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斌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五医院 莆田 351100
3.0T HR-MRI和DSA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诊断价值
黄晓斌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五医院莆田351100
【摘要】目的探讨在DSA作为金标准的条件下3.0T HR-MRI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2013年收治的患者74例,分别行DSA与3.0T HR-MRI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74例患者目标血管共148段,DSA与HR-MRI诊断结果一致的为136段,符合率为91.89%;HR-MRI诊断偏高的6段,比例为4.05%;HR-MRI诊断偏低的6段,比例为4.05%。狭窄程度分级的相关性分析,2组输数据R=0.952(P<0.05),Kappa值总值为0.869。结论3.0T HR-MRI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与准确性,与DSA诊断结果的相关性与一致性较高,适合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3.0T HR-MRI;DSA;大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大脑动脉粥样硬化是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主要原因,对人民群众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颅内动脉是颈内动脉终支中内径最大的,也是颅内血管中闭塞与狭窄发生率最高的位置。有临床研究报道,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最高可达17.7%[1]。所以,通过无创并且准确度高的影像学诊断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进行评价,能够早期诊断并临床干预,能够有效减少患者脑卒中的发生,改善临床预后[2]。本次临床研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金标准,对3.0T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的临床诊断有效性进行分析,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诊断提供有效的循证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01-2013-12收治的74例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肢体麻木与乏力、视物模糊、视野一过性黑蒙、头痛、言语模糊、意识障碍等,均在入院治疗1周内完成DSA,临床研究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并获得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74例患者,男48例,女26例,年龄34~73岁,平均(56.8±6.9)岁;存在高血压史54例,高血脂病史49例,糖尿病病史21例。
1.2检查方法
1.2.1HR-MRI检查方法:仪器选择为德国西门子3.0T HR-MRI Verio扫描仪,视野设定为100 mm×100 mm,矩阵设定为256×256。在TR为29 ms、TE为3.4 ms的条件下获得3D-TOF图像,之后以此为依据对大脑中M1段动脉进行层数覆盖,层厚2.0 mm,层间距0.5 mm,层数12层,顺序为由内而外。之后在TR为2 883 ms、TE为49 ms的条件下完成T2WI图像扫描。采集数据后将其传输到图像后期处理工作站,以仪器自带的电子测量尺完成血管管径的数据测量,以T2WI图像测量目标血管的管腔直径。
1.2.2DSA检查方法:DSA测量仪器为国产万东CGO2100C型DSA扫描仪,在术前行血尿常规、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肝肾功能以及心电图检查等常规检查。术中穿刺动脉选择股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与主动脉弓造影。造影剂选择为非离子型对比剂,在稀释1倍后注射,经主动脉弓团注,剂量为30~40 mL,输注速度为每秒15~20 mL;颈内动脉团注剂量为6~9 mL,输注速度为每秒3~4 mL。视野设定为220 mm,像素设定为0.21×0.21,矩阵为1 024×1 024,分别进行标准的前后位、侧位与斜位图像扫描与采集。
1.3诊断标准
1.3.1HR-MRI诊断标准[3]: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共分为四级。轻度狭窄为信号不存在或血管直径减少0~49%。中度狭窄为信号丢失在50%~69%,或血管直径减小50%~69%。重度狭窄为信号丢失在70%~99%,或血管直径减小70%~99%。闭塞为局限性血管信号丢失,血管管腔无法显示。狭窄率计算方法为(狭窄处管径-正常管径)/正常管径×100%,狭窄处管径测量为颅内M1段动脉血管最狭窄位置的血管直径,正常管径为颅内M1段动脉血管狭窄位置靠心脏一端的正常血管直径。测量血管直径时需要放大图像2.5倍,电子尺测量精度为0.1 mm。
1.3.2DSA诊断标准[4]:DSA血管狭窄程度共分为4级。轻度狭窄为血管直径减小0~49%。中度狭窄为血管直径减小在50%~69%。重度狭窄为血管直径减小在70%~99%。闭塞为管腔完全阻塞,不存在显影图像。颅内动脉血管狭窄率的计算方法为(正常血管管径-狭窄处管径)/正常血管管径×100%。狭窄处管径测量为颅内M1段动脉血管最狭窄位置的血管直径,正常管径为颅内M1段动脉血管狭窄位置靠心脏一端的正常血管直径。
1.4统计学方法以DSA为金标准,计算颅内动脉的闭塞、重度狭窄、中度狭窄、轻度狭窄的HR-MRI检测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等指标。分析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检查中DSA与HR-MRI的一致性与相关性[5]。统计学分析软件选择为SPSS 15.0软件包,计算Kappa与r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ppa值在0.75以上为一致性良好,Kappa值在0.4~0.75为一致性一般,Kappa值不足0.4为一致性较差。
2结果
2.1颅内动脉硬化狭窄病变情况74例患者中颅内M1段动脉为148段,DSA与HR-MRI均显示不存在狭窄病变的颅内动脉血管69段,二者检测一致为轻度狭窄的血管5段,中度狭窄血管23段,重度狭窄血管22段,闭塞血管17段。DSA与HR-MRI检查颅内动脉狭窄统计结果分析,见表1。
表1 DSA与HR-MRI检查颅内动脉狭窄的统计结果
2.2HR-MRI对DSA颅内动脉硬化狭窄程度诊断HR-MRI检验颅内动脉硬化狭窄的程度与DSA的符合情况统计,见表2。HR-MRI与DSA诊断结果一致的为136段,符合率为91.89%;HR-MRI诊断偏高的6段,比例为4.05%;HR-MRI诊断偏低的6段,比例为4.05%。
表2 HR-MRI对DSA颅内动脉硬化狭窄程度统计结果
2.3HR-MRI的诊断效能评价HR-MRI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诊断效能评价,见表3。HR-MRI与DSA检查结果以狭窄程度分级进行等级的相关性分析,R=0.952(P<0.05),相关性较高。而Kappa值总值为0.869,两种检查方式的一致性良好。
表3 HR-MRI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诊断效能评价统计结果 [n(%)]
3讨论
DSA是医学界公认的颅内血管病变诊断的金标准,对脑血管狭窄、闭塞及动静脉瘘均有较高的诊断率,能够直接有效评价病变血管的狭窄程度,定位血管病变的位置,显示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情况[6]。而DSA需要血管显影剂,并非无创的诊断方法,已不适合作为颅内血管狭窄的首选诊断方式[7]。3.0T高清晰度MRI设备具有更加清晰的图像效果,能够清晰显示血管分支中较细的部分,可能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有良好的效果[8]。本次临床研究中3D-TOF与HR_MRI均能够显示较为清晰的1、2级血管分支,3D-TOF显示3、4级小血管中血流较慢的部分有些困难,而HR-MRI则无受到影响。
本次临床研究中HR-MRI诊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存在假阴性与假阳性的状况。患者148段目标血管中,HR-MRI诊断偏高6段、偏低6段,假阴性与假阳性均为4.05%。本次临床研究中假阳性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颅内血管存在一定的变异情况,M1段颅内动脉血管的走行可能存在多种变异,如斜行、直行、凹行、弯曲等;所以无法确保颅内血管在同一扫描层面上形成完整的图像;(2)颅内动脉中的M1段与颈动脉虹吸位置的血管对磁场扫描的梯度较为敏感,易在图像中被确定为血管狭窄[9]。而假阴性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由于炎症或免疫系统的原因引发局部脑血管痉挛,导致血管出现暂时的假阴性图像;(2)颅内动脉血管中存在较为复杂的血流变化情况,如湍流、层流等,还可能引发血管局部管壁的血流信号增强,导致假阴性的发生;(3)图像在后期处理的过程中经重建处理,优化HR-MRI的信号而导致假阴性的发生[10]。
本次临床研究中,对HR-MRI与DSA检查结果以狭窄程度分级进行等级的相关性分析,证实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而Kappa值的统计结果证明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以得出结论,3.0T HR-MRI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诊断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准确性、敏感性与特异性均较高,具有与DSA较高的一致性与相关性,适合在颅内血管狭窄诊断中推广应用。
4参考文献
[1]杨万群,黄飚,梁长虹,等.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硬化斑块强化特征的高分辨MRI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4,23(6):462-466.
[2]谢珊珊,程敬亮,张勇,等.应用高分辨率MRI研究大脑中动脉狭窄率在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差异[J].磁共振成像,2013,14(6):411-415.
[3]宋涛,马超,陈士跃,等.高分辨率MRI评价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研究进展[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3,34(4):440-446.
[4]黄俊,郭富强,陈士跃,等.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3.0T HR-MRI和DSA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4,25(8):551-554.
[5]付美萍,吴耀贤,郭本树,等.3.0T磁共振MR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筛查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5):25-27.
[6]万敏,刘江涛,郭秀海,等.三维高分辨MR成像诊断及随访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4例[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1,8(10):539-543.
[7]刘丹青,蔡剑鸣,马林,等.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与脑梗死灶相关性的高分辨磁共振成像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3,10(4):21-24.
[8]宋涛.大脑中动脉M1段粥样硬化狭窄的影像学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3.
[9]赵登玲,滕皋军,陈晓晖,等.高分辨率磁共振对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重构的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37):2 893-2 896.
[10]狄幸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3.0T磁共振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8):777-780.
(收稿2015-04-24)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06-0073-03