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力
摘 要:提高高一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是高一学生增加知识积累、充实精神生活、开拓思考空间、陶冶审美情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论述了精心引领,以兴趣促进阅读,关注社会热点;推荐书目,以佳作吸引学生,培养人文情怀;适当训练,以问题带动阅读,加强阅读指导;读写结合,在阅读中多感悟,提高写作水平四个提高高一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的主要抓手。
关键词:课外阅读 精心引领 推荐书目 适当训练
读写结合
在高考语文能力层级中,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索等是难度较高的能力等级要求,这样的能力需要在大量的阅读及深入的思考过程中培养。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在于更新阅读教学理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语文阅读文本很难有明确的梯度划分,因此学生往往也忽略、不重视文本的深入阅读,这就向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要带着学生、伴着学生一起阅读、一起成长。只有教师率先示范,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个性思考。
一、精心引领,以兴趣促进阅读,关注社会热点
知识改变世界,读书丰富人生。阅读是认识自然与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学习中必要的环节和手段。认真而细致的阅读,可以增加知识积累,可以充实精神生活,可以开拓思考空间,可以陶冶审美情感。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那么语文学习必将成为无源之水。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地阅读。能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学生,处理任何事情都要更快些、更顺利些。”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到课外,营造阅读的氛围,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在平时要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通过这种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进一步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性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培养了对阅读的兴趣,然而,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教师所倡导的方向不可能完全一致,学生也有他们关注的热点、热门书籍等,对于学生的这种自发性阅读,教师应该辩证地看待,甚至要“放下身子”,了解他们喜欢的作品,把握他们的脉搏,与他们在阅读上进行互动交流,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督促学生、鞭策学生去看更多的书,以期获得更宽广的视野。学生大量地阅读,思维会大大超前,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会加大,对人生的思考和理解能力也会随之增强。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使学生能感悟语言文字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真切更丰富的人生哲理,从而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二、推荐书目,以佳作吸引学生,培养人文情怀
课外阅读能延伸教材内容、拓宽认知视野,这就需要教师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推荐给学生,力求文质兼美,既要重经典,又要兼具时代性。一本好书能使学生了解这个世界和更好地认识自己,培养学生内在的一种人文情怀。
学生的阅读应该是多层次的,可以是主题阅读,也可以是专门阅读,比如杂文之类的文体阅读,以某位作家的作品为主的专集阅读等。教师可以按照“散文小说诗歌类”“传记类”“艺术社会哲学类”等类别向学生推荐作品,或者分成:“小说”,比如四大名著选读,鲁迅作品选读,金庸作品选读等;“散文”,比如《论语》《古文观止》《文化苦旅》《我的精神家园》《瓦尔登湖》等;“戏剧”,比如关汉卿、王实甫、曹禺、莎士比亚等作者的作品;“诗歌”,比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泰戈尔诗选》《余光中诗选》《普希金诗选》等;“传记”,比如《马克思传》《居里夫人传》《拿破仑传》等。把阅读与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熟悉民族历史,增强民族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真正领略优秀作品的人文内涵。同时,对这些作品进行一些简要的介绍或者选择一些片段让学生“先睹为快”,让学生在这些书的引导之下,主动购书、看书,并且互相之间交换书籍、交流阅读感受等,在班级中形成浓郁的读书氛围。
三、适当训练,以问题带动阅读,加强阅读指导
从高一起始就应该教会学生做阅读的“减法”,就是说要让学生重视对概括能力的培养,学会在极短的阅读时间内迅速抓取文本的主要信息、重要信息,能分清主次,抓住核心内容(主题、结构)等,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文章的效率。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想学好语文,不进行一定的语文实践和训练肯定是不行的。教师要用新的课改理念、新的语文课标和新的培养目标来指导语文教学,要彻底摒弃教师机械地训练、学生被动地学习的教学模式,但是对于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的语文教学传统应该继续发扬,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述、评价和质疑。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在学生阅读的开始阶段,教师不妨把考纲上“现代文阅读”的要求印发给学生,这些要求虽然指向考试,但是它的内容实际上也是能力点的要求。如果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从“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角度有意识地加以重视,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抓手。散文有散文的要求,小说有小说的要求,两种类型都要抓,分门别类地进行不同的鉴赏阅读。
四、读写结合,在阅读中多感悟,提高写作水平
读写结合,是提高阅读有效性的核心。阅读如果只是停留在读的层面,学生尽管也有收获,但是这种收获的多少无法检验衡量,只有与写作结合,为写作服务,这样的阅读才能真正有效。写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是阅读能力的最高体现;反之,阅读为写作奠定基础,是写作的必要铺垫。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与作品的人物进行思想交流,最好的方式就是用文字把交流的内容呈现出来。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与方法。”这是先生的经验总结,“多看”即多阅读,这是写好文章的根本途径之一。语言是文章最出彩的花样,文辞积淀是提升语言的基础,模仿和借鉴是提升语言的捷径。这些都需要学生的大量阅读,在阅读中感悟,从而转化成自己的一种风格。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读写结合”,也就落实了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达到高度统一的要求,也就达到了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
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好每天的摘抄任务,不是简单的摘抄好词好句,在摘抄文字之后要有点评与感悟的内容。点评,主要是结合考纲的要求,从“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角度展开对文本的细致阅读,比如将“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和“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言的表现力”的要求与文章中具体的字词句联系起来,将能力训练落到实处,学生掌握方法并养成习惯之后,自然而然就会这样去开展阅读活动,在一次次的点评中不断积累阅读的感受与体会。感悟,主要是针对一些思想性较强的文字,它带给人较多的触动与思考,学生通过“感悟”的过程将书中的思想与自身的体会连接,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获得更为真切有效也更为具体深刻的认识,这些思考不仅对于语文学习,甚至对于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要想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完成语感的培养,完成文本的解读,完成技能的训练,完成文本的延伸,完成思想和情感的陶冶。
阅读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有重要的作用,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关键是要把阅读落到实处,教师应该将阅读的有效性作为教学目标,不必界定课内课外,“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堂要变成自主阅读的沃土,而课外阅读也应该是课堂主阵地的拓展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