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传入中国。此教学法能够将音乐中的基本元素——节奏、旋律、速度、强弱、乐句等目标进行清晰分析,构建了系统科学、实践性非常强大的音乐教法。幼教领域采用其方法多注重后期大班的打击乐合奏与游戏性的表演,小班幼儿在节奏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较少。我从小班幼儿节奏学习的预备,进入节奏练习的情境,节奏学习的主要部分(小打击乐器练习)、歌唱游戏与律动结合的练习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效果较好。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节奏教学;小班幼儿
培养和训练幼儿节奏感是学习音乐基本技能、技巧的基础,是每个音乐活动的首要基础。小班的幼儿听到音乐能根据音乐的节拍做相应的动作。但他们的这些动作还需要教师的提醒,对节奏的感知还没有完全掌握,所以节奏感差。笔者通过一年多对奥尔夫教学法的学习与实践,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了小班幼儿节奏教学的教法。
一、听觉的练习——节奏学习的重要前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练习各种节奏之前,能够听到并捕捉到节奏的不同,是节奏学习的根本。所以教师一定要从小班开始,关注幼儿听觉的训练,在听觉方面做工作与思考。
例如:开展“找声音”的活动。教师用琴槌敲击桌子、玻璃杯子、地毯,请对面的幼儿闭上眼睛,分别听完每一类声音,上来寻找声源。对于9月份刚入园的幼儿,只要幼儿可以用手指指出声音的方向,即音源即可;10月份,教师可以在敲击时加上节奏︱ⅩⅩⅩⅩ︱,幼儿可以练习听辨节奏+音源;小班下学期,可以在身体上打击出两种不同的音色,同时带有节奏型与音源的差异,这样就可以锻炼幼儿听辨音色、记忆节奏、分辨音源三方面的能力。
从小班开始形成对声音的敏感性,在之后介绍各种小打击乐器时,就可以让幼儿敏感地接收不同乐器发出的不同音色,更加清晰地辨析不同乐器。日后播放不同声部、不同音色乐器合奏节奏作品时,幼儿不易混淆,并且能够清晰分辨和确认自己的声部和音色。这将为以后的节奏曲目合奏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听觉的练习要放在节奏学习的前面,是节奏学习的预备队。
二、儿歌童谣的吸引力,帮助小班幼儿尽快进入有节奏的情境
教师要精心挑选符合小班幼儿认知与兴趣的内容的儿歌。如《小老鼠打电话》:“小老鼠,淘气包,打电话,不拨号。拿起电话吱吱叫,你说可笑不可笑。”在营造出故事情境后,变成儿歌有节奏地念读给幼儿听。幼儿明白儿歌意思后,教师每一个字拍一次手,有节奏地念读与拍手打节奏相结合,给幼儿一字一音的印象,着重在重音上提示幼儿。带领幼儿练习几遍,可以与幼儿进行你问我答的一句话分解方式,将节奏分解为一半,既降低了幼儿的难度,又增加了师幼之间的互动趣味性。掌握后,可以教师拍手,幼儿拍腿进行。
三、小打击乐器演奏——小班幼儿节奏展示的舞台
看着图谱,幼儿按照图谱所示演奏乐器——这是传统打击乐教学的情景。在我的小班教室里,教师手持红黄蓝三色羽毛,分别代表皮质类、木质类、金属类三种乐器。幼儿看到教师将哪种颜色的羽毛抛向空中 ,相对应的乐器组就开始演奏手中的乐器。羽毛抛起开始,幼儿只要让手中的乐器发出声音即可,羽毛落地的一刹那,乐器停止演奏。没有固定统一的节奏,只要准确抓住开始与结束的那一拍即可。小班幼儿在这个活动中专注地看教师手中的羽毛,美丽的羽毛变成了吸引幼儿的“指挥棒”,幼儿专注地看,准确地开始与结束。熟悉后,教师还可以反过来,抛起羽毛不演奏,羽毛落地的一刹那演奏一下。演奏的过程其实就是演奏长音和短音的过程。这个长音可以是四拍、八拍、三拍;短音就是一拍。抛去看图谱的枯燥,羽毛带领小班幼儿进入演奏的欢乐世界。这里蕴藏着日后中班大班需要用到的看指挥、开始与停止、长音与短音。这些都是由不同的节奏,不同时值长度组成的。
四、“歌唱游戏+律动表演”使小班幼儿全身心地浸润在升华的节奏中
中国传统的歌曲大多都是2/4拍、4/4拍、3/4拍,比较规整对称的曲式较多。我们也要为幼儿带来多种拍号和节奏变换的作品,才能丰富幼儿的音乐世界。同样是一段旋律,没有歌词,只是念读极富节奏感的单字音,就已经抓住小班幼儿的心。如《滚球》游戏中,教师每念读一小节节奏,就拿起一只小垒球,两小节结束,两只手中都有球。第三小节双手拿球分别向左向右晃动身体一次,最后一小节将垒球滚到对面的幼儿面前。由于念读的字音简单易记忆,幼儿只需记忆节奏即可。节奏已经与身体的动作有机结合,幼儿很容易在身体的动作中找到节奏点。附谱例:
××× ×·︱××× ×·︱×·×·︱ ×××××××·︱
幼儿熟悉节奏后,教师哼唱根据这个节奏谱编成的旋律。幼儿在旋律中,马上会找到熟悉的节奏。身体的摇摆,步伐的迈出,幼儿轻松地掌握了旋律。因为旋律就融化在了幼儿熟悉的节奏中,身体动作与节奏是互相呼应、有机结合的。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陈蓉.音乐教学法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