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是由多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国家,各民族间自古以来便交往频繁,特别是汉藏两族间有着极为悠久的交往历史,最初汉藏交流以口头翻译为主,直至吞米桑布扎成功造出藏族文字后,才逐渐演变为口头、文字兼用翻译模式,迄今为止也长达1300多年之久,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大数据信息时代的来临,以及文化多元化等因素,汉藏翻译范围日渐广泛,也越来越重要。本文将主要分析汉藏翻译中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汉藏翻译;翻译方法;翻译原则
作者简介:次仁央宗(1991-),女,藏族,西藏拉萨人,西藏大学文学院2013级藏语言文学硕士班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藏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1
古圣人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翻译工作便是如此,必须制定适合自身的标准,并以此标准达成翻译目的。然而,翻译标准并非向壁虚造,而是对翻译者实践经验的总结,翻译者以此可衡量译文质量,最终实现翻译目标。但对于翻译标准古今中外众说纷纭,迫使翻译者工作实践受限,导致其指导下原则不统一,而造成翻译者的不适应。为此,针对汉藏翻译原则的研究十分有必要。
一、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要善于增词和减词
翻译者首要遵循原则即忠实原文,且必须具备善增减词的基本素质。所谓翻译就是用一种文字表达另一种文字的语言活动,而准确清楚的表达极为关键。众所周知,语言文字都有符合自身特点的语言环境,翻译者如果不熟悉这种语言环境,译文中就很难准确表达出原文的思想内容。因此,要将其完整准确地表述出来,翻译者必须掌握语言词组结合与翻译技巧等。如果翻译中不重视适当增词,只是一味强调忠实原文,译文将会缺乏准确性。例如:“海螺沟增强旅游宣传”中“海螺沟”仅风景区地名,若直接将其译为旅游宣传主语,势必会造成贻笑大方的结果,故要适当增词如“管理局”使其能更清楚准确的表达原文。同时,由于藏文属于拼音文字,汉藏翻译过程中原文往往短于译文,若不善于减词,译文会给人带来明显的啰嗦感。例如:“全州各地气温降低”,由于各地包括在全州内,忠实原文只会多此一举,所以翻译时因减译各地一词。总之,增减词并非随心所欲,必须熟悉译文表达习惯、具体语言环境及理解原文,译文才能通顺准确。
二、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改译
所谓忠实原文是指原文风格效果和内容意旨,却并非指语言表达形态。如果为达到忠实原文这个目的,而在具体翻译过程中生搬硬套,这显然不符合翻译原则。但若是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民族语言习惯及规则,是可针对原文具体语言环境创造性地选用各种译法的。也就是说,原文的某些词语不可直译,必须针对前后词句,改用某些与字面意思存在一定差距的词语来翻译。如:“看改革开放中国发展状况”,若根据字面意思翻译,会给人带来“观看”的感觉,但将其译为“谈、说”,才能既符合藏语表达习惯又忠实原文。然而,现代翻译作品极少需要进行原文改译,大部分均可按照原文意译或直译,翻译者不管面对任何原文,都必须全面理解原文的思想内涵再进行翻译。
三、注重语句的通顺,不能胡译、乱译
汉藏翻译过程中必须注重语句的通顺,不可胡乱翻译。翻译者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藏语表的形式、语法规律及修辞习惯,将原文译为通顺易懂的现代藏语,规避译文出现生造死译、语言拗口、结构不清、逻辑混乱等现象。汉藏语对动词的准确选择和灵活应用是其语法结构最大区别。例如,要清楚的表达出文章的思想内容,汉语在具体语境中可利用助词来修饰动词,但对不同时态的动词表达藏语中却有不同的对应词。若是具体翻译中使用混淆,则会使译文和原文背道而驰。因此,要让译文不乏文雅生动且通顺易懂,必须准确使用贯穿全文的时态动词。
四、保持原文的风格,不能改变其本质
汉藏翻译中应保持原文风格,包括语言、民族、时代及个人艺术等特色,不改变其本质。而要保持语言风格,就必须找出两种语言的规律,比如语法结构、语体和修辞的特色等,并做到翻译的创造性、技术性,总之,保持原文风格才能带给受众不失本色的享受。但译文时不可机械追求其雅致,即翻译者不可仅根据原文进行翻译,也要翻译出属于自己的风格。鉴于翻译者对两种语言理解程度和修养水平存在差异,往往会影响到原文风格,如将紧凑译为松散,朴素译为华丽,粗俗译为高雅,幽默译为呆板,欢快译为忧愁等,甚至造成似是而非的译文现象,使受众产生碍眼、逆耳、拗口的感受。为此,精通汉藏两种语言是翻译者开展工作的前提,同时要灵活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思维,保证译文内容通顺,两种语言风格兼具,若反之则会使得译文失去两种语言的表达风格。
结束语:
汉藏翻译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原文风格,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增减词和改译,规避对原文本质的改变,同时也要注重语言的通顺,不可胡乱翻译。
参考文献:
[1]公巴太.汉藏翻译差异对比[J].商,2015,(3):271-271.
[2]尕藏.试论汉藏翻译中的几个问题[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2014,(1):114-120.
[3]巴桑.再论汉藏翻译中的直译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2):21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