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实践中探索概念构建的方式

2016-04-27 11:20朱眉
新校园·中旬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科学概念课堂实践

朱眉

摘 要:科学概念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爱因斯坦认为,形成概念的科学方法不是在根本上,而在于概念和结论有比较严格的定义,同时格外地重视逻辑推理。教学实践中探索建构概念的方式,学生的科学素养才会不断提高,教学才会有进步。

关键词:科学概念;课堂实践;建构方式

随着课程改革浪潮的有序推进,科学探究过程取代了自然常识告知,亲历参与取代了知识灌输。修订版教材注重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协调发展,强调对科学概念理解的重要。因此,科学教学要在探究活动中重视小学生科学概念的发展。

一、我眼中的科学概念

概念是组织起来的经验,是基于事实、特性、感知信息进行分类、推理和抽象出来的知识,它使我们能有效地认知、交流、发展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科学课上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前概念,其中有些概念是不正确的,需要通过探究式科学教育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科学概念是指组织起来构成的、系统的科学知识,可以是一些自然的语言,也可以是运用一定的语言规则,由科学家建造了更复杂的知识结构的表达,并且和数据、方法、理论和其他概念相连。

二、为什么要概念建构

科学的本质是解释,这一认识使人们空前关注科学概念的描述。仅概念学习而言,小学生存在概念不清、概念模糊等现象影响教学的效果。教师对教学方法把握不妥,就会影响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妨碍学生科学概念的构建。人对概念的接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已有的概念结构上增加一些知识,不需将原来的知识重新建构。第二种情况是概念发生根本性的移转,需要重新建构概念。这迫切需要教师对教学中构建概念寻求恰当的方式方法。

三、对建构概念的方式的探索

1.做好单元分析,掌握单元的核心概念

随着对科学教育认识理解的不断深入,现在的科学课单元教学都是围绕一个核心概念展开。以往在教学中,由于没有深入分析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内在关系,缺少“大单元教学”的意识,所以在每一个新单元第一课的教学中,往往没有关注学生最初科学概念建立时的表现,导致学生建构的科学概念之间缺少关联性,没有形成整体认识,这对于科学学习失去了一定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单元教学之前做好单元分析,把握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内在关系,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中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层层递进地掌握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2.分解概念核心成分,设计教学探究活动

大家通常认为,让学生掌握核心概念是学生知识体系达成的目标,也是探究活动的结论所在。其实,教师对概念的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的设计。概念的核心成分的分解,可以帮助我们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

如“用橡皮筋作动力”一课,弹力的概念是这样的: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通过对概念的分解,要先让学生体验物体发生形状改变,获得物体形状改变后要恢复到原来形状的经验和条件。明白了这点,对弹力的描述与就相对容易。再如“运动与摩擦”一课,摩擦力的概念是这样的: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通过对概念的分解,我们不难看出,要先让学生理解摩擦力,必须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摩擦。在理解摩擦概念后,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而在理解摩擦时还要抓住这样的概念分解:两个物体要接触,还要运动。这样的概念分解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将很容易理解物体在空气中、在水中也受到摩擦力。在教学中,核心概念的理解很重要,这不只是对学生而言,对教师也同样重要。合理分解核心概念,有助于教师的教学设计。

3.对比名师课堂,探索概念建构的方式

以“用橡皮筋作动力”一课为例,比较特级教师陈曦老师与我在课堂上对“弹力”概念建构的方式区别。

名师:陈曦老师让学生们玩橡皮筋,围绕橡皮筋说变化。

师:橡皮筋有没有变化?(再玩一次)

生:变长,变细,松开恢复原样。

师:还有变化吗?手有感觉吗?

生:要用力,有点紧。

我:首先,导入环节中引入玩具弹弓,问:知道怎么玩吗?其次,在“用橡皮筋驱动小车”环节中小结了小车行驶方向与橡皮筋缠绕方向关系后,问:“使小车运动的力来自哪里,并说理由。”

分析:“变细”“变长”“松开恢复原样”是学生在玩橡皮筋的过程中真实用感官体会到的,“要用力”“有点紧”也是学生的真实感受。全体学生都能收获这样的信息。而且陈老师就围绕橡皮筋提问,明确了指向,让所有学生第一时间获得橡皮筋受到外力作用会发生形变这样的表象,为后面的探究以及科学概念的建构提供了有力的体验依据。对比陈老师在学生观察现象中提问情况,学生对“弹力”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而我的教案设计本想通过这两个环节使学生在橡皮筋的形变上获得弹力初步认识,为建构概念打下伏笔。但是两个问题的提出过于生硬,这样教学有些突兀。纵观全局,这些问题对于学生的概念建构没有起很大的作用,其存在可有可无,说明了我对概念建构的认识掌握不到位。

假如每一堂课教师都能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密切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来消除学生原有理解与科学理解之间的差异,最终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地建立起“更为科学”的新概念,教学水平将大大提升。

猜你喜欢
科学概念课堂实践
用科学概念引导学生上好生物课
在《物流专业英语》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的体会
大学英语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学、导、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情景模拟在大学英语课堂实践中的应用
“科学概念”教学赏析
重视科学概念教学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