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静 张 帅
郑州市儿童医院 郑州 45000
多指标检测脑脊液在儿童细菌性和病毒性脑炎中的临床价值
赵永静张帅
郑州市儿童医院郑州45000
【摘要】目的多项指标检测脑脊液对细菌性脑炎和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细菌性脑炎和病毒性脑炎患儿各54例,再抽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检中健康同年龄段54例,分别为研究1组、研究2组、对照组。对3组脑脊液S100B、β2微球蛋白、C反应蛋白、补体C3、补体C4水平进行测定,并对比五项指标的测定结果。结果研究1组和研究2组的脑脊液S100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和研究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脑脊液β2微球蛋白水平明显高于研究2组和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2组脑脊液β2微球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的脑脊液补体C3水平明显高于研究2组和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2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脑脊液C反应蛋白和补体C4水平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菌性脑炎和病毒性脑炎均会导致脑脊液S100B和β2微球蛋白水平异常升高,但病毒性脑炎不会导致脑脊液补体C3水平升高。
【关键词】多项指标;细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近年来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儿童时期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脑炎和细菌性脑炎患儿其中较为多见。在实际抗感染治疗过程中,由于病原的表现各异,在病情的早期阶段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效果,对预后可起到关键性的决定作用[1]。本次应用多项指标联合检测方式对患有细菌性脑炎和病毒性脑炎患儿实施检测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13-01—2015-01选择我院收治的细菌性脑炎和病毒性脑炎患儿各54例,抽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同年龄段儿童54例,分别为研究1组、研究2组、对照组。研究1组中男30例,女24例;年龄1~8岁,平均(3.2±0.7)岁;患病时间1~18 h,平均(5.4±1.9)h;研究2组中男32例,女22例;年龄1~9岁,平均(3.1±0.5)岁;患病时间1~16 h,平均(5.1±1.8)h;对照组中男29例,女25例;年龄1~8岁,平均(3.0±0.5)岁。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在入院后24 h内采集脑脊液2 mL,3 000 r/min离心5 min,收集上清液作为待检标本,标本置于-20 ℃的条件中。采用酶联免疫法对3组研究对象的脑脊液S100B水平进行测定,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对3组研究对象的脑脊液β2微球蛋白、C反应蛋白、补体C3、补体C4水平进行测定[2],并对比五项指标的测定结果。
1.3观察指标选择3组研究对象的脑脊液S100B、β2微球蛋白、C反应蛋白、补体C3、补体C4水平等五项内容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
1.4数据处理方法统计学分析均经SPSS 18.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1组和研究2组的脑脊液S100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和研究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的脑脊液β2微球蛋白水平明显高于研究2组和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2组的脑脊液β2微球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的脑脊液补体C3水平明显高于研究2组和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2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脑脊液C反应蛋白和补体C4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脑脊液五项指标检测水平比较 ±s,μg/mL)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研究2组比较,#P<0.05
3讨论
S100B是在牛脑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具有一定酸性的钙离子结合蛋白类物质,在中枢及周围神经组织中的分布较为广泛。生理状态下的脑脊液中的S100B主要由星形胶质细胞负责产生,在神经元及其周围环境中发挥作用。当S100B在神经胶质细胞的表达量明显增大的时候,神经系统炎症的恶化程度就会进一步加快,并导致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随之出现严重的紊乱[3]。β2微球蛋白是一种最先从肾小管功能不全疾病患者的尿液中经过分离之后得到的一种低分子蛋白质类物质。脑脊液该物质的合成量仅为血清中合成量的2/3左右。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发病的时候,患者的脑脊液β2微球蛋白的浓度水平也会随之升高[4]。C反应蛋白是急性时相反应中一个极为灵敏的观察指标,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该物质的含量甚微,当感染、炎症等事件发生时,患者机体就会处于一种应激状态,该物质的浓度水平也会随之显著升高。补体在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细胞膜表面广泛存在,属于与免疫功能有着密切关系的一种具有生物酶活性的蛋白质类物质,是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当中枢神经系统发生感染时,脑内星形细胞合成补体的数量就会明显增多,进入到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物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部分补体进行合成和分泌,使脑脊液中所含的补体量水平明显增高[5]。
4参考文献
[1]粱国栋.加强我国病毒性脑炎的检测与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2,20(3):202.
[2]王瑜.阿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28例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60.
[3]张秀杰,赵玉坤,刘春梅,等.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2,6(8):88.
[4]雷淑琴.小儿病毒性脑炎46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46(2):153-154.
[5]龚守会,曹治华,宋金辉,等.脑脊液检测在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价值[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2,14(5):73.
(收稿2015-08-12)
【中图分类号】R51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06-00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