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宁宁
摘 要:数学是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的基础,特别是高中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发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高中阶段数学学科设置难度较大,不少学生对其存在着畏难心理,高中数学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建设高中数学的高效课堂,这对我国数学教育以及学生进一步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建设途径
高中是中学阶段的最高层次,其课程设置的深度和课程难度都比较大,再加上高中阶段学生都背负着考大学的压力,学习任务重,学习时间紧,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在接受消化知识时产生畏难甚至是厌学的情绪。因此,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建设高效的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更是学生深入了解学习数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一、建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重要性
高中数学的设置和难度是不少学生学习的一个拦路虎,尤其是对于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高中数学与他们在小学、初中学习的数学差别较大,难度也陡增,许多学生进入高中以后由于不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方式成绩出现下滑的情况,这些都导致高中学生对数学存在着一种畏难甚至抵触的心理。因此,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高中数学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让学生感受到高中数学的乐趣,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他们对高中数学的畏难和抵触心理,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从而让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快速接受消化所学知识。
二、建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途径
1.结合实际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高中数学的内容较为抽象和复杂,而高中生的思维还尚未被完全打开,在理解和想象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高中生的这一特点,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将高中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某些事例结合起来,创设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的高中数学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去,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理论知识与自己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去理解深奥的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和质量。比如,在讲解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去思考,通过恰当的事例将学生的思维打开,同时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理论具体化和简单化。如在引入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这个知识点时,就可以向学生提问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如“中国体操界有名的女将程菲的身高是多少?体重是多少?”等,然后就将学生成功引入所要讲的数学知识上去,“请问程菲的身高体重和她所从事的体操运动之间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通过这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思考,将所要讲授的高中数学知识放到生活中去简化,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高中数学的魅力和神奇,也加深了学生对高中数学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对高中数学的畏惧感和陌生感。
2.开展多种教学活动,为学习数学增加乐趣
高中学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新鲜的东西。在高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高中生的特点与高中数学知识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灵活开展多种教学活动,丰富教学方式,为高中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增加乐趣,从而提高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对某些能够进行小组讨论和小组合作的高中数学知识内容讲解时,高中数学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来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讨论,然后请学习小组将各自的解题思路或者是理论推理的过程与想法与全班同学分享。这种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创新的能力,还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在对某一个知识点学习结束后,高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举办知识竞赛等形式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考查,在考查的过程中通过提问、解题甚至是数学原理的推算等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测试,设置抢答或者是限时解题等环节,让学生在紧张而又新鲜的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3.建立多种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我国以往的教育方式对高中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考核主要是通过考试来进行的,这种方式虽然简单而且有效,但是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的全面考查,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负担和压力。特别是高中数学的知识结构复杂而且系统,如果只是一味地采取考试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考试成绩一旦不理想就可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进而影响到自己对高中数学的认识和学习心态,导致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失去兴趣和耐心。建立多种评价方式来对高中数学的学习掌握程度进行考核和检查,不仅可以更加全面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掌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认识和掌握。
总之,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高中数学教师应该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来调整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教学模式,开展多种教学活动以及建立多种评价方式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宝玉.“学思不结合、知行不统一”的数学教学现象的调查研究——基于长效教学的视角[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3.
[2]李勇.巧用“数形结合”,妙解小学问题——谈“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