起来。

联想与想象既是开启写作之门的一把钥匙,又是拓展作文思路的羽翼。利用联想与想象,作者可以“思接千里,视通万里”;利用联想与想象,作者可以“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联想与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发散思维,从而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创作出精美的文章。联想和想象的综合运用,能给文章增彩增味,使其意境更为深远。甚至可以这么说,缺少联想与想象,就很难有优秀的文章问世。

(三)优化评价,为真作文保障

习作评价对习作教学过程的实施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对激励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习作水平及促进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的作文评价应该是给学生搭起一个作文演练的“舞台”,人人敢在上面去表现,享受快乐,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不是一个终极目标,所以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好”或“坏”来评价。我通常采用的评价方法有:

1. 评价系列化

我设立了小学生习作成长记录袋,确立“二本二卡”式系列评价体系。

读书卡——语言积累材料本--《词句银行本》。课外阅读是丰富学生语言储备、积淀语感的有效途径。学生每周在读书本上自行记下平时课外阅读的数量及书名或文章名,把读书中的摘抄型(摘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提问型、感想型、评价型读书笔记记录在语言材料积累本上。

观察卡—习作素材本。学生把自己每周观察、调查、访问研究的主题名称及素材积累的数量记录在观察卡上,把具体的观察、调查、研究经过、访问记录、产生的奇思妙想详尽地记录在习作素材积累本上,为今后相应的习作服务。

在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作文评价是一种过程评价,目的不是评价学生作文的好坏,而应该是一种“诱导”,诱导学生写得多,写得好,诱导他们产生兴趣,坚定信心,使他们“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2. 评价多元化

自主评价。 学生写完作文后,自己朗读,然后就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态度的变化及审题、立意、选材、写文等方面的体会写下自己的感受,即自我评价。实践证明,这一环节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及自主性,学生从中找到了自我不足,明确了下一次习作的努力方向。

同学评价。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让学生阅读他人的文章,欣赏他人的优点,然后对他人进行评价,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可以对整篇文章或某一片段的优缺点加以评价,也可以对同学的习作态度、情感变化等内容作出评价。由于同学评价是平等的、真诚的,因此起到了一种相互鼓励、相互促进的作用。

家长评价。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十分迫切。针对这种心理,每次习作后,都让学生带回家,让家长做孩子作文的读者,为孩子写评语。当然,由于家长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要他们洋洋洒洒地对自己孩子习作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也是不可能的。于是,我采取了两种评价方法:A、等级评价;B、语言描述性评价。家长参与评价,学生习作水平和兴趣的提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老师评价。“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轮到我评价时,我更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与成功,总是毫不吝啬地给予赞赏和鼓励,使他们积累积极的情感,从而激发他们再创作的兴趣和信心。

3. 评价开放化

学生的习作一旦完成,就成为了一种文本,这是一种存在的事实,它也就具有了开放性。我在班内制定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坚定学生的习作信心。

想方设法创设习作展示的窗口。如开设班级习作栏,让同学把自己认为写得满意的作文贴上去,供大家欣赏;班级建立“流动日记”,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展示天地,日记在全班甚至全校传阅,让家长阅读。一系列活动,对学生不仅是写作能力的锻炼,还是写作热情的迸发,让他们获得了更多的创作满足。

鼓励学生投稿与参赛。 专门印发各家报刊、杂志的邮编、地址供学生选择,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无论结果如何,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学生作文一旦获奖了,我不吝啬赞美之词,大力予以表扬:或让写得好的同学上台朗读自己的作品,或利用黑板报摘出某一段优美描写,或在晨会上发布“喜报”……营造这样一种氛围,既使获奖的同学油然而生自豪感,涨涌起写作的热情,也激起了其他同学努力习作的信心,奋力追赶的决心,使评价的激励性作用获得最大限度的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也对教师的习作评价作出了要求:“我们教师在作文评价中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去评价学生的作文,充分发挥作文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放飞心灵,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用脑、用笔在作文的广阔天空里自由翱翔。”由此可见,要让小学生作文不失去童真童趣,要保护好这一方净土,我们教师就要做好引导评价,让孩子说真话,写真事,体会真实的生活,让他们用童眼看世界,用童真写世界。

猜你喜欢
习作作文生活
生活感悟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